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博强制表态看沉默自由
2019-03-20杨云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杨云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为天赋权利,表达自由历来被视为最基本的人权。人类之所以能区别于动物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人可以运用多种符号、媒介等来交流沟通。因而如果没有表达自由,那么人也就不完整了。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9 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the right to freedom of expression)。”the right to freedom of expression 其实就是表达自由。我国宪法第35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虽然并没有明确的使用“表达自由”这一字眼,但实质上这就是关于表达自由的规定。
然而,正如学者魏永征所言:“表达自由(或发表意见的自由)通常是一个总括性的概念。”因为“表达”这一词在中西的语境中都具有较为宽泛的词义。借用学者邓瑜的观点,在他看来,表达自由中的“表达”,就是指作为主体的个人或组织公开表示、传递其内心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的自主状态,它包括语言表达、行为表达和沉默表达三种方式。以上是从表达的形式上讲,表达的形式自由应该包括言论表达的自由、行为表达的自由和沉默表达的自由。前两种在学者们的论述中已多有涉及,故而在本文中不多加以缀述。然而关于沉默自由的理念,在当今的认识似乎远远没有前两者来的深刻,甚至可以说公众对之知之甚少,最多的也可能仅仅局限于电视剧或电影中的“你有权保持沉默,因为你所说的一切将可能成为法庭上对你不利的证据”的台词。
随着微博在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各种事件一经在微博刊出,便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般迅速扩大。微博名人J 因为幽默诙谐的调侃他和自己爱狗的生活片段而获得网友的热捧,其微博粉丝数目超过40 余万。但仅仅在两个月内,他先后发表微博,质问“我不能有自己的生活吗?我的主业是发微博吗?我看见有求助信息不转发就是我人品有问题?每天几百条求助信息我是不是要逐一浏览并转发才叫功德无量?”。原来是自从其微博走红之后,每天都有很多人@或直接私信给他,内容从媒体采访到犬类生病治疗方法到犬类救助信息等不等,可以算的上五花八门。而其中有些网民在未获得他答复之后就开始了不厌其烦,孜孜不倦的骚扰行为,不停的@和私信,大有不得回复决不罢休的态势。也正是在这一段时间,J 在微博上表态说:“不堪其苦,请各位手下留情,现我已关闭微博私信功能,敬请各位朋友谅解。”
类似的实例不止一处,这让我们在感慨微博这种新媒介的无界限、无障碍沟通优势的同时,是否亦值得我们思考:不说话,不表态是否就是千夫所指呢?换句话说,网络的喧嚣是否就能够撕破我们保持沉默的自由呢?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这个枷锁,从法律的角度理解的话,就是关于人的行为规则的框架,因而才体现为各种行为的自由式法律界定下的相对自由。当置身于这个框架内时,法律不但不会干涉人的自由,反而为人的自由当起了卫兵。然而一旦行为越界,它就会发挥其限制作用,以惩罚显示其威慑。英美等国家用法条的形式,以法律的强制执行力作为沉默权的保障,这使得这项权利享有了与其他权利平等的位置,更让这条权利深入人心。
对我国而言,从法理上来说,宪法第35 条规定公民有言论的自由。有学者认为,言论自由应包括积极的言论自由和消极的言论自由。消极的言论自由就是沉默的自由,也就是沉默权。那么什么是沉默自由呢,借用学者邓瑜的观点:“沉默自由其实也是表达自由的一种表现,只不过是一种以沉默的自主状态体现出来的行为表述。”
就如同前文中所提到的,表达自由中有一块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最基本的,就是“说”的权利,而沉默自由,对应的就是“不说”的权利。在这个基本层面上,言论自由才能谈及“说这个和说那个”的自由和更高一层的“这样说和那样说”的自由。同理,只有在“不说”的基础上,沉默自由也才能进一步的推导出不“说这个和说那个”,不“这样说和那样说”的自由。咋一看来,似乎沉默自由和言论自由有些对立,但其实沉默自由是被囊括在言论自由的范围内的,而且是最为基本的一种言论自由。虽然言论自由的界定中有一要点是公开性,而沉默自由似乎在这一点上有些质疑。但其实不然,不公开表达并非沉默自由的内涵。沉默自由往往是公民在被强求表达时候,以沉默的当时表达其内心的状态,并非是不回应。
回到像微博这样的网络传播平台上来说,微博名人在被@或被私信时候,完全是可以以沉默的形式来进行回应的。被网友不断@和重复私信,其实就是一种被要求强制表达的行为。这种行为论其本身而言就是不合理的,面对不合理的状况,拒绝是人之常情。而在这样不合理的情况进一步的转化成为骚扰,给当事人造成困扰,就应转变成为了一种不合法的状态。但是这样的不合法状况具有一定的前提,那就是并非是在非强迫的情况下有意沉默。这样的行为,其实就是一种侵害他人言论自由的表现,因为它强迫压制了对方说“不”的权利。
然而,在网民尽情的享受微博的公共性时,常常会忘记这同时也是一片私人的土壤,也才出现了强制@和私信要求博主表态的事件。然而,强制表态的行为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让相反意见消声的程度了,而是要求对方一定要出声,强制的意图打破他们的沉默状态,而一旦他们所表达的想法与多数意见相左时,往往更是容易引来铺天盖地的责骂声。
出现这样的状况,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对于沉默自由的认识并不充分。然而,需要认识到的是,由于缺乏法条支撑,沉默自由在更大程度上更接近于一种道德权利。就如同学者易延友提到的那样:“当一项权利在一定范围内还未被人们认识到它的正当性时,或者当该项主张尚未上升为法律权利时,我们要主张该项权利,就必须以一些已经存在的道德原则,尤其是那些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的道德原则为依据,来说明该项权利的合理性。”这意味着一个人不得自由的放弃这项自由,同时更需要尊重他人对这项权利的行使。这种尊重不仅是对他人的,更是对自己的负责。因此,我们也应该明晰,今天我们对他人的沉默表示尊重,他日相同境遇,我们的沉默自由也才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