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时代的社交逻辑与传播的人际性
——评《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
2019-03-20易晓艳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杂志社
易晓艳 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杂志社
《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指出,人类在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就开始产生社交的需求,而人类其他各个层次的需求都需要社交来实现,马克思哲学理论中也有关于“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的论述,说明人类社交的目的性和社交对人类的重要性。而人类对社交的需求也推动了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时至今日,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主要交流工具,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对社交的需求始终存在,人类对社交媒体的需求也始终存在并且潜移默化,形成其不同时代的鲜明特征。
由汤姆·斯丹迪奇创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更为详细地论述了人类社交的发展史,研究人类社会在发展进化过程中,以纸媒为媒介,人与人之间是如何实现社交的。社交媒体的终极目的必须是服务于满足人类社交的需求,带动人们的主动参加性,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横向交流,在2000年社交媒体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社交媒体才是真正能够得到发展的社交媒体。
本书的作者毕业于牛津大学,现任《经济学人》杂志数字编辑,为多家报社撰稿,善于分析、挖掘历史,善于总结、对比从历史到现实的发展规律,并且能够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大众。他深耕社交媒体领域多年,对社交媒体的“新”、“老”交替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新”、“老”媒体看似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在研究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传播的关系网中,社交媒体发展变化的环境与现今的互联网的发展环境有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17世纪的小册子和18 世界的咖啡馆与当前21世纪的互联网更为相似,而随后插进来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却属于社交媒体发展的短暂的非正常情形,与现在的互联网发展相悖,所以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也是在社交媒体不断更新交替、不断发展淘汰中的历史必然。
一、社交媒体的历史演变
社会心理学家马修·利伯曼的《社交天性》中指出“大脑天生爱社交”(大脑的空闲时间几乎都用在了思考分析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人对社交的需求甚至大于对食物和温暖的需求”(发生不理想的社交会给人带来伤痛甚至是身体上的疼痛),可见人类对社交的需求属于原生需求,而人类对社交的需求促进了社交媒体的诞生。早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古罗马时期便诞生了社交媒体,且历经了从《西塞罗书信集》、“17世纪小册子”、“18世纪咖啡馆”、“19世纪报纸”、“20世纪电视广播”到时至今日的“21世纪的互联网”的2000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也印证了社交媒体从诞生、衰败到涅槃重生的发展规律。
(一)西塞罗书信集
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群居动物,天生热爱分享、热爱社交,早在古罗马时期诞生的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西塞罗书信集》便是最好的说明。作为罗马政治斗争的核心人物,西塞罗在被迫离开罗马到其他行省任职后,为了维护政治权利的分配和个人的权威统治,他号召自己各地的朋友和门生互通书信,互发信息,通过写在莎草纸上的书信联系传递政治时局的变动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评论和意见,而这些书信联系的主要内容收集于《西塞罗书信集》。书信作为社交媒体诞生初期的传递信息的工具,主要发生在当时的政治家和社会精英之间。
(二)小册子
随着时代的变迁,技术的改革,民族意识的觉醒,文艺复兴的推动,人类的思想得以解放,不再受宗教的束缚,一场场革命运动在悄悄酝酿中。早在16世纪,马丁·路德为了反对天主教颁发的赎罪票剥削百姓,提出了《九十五条论纲》,印发的小册子迅速风靡整个德意志并引发热烈的讨论,而且激发整个民族对罗马宗教的反对热潮,成为欧洲宗教改革之始;随后,17世纪出版的《论出版自由》推动了欧洲及世界各地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到了18世纪,关于自由独立的小册子被大量广泛地传播,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全面爆发,世界资产阶级革命也在世界各地全面爆发。
(三)咖啡馆
18世纪发展成熟的咖啡馆成为当代社交媒体的新形式,由于各咖啡馆讨论的内容和活动不同,不同的人群为了不同的社交需求汇聚在不同的咖啡馆,政治家、金融学者、文学艺术家、科学家等汇聚在他们各自喜欢的咖啡馆,当然,休闲人士也有专门的去处,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咖啡馆,买咖啡、读报纸、获取信息或是进行其他交流,和当今的社交媒体——微信群、公众号等如出一辙。他们在这里通过交流的方式将自己的新思想和技术传播出来。所以说咖啡馆成为推动思想创新和技术改革的一种传播方式。
(四)报纸与电视、广播
