高职院校学生学业困难的心理问题分析
2019-03-20阚瑶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阚瑶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在规模和数量上有很大的提升,高速的发展切实提高了学生队伍的素质水平,但同时也为高等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有关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高考人数约912万人,平均录取率约为76%;2015年全国高考人数约为942万人,平均录取率约为75%;到2018年,全国高考人数约为975万人,平均录取率约为73.3%。高考录取人数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高校的扩招,给更多的学生增加了受教育的机会,但数量的增多也影响了生源的质量水平,学生的差异和分化越来越明显,高职院校作为本科院校的替补队伍,生源素质的下降更是不可避免。除此之外,高等教育的学习节奏与初高中不同,经历了高考的洗礼,大学生活的约束减少,学生自学意识下降,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也导致了部分学生的学业困难。大学的课程多,难度大,这同样导致很多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出现学业困难的情况。随着高考的逐年扩招,高校中学业困难的学生人数呈现递增趋势,因学业问题不能毕业的学生甚至达到10%-15%的比例,学业问题的预警以及帮扶工作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重要的部分。
二、文献综述
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学业困难被定义为医学领域中一种生理性的障碍,出于听力,视觉等方面的缺陷,无法正常的进行学习活动,这种观点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占据主要位置。上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对学业困难认识的提升,学者的认识领域从单纯的生理角度逐渐向心理角度转移,认为学业上的困难主要是心理上的障碍。美国学习困难联合委员会在1988年对学习困难的定义做了补充,提出了感觉损伤,智力落后,文化差异,教育不当会伴随相应的学业困难,但学业困难并不是由于这些因素造成的。随着研究的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思路被引进,学业困难的定义由生理性障碍,转变为生理正常,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的学习成绩下降、影响毕业、甚至阻碍心理健康发展的学生群体。在本文的研究中,学业困难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含教育,医学,心理等知识领域,将“学业困难学生”的界定标准定为生理以及心理正常,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成绩大幅下滑甚至挂科的学生群体。学业困难学生群体并不涉及该生的政治思想状况,但有可能因为学业问题引起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
在对学业困难学生进行分类的研究中,潘贤林与林雪姝提出,除了学习成绩下降等表面因素可以判定学生是否有学业困难,通过学生的一些心理表现也可以预测学生的学业情况,比如是否有情绪障碍,意志障碍,人际交往障碍以及方法障碍等,这些障碍也会引起学业上的困难,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在对学业困难学生群体的成因分析中,有学者指出,从情绪、情感以及人格因素,网络,家庭,自我效能感四个方面分析大学生学业影响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了构建学业预警制度,构建学业帮扶平台,建立学困生数据库的系统化解决策略。在对学业困难学生帮扶方式的研究中,有观点认为,大学生可以通过从学习动机出发,通过明确学习目标,树立成败归因,控制动机水平来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通过对学习结果的反馈,进行恰当的表扬与批评来指引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研究成果
学生出现学业困难的情况在高等院校经常出现,这与高校课程的设置以及学生学业心态的转变有很大的相关性。根据分析可以得知,学业困难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包括自我认知失衡,情绪调节失衡,压力调节失衡。
1.自我认知失衡
自我认知是指人对自身的洞察和理解,包括对自身的观察以及对自身的评价,具体来讲,自我观察是指对自身感知、思维以及意识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身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和评估。自我认知失衡是指自己对自身的认知与他人或环境对自身的认知不一致,在本文中,这种认知的不一致导致对影响学业困难根本因素的确认混乱。有学生自认为自己的学习习惯好,但是在学业上却经常遇到困难,这种“自身认为学习习惯好”的客观性就需要重新思考。正确的自我认知是个体人格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优点缺点的人,也不能顺利了解他人以及与他人合作。学业困难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不足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缺乏责任意识,对学习主体认识不清。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本身对自己的学业负有主导责任,但有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老师的事情,毕业是学校的事情,每天拿着手机进入教室,在上课期间,非但不认真听讲还看闲书,打游戏,看主播,影响课堂纪律。责任感是重要的思想品德素质,是个体是否成熟的标志。
第二,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一种认识偏差。学生在高中时期,主要任务是学习,没有过多的学生活动供学生选择,进入大学后,参加了各种学生活动,担任了各种学生干部,对自身的各种预期偏高,认为自己参加了活动,社会角色代替了学生角色,忽视了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
第三,过度自卑,过度自卑是与过度自信是相对的一种认知偏差。学生因为高职生的身份,认为辜负了家人的期望导致怀有自卑感,认为高职生的身份对以后的就业求职有消极影响,这更影响了对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业困难。
2.情绪调节失衡
情绪是对主观认知经验的总称,是多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学业困难高职生的情绪调节失衡大多体现在无法应对考试时的紧张情绪,越 在意考试,过分的追求往往会失去。德国学者Pekrun在2002年提出“学业情绪”的概念界定了学业情绪包含的内容,认为学业情绪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个方面,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学校环境中经历的教学过程以及学习过程的情绪。学生的情绪失调表征,表现在了以下几点:
第一,记忆下降。情绪对记忆有时会有起促进作用,有时会起阻碍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并非积极情绪才会促进记忆,在不同类别记忆下,不同点情绪会有不同的效果。例如:有研究者对汉字结构辨认任务和再认任务中,观测到积极的情绪比消极情绪正确率更高;在视觉任务中,积极情绪比消极情绪的正确率要低。
第二,学习动机不明确。情绪具有激发学习动机,保持学习动机以及减弱学习动机的作用。Pekrun在研究中认为希望,气愤等会增强学习动机,放松,厌倦等会降低学习动机。
第三,学习策略下降。学习策路既包括具体的学习技能,如题纲法,也泛指在学习中的自我管理活动,如制定学习计划。有研究表明,情绪对于学业策略的影响呈正相关,积极的情绪激发学习策略,消极的情绪降低学习策略。
3.压力调节失衡
高职生在学压力主要来源为三个方面:第一,来自自身的压力,大学生对于学习成绩的作用有了明确的认识,也有了对自己的规划,何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何时获得奖学金,成绩绩点达到多少才能申请到好的学校,这些具体化的数字,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第二,来自任课教师的压力,学习合格才能够毕业,挂科会留级肄业,甚至不能毕业,这些来自学校的硬性规定,使学生感到压力;第三,来自家长的压力,有些学生的专业不是自己喜欢而是家长帮助选择的,家长迫切希望孩子能够成才,积极促进同时给了孩子很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压在了学生的身上,如果不能掌握良好的调节方式,会对学生的学业困难起到消极作用,面对压力可以通过自身进行调节来缓解,例如:参加体育锻炼,劳逸结合,围着学校操场跑步,呼吸新鲜的空气,可以缓解压力;保证充足的睡眠,帮助消除疲劳;调节饮食,清淡为主,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适当娱乐,科学安排时间,不要一味的死学习;合理宣泄,找人倾诉压力。这些都可以对压力进行简单的调节。近年来,高等院校出现学业困难的学生人数在全国高校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因学业问题不能按时毕业的学生达到10%以上,学业问题的帮扶与预警工作逐步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工作中重点关注的部分,在建立有效的学业预警机制的前提下,结合辅导员,任课教师,心理咨询中心专业心理辅导老师的三方力量,通过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对有学业困难的学生进行心理帮扶,能够有效的帮助学业困难学生摆脱学业困境。本文通过对学业困难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的分析,希望可以带来一些新的工作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