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2019-03-20韦雅钟上思县南屏瑶族乡中心小学
韦雅钟 上思县南屏瑶族乡中心小学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成为主要的教学任务之一。由于数学本身是一门非常重视思维活动培养的学科类型,其要求学生应当具备清晰、准确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将数学科目深入研究透彻,因此,相关教师就应当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作为自身主要的教学任务和工作,由此来不断创新拓展学生思维空间,采取全新的教学举措,促使学生感受思维碰撞的同时,获取更多知识内容。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问题
(一)教材文本语言形式跳跃影响学生思维发展
通常思维是借助语言来表达,而语言可划分为口头和文本两种形式。在小学数学教材当中,知识内容的展现通常是借助文本语言形式来展现。然而文本语言表达非常简洁,直接决定其本身内容表达的局限性,为此就要求教师应当在备课当中采用文本形式,尽可能将文本知识通过举例及口头语言的形式进行表达,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对文本内容作出深入理解。通常此类问题都体现在一些概念教学的层面,例如学习《直线、射线及线段认识》的课程时,教师很难细致讲解其中的公理性质内容,多数教师都是采取督促学生死记硬背公理知识内容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将导致学生难以对小学数学课程中的知识内容实现深入理解,更是无法充分掌握其中诸多显性、隐性知识点[1]。
(二)教材学科结构和学生知识结构差异影响学生思维发展
通常小学数学教材所呈现的知识内容具备学科本身独特的机构与特征,比较常见的主要有抽象性、概括性、知识转换跳跃性及知识排列复杂性等。而这就要求教师应当针对此类结构和特点做好的充分的掌握与认识。学生本身具备特有知识水平和特点,同时其相应的知识结构也较为完整。一旦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简洁性与学生本身思维发展不完善时,则必将由此影响学生的思维正常发展。由此可见学科结构和学生知识结构间存在明显的断裂和差异,这就在无形中给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增设了全新的障碍。如果教师并未将教材学科结构与学生知识结构展开良性沟通,则最终必然导致学生在认知结构层面陷入混乱,由此阻碍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三)数学知识繁杂性加剧学生思维发展难度
如今小学教育知识内容开始变得越来越繁杂,单从数学学科来看,小学数学增设了十二册数学教材,内部蕴含的数学内容呈现出晦涩、繁杂的特点。通过对教材内容分析可知,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并不是结合学生本身思维发展来排序的,当然也并未形成一种割裂整体,其中存在一定的有机联系[2]。在实际教学当中,一旦教师本身忽视了小学数学知识内在联系,整个过程采取单一化教学方式,将最终导致学生无法系统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无法实现学生认知结构的良好构建。而其中所说的认知结构也即是学生头脑当中的知识结构。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一)强化沟通疏通前后知识结构化联系
小学数学教材具体是借助稳步语言形式来展现知识内容,因此就需要将教材内容逐步转换为教学内容,并最终实现学习内容的转化。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应当强化对知识内容的处理,认真研读教材内容,由此来有效掌握学生本身的认知结构。同时需结合教材知识特点和学生本身认知结构的特性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例如,教材在安排加减法学习时,后续数学知识内容应当符合知识发展顺序来进行。可直接安排乘除法的教学内容,这样教学内容能够促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深入学习,从而培育出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强化教材结构与学生思维的互通性
由于小学生本身思维能力及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所开展的知识加工要求必须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知识学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欲望和本能,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旦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将直接削弱学生的此类需求。主要是因为小学生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一种直观、具体化的呈现,通常其本身的思维处在一种具体化运算的阶段与周期,针对一些抽象、无可企及的事物难以实现有效认知[3]。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传授当中,应当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实现教材内容与学生思维的互通。要让学生逐步认识到知识相互间的联系,同时还需避免学生产生惰性思维,由此促使学生始终维持一种良好的思维状态。
(三)教学内容化繁为简拓展思维
通常在实际教学当中,部分教师很容易因为本身经验不足而忽视教材知识的繁杂特性,且未注意到学生本身思维的具象性。在此背景下,一旦数学教师对教材知识内容实施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将导致学生难以对知识内容进行系统连贯的掌握,进而阻碍学生认知结构的有效构建。为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知识教学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不可将知识内容进行灌输式教学,而应当结合学生思维特点,将繁杂知识内容转化为简单的概念内容,然后系统的传输给学生,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