报纸的出现是造纸技术革新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盈利的一种手段,主要通过报社和记者来进行传播信息,话语权永远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受到了阻碍,随后快速被电视、广播等社交媒体所取代,但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的出现并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流畅地交流的问题,这种单向传播的社交媒体,反而让人们更加被动地进行交流,限制了人与人之间主动交流的积极性,所以必须要有新的社交媒体的出现来解决这类社交媒体的弊端。
(五)互联网
与报纸、电视、广播等的出现不同,互联网是真正为了满足人与人之间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流传播而出现,是社交媒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带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社交媒体在经历了衰败,又经历了一段非正常发展过程之后的再一次重生。
二、纸媒时代的社交逻辑及其传播的人际性
社交媒体的发展,无论是《西塞伦书信集》,还是小册子、咖啡馆,亦或是报纸、电视、广播等,甚至是当代的互联网,它的社交逻辑都永远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必须掌握在大众手中,充分展现信息传播的人际性与主动性,以此为目的的社交媒体的出现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西塞罗书信集》——统治者的武器
社交媒体的诞生虽然是为了满足人类天生爱分享、爱社交的需求,但是《西塞罗书信集》出现的实质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权利,是统治者的武器,这也就注定了它主要掌握在统治者手中,即使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信件、演讲、朗诵会等信息交流分享的形式在不断地丰富,但是这样的信息传播始终还是在一些政治家、贵族、各界精英等之间进行,信息无论如何传递,都主要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种只有少数人参与的,缺乏信息传播的人际性的社交媒体,在它出现时就迅速决定了它很快会被新的社交媒体所取代。
(二)小册子——革命者的利器
相较于《西塞罗书信集》的社会影响的局限性,17世纪的小册子在它出现时就迅速风靡德意志,成为人们讨论交流的主要社交媒体,信息的交流分享不再只是统治者、社会精英阶层的专属,而是成为大众化的、人际性的一种社交方式。为了反对统治者的宗教剥削,为了自由和独立,为了维护自身阶层的利益,人们主动参与分享交流,主动为了自身权益作斗争,掀起了世界革命运动的高潮。所以小册子的出现是人类社交史发展的必然,就像革命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一样。虽然不能把革命的成果归功于小册子这样的社交媒体,但作为革命者的利器,小册子对革命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咖啡馆——思想与技术的创新
咖啡馆的出现是人类更高层次的社交需求推动的必然结果。17世纪后半叶,咖啡馆已经出现在大众消费中,而且迅速成为人们生活的中心。随着革命运动的推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也愈演愈烈,到18世纪,知识精英开始通过咖啡馆向大众传播启蒙思想,虽然知识精英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话语权并未完全掌握在精英群中,一些具有咖啡消费能力的大众也成为咖啡馆的主要活动群体,他们在咖啡馆进行信息传播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这一时期的社交媒体主要是为了凸显精英阶层的社会地位,但是在咖啡馆进行传播交流的信息具有很大的启迪和创新性,而且这些信息传播已经逐渐趋向于大众化的人际交流。咖啡馆不仅成为证券金融市场、科学技术、政治、文化艺术等发展和创新的助推器,更成为大众化的休闲生活方式的集合点。
(四)报纸与电视、广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局限
小册子和咖啡馆的出现都是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主动、无限制的交流,而报纸和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的出现则刚好限制了人类越来越强烈的社交需求,报纸将信息交流的话语权局限在少数报社和记者手中,而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则将人们信息交流的主动性扼杀在被动消费的摇篮中。这两种社交媒体的出现不仅违背了人类天生爱分享、爱社交的天性,而且导致社交媒体发展史的没落,阻碍了人类社交的主动性,遏制了社交传播的人际性,这种社交是短暂的,它的局限性加速了互联网的出现。
(五)互联网——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无畅交流
大众媒体的局限社交虽然限制了社交媒体的发展,但是却无法阻止人类爱社交的天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革新,人类被压制了几个世纪的社交需求的主动性真正凸显出来,人类对社交的需求欲望不断增长,他们始终在不断探寻新的社交方式,互联网的出现恰好能够满足人们对社交的需求,释放人类的社交天性,随时随地满足人类分享交流的需求,真正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无畅交流。
总之,虽然互联网在信息的传播途径、信息储存、搜索的方式等方面显然与莎草纸、小册子、咖啡馆等社交媒体存在很大差异,或者说更为高级,但却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交天性应运而生,对人类激起的反应热潮和对社会带来的正面影响等方面都是具有共同之处,所以说社交媒体的历史发展对我们来审视、评估今天的社交媒体具有借鉴意义。比如,当今社交媒体产生的冲突——人们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上的分享交流而忽视了与身边的亲人、朋友等的沟通交流,与早在古希腊时期出现的关于书信交流无法取代口头对话的冲突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之处,所以说,研究历史是必要的,当我们在研究中出现难题时或许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