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伦理反思
2019-03-20陈晶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陈晶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一、新闻娱乐化概述
随着媒体的发展与变革,新闻娱乐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新闻娱乐化是指将新闻以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现如今,更多的新闻关注的是具有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灾害事件、丑闻事件、暴力事件、明星趣事及花边新闻等,而许多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社会现象或活动却报道的越来越少,真正有新闻价值的报道被吞噬和挤压,甚至是一些应当用较为严肃形式播报的政治或经济新闻,很多的媒体也都试图发掘其娱乐性,从娱乐的角度进行解读。
二、新闻娱乐化的成因
(一)电视行业的市场竞争和自媒体的利益驱动
现如今,电视的使用和普及率程度高,电视行业的竞争比较激烈,要想获得较高的收视率,拥有更大份额的市场占有率,就要生产出满足受众需求的新闻产品,就不得不走上新闻娱乐化的道路。除此之外,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也是新闻娱乐化的成因之一。各类社交媒体或新闻资讯类APP,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利润,更是注重新闻娱乐化。自媒体运用大字报形式的“震惊体”标题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更是将明星趣事和各种“花边新闻”当作噱头,为其获得浏览量。
(二)技术发展加快新闻娱乐化的速度
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原先传统媒体的文字被图片、短视频、音频所取代。再加上数字媒介技术具有传播大量信息和全方位、多层次传播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新闻娱乐化的速度,满足了受众获取碎片化信息的需求。
(三)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商品的类型改变都是根据消费者的喜好来制定的,新闻也不例外,要想有人看,就得先了解受众的喜好,迎合受众的口味,满足受众的需求。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人们追求的信息,不单单是经济、政治等类型单一的信息,而是想获取更多的各类信息,因此为了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新闻媒体想要有出路,就不得不提供一些娱乐化的信息。
三、新闻娱乐化带来的伦理问题
(一)导致新闻伦理界限的模糊不清
不可否认,带有娱乐色彩的新闻信息会增强其幽默性,满足受众娱乐消遣的需要。但是,过多的关注娱乐色彩,会削弱新闻信息自身的价值,使其逐渐丧失,这可能会模糊新闻论理界限。除此之外,在互联网时代,“抢新闻”现象层出不穷,抢发娱乐新闻、煽情性的新闻更是受到媒体的热衷,在尚未得到准确的新闻信息时就草率地抢发新闻,导致后来“反转新闻”的出现,动摇了受众对新闻来源可靠性的自信心,也导致新闻伦理界限的模糊不清。例如“王宝强离婚事件”,娱乐明星的新闻占据各大媒体的版面,不仅会使受众怀疑媒体作为社会的传声筒是如何发挥其职能的,而且这类新闻也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容易引发不良的伦理道德问题。
(二)追求肤浅的感官刺激,过度注重经济效益
新闻娱乐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受众注意力,从而获得经济效益。不少新闻信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追求肤浅的感官刺激,制造出娱乐性较强的“假新闻”,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满足受众的“窥私欲”。
(三)导致“娱乐至死”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这本书提到“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大众也日渐习惯于这种娱乐化的媒介接触,逐渐变成了一群娱乐至死的人”。新闻作为社会的传声筒和放大器,具有规范社会的职责和功能,如果连新闻媒体都开始偏向娱乐化,那么可想而知,我们的社会价值将会变成什么样。
四、避免新闻娱乐化的对策
解决新闻娱乐化现象就要从“自律”和“他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在“自律”方面,新闻工作者要有神圣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承担公共道德规范和表率的作用,关注和传播健康的新闻信息,引导受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确保新闻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避免出现“假新闻”和“娱乐至死”。
在“他律”方面,政府应当通过一些法律法规合理规范新闻娱乐化的界限,加强沟通和引导,确保新闻娱乐化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确保新闻承担起履行社会职责的任务,确保受众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确保新闻真正的成为社会的传声筒和放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