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视野下电视新闻记者角色转型探讨
2019-03-20陈俊菲黑龙江农垦广播电视台
陈俊菲 黑龙江农垦广播电视台
步入信息化社会后,新闻传播的主要媒介发生了转变,网络代替电视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冲击。在此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引导舆论的功能被削弱,受众群体缩小,竞争力明显不足,转型是唯一的出路。但转型往往意味着遭遇更多的挑战。
一、电视新闻记者角色转型遭遇的难题
(一)电视新闻记者受自身工作习惯牵制
电视新闻长期以来以官方自居,新闻记者在采访和撰写报道时运用的语言空翻,不接地气,善打官腔,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相比而言,网络上的信息更加的直白、多元,更能满足群众获取信息的需求,也符合大部分群众的理解水平。这种长期形成的工作习惯制约着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角色转型。
(二)电视新闻的传播机制固化
电视新闻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方式播出,而其他媒体很可能早已抢先一步,因此电视新闻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缺少优势。久而久之,人们会开始将目光转移到一些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的媒体上,电视新闻的优势已经不在[1]。这要求电视新闻记者第一时间捕捉信息,获取独家信息,并且通过多种渠道去传递信息,工作难度提升。
(三)电视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弱化
目前,新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显然强于电视媒体,一个个网络热门事件和热词成为了人们搜索的关键字,大量的关注导致事件发酵,而电视新闻只能跟随新媒体的方向去搜集相关信息,进行一些后续的报道,新闻记者面对着搜集信息,舆论监督的双重压力。
二、电视新闻记者角色转型的方向
(一)从公众的角度出发
为了使电视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进一步体现,新闻记者要利用好这一渠道,从公众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在宣传信息的同时,也要引导评论。新闻的内容要根据大众的需求去选材、撰写,同时将民意表达出来,拒绝假大空的官腔,说出群众的心声。否则,传统的电视新闻将被新媒体彻底取代,甚至还会遭到更多的批评和质疑。回归群众,贴近群众,是电视新闻转型以及新闻记者角色转型的关键,这也是发挥电视新闻舆论引导责任,传播事实的重要体现。
(二)提高新闻撰写水平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身兼数职,很可能同时为报刊、杂志、广播、网络新闻等机构服务,对于同样的新闻,不同媒体传播的方式不同,在内容的呈现上也有独特的语言特点。为了应对媒体融合带来的工作挑战,新闻记者必须提高自我的新闻撰写水平,体现出不同媒体在传播新闻上的特点。电视新闻和报纸的语言较为规范,网络和广播的语言相对而言更加的口语化。但如今,电视新闻也在转型,报道的风格也开始趋于诙谐幽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央视主持人朱广权就在报道《一路回家·2017 春运》时说出了这样的“金句”:“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没有四季,只有两季,你看就是旺季,你换台就是淡季。”这次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一改人们对传统电视新闻的看法,也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2]。可见,新闻内容和语言风格对电视媒体的影响力是极大的。新闻记者要根据不同媒体的风格和需求,撰写出不同的新闻稿件,同时力求创新,不断突破。
(三)多渠道传播新闻
显然,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电视新闻已经无法满足大部分人群获取新闻信息的需求。由于新闻在特定的时间播出,很难有固定人群守在电视机旁等待新闻的放送,必须提供多渠道的新闻传送,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利用网络媒体等渠道传播新闻是一大趋势,也是一次电视新闻改革的机遇。人们利用手机能够随时随地的获取所需的信息,也能够直接参与互动,显然是更便捷的。我国央视主持人、记者白岩松就认识到了传统电视媒体的弊端,利用自身在行业内树立起的影响力,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在其中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的形式来分享信息,传播新闻,也加入了自己的评论,获得了许多受众[3]。这便是多渠道传播新闻,电视新闻记者角色转型的成功案例。作为网络时代下的新闻记者,要开辟更多的新闻传播渠道,利用微信、微博、直播等,扩大新闻的传播面和影响力,当然这也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具备全局意识和综合化素质,能够利用新技术和平台,成功完成转型。
三、结语
新媒体对传统电视新闻不断冲击,改革并与多媒体融合是电视新闻发展的唯一出路。在这一形势之下,电视新闻记者也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完成角色的转换。尽管目前我们还面临着重重难题,但只要坚持以新的渠道、方式、语言来传播新闻,丰富新闻的内容,改变新闻语言的风格,开拓网络、广播等渠道,建立自媒体,就一定能够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