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优秀民间文化对外传播策略探析
2019-03-20黄文吉广西外国语学院
黄文吉 广西外国语学院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新趋势
(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得益于中华民族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的不断交流、不断融合的结果,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正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之中,文化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在逐渐上升。面对着新形势下中外文化的差异,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也要向国外推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将中华优秀文化视为对外贸易的主导型产业,让世界文化不断地认同、接受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
(二)文化传播的同源化与多元化
同源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相近族源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基础,随着国际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中亚国家的贸易往来将会更加频繁,这些邻国有相当多的跨国、跨境民族或文化同源同根的民族,在漫长的东方世界历史进程中,中国边境地区的地理、民族与文化、文学概念是不断变换,使这些民族有共同的习俗或相似的信仰。如我国西北周边地区相邻的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我国有着一些相同的跨国民族;毗邻我国西南边境的越南侬族、岱族、老挝的佬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等民族文化与壮族、傣族、布依族等民族有着同根同源的关系。山水相连、民族相近,语言相通、习俗相似,文化交流历史悠久,这些区域容易对中文化产生认同与共鸣,拉近双方文化距离。同时,在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中,我们必须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加强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沟通、对话、理解与宽容,尊重不同传统文化的差别。同时形成以公民、社会组织、企业、政府为主体而组成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传播格局。
(三)文化传播形式上的数字化和媒介融合
世界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使得数字与媒介融合成为未来的传播业发展趋势。由于数字传播能把各种数据和文字、图示、音乐、语言、图像、动画、电影和视频信息组合在全新的媒介上,为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将世间所发生的综合性、立体性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传播,数字传播成了传播媒介新的传播途径。如:传统纸质报刊与电子版报刊的融合、电视与网络的融合、广播与网络的融合以及各种APP、微博等。因此,媒介融合已成为推动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二、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优秀民间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
一直以来,中华文化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著称于世,在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往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这“精深”的文化大都以主流文化的“身份”出现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之中。而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优秀的民间文化、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却在对外文化传播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在传播意识上,缺少对外传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民间文化由于来自民间,受到视野、观念的影响,大多被认为内容上“粗俗、浅陋”,是潜伏于普通百姓日常行为之下的“世界观”,不能登“大雅之堂”,不能代表国家形象,不适宜在对外交流过于随意和频繁,因而宣传也多着眼于文化宏观层面的介绍,缺乏融贯古今、创意新颖的活生生表现,难以打动域外受众的心灵。
(二)在传播方式上,民间文化产品输出的方式未能与“世”俱进
近年来,新兴媒体更新较快,不断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然而,来自民间的优秀文化由于受到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缺少现代的技术和手段,造成传播中的形式单调、技术落后等问题,难以吸引海外受众,特别是青年受众的主动参与。而民间文化虽然受到一定的重视,但开发创新不足,使对外传播缺少应有的资源,未能满足民间文化对外传播的要求。
(三)民间文化对外传播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当前,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语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民间文化不仅是参与全球竞争的一种实力的体现,更是在有着文化差异的各民族国家之间促进对话交往的使者。然而,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民间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瓶颈。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无疑给许多处于边缘状态的民间文化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使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创新得到了更多人士的关注。然而,优秀民间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仍然缺少一支合格的能够胜任文化对外阐释的外语人才队伍。一是在全球化语境下,民间文化或多或少受外来文化冲击;二是经济的发展使更多的人偏向于经济带来的功利性,使得民间优秀文化得不到重视,传播民间优秀文化成了少数人的事;而另一重要原因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许多“深”得无法研透的精髓,翻译成外语后找不到她原有的韵味,使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外国人像过客一样对中国文化“匆匆一瞥”就遗憾地放手,更何况民间文化经常带有明显的方言土语及深奥的文化内涵,翻译起来难度大,民间优秀文化对外翻译推介研究成果实在是少之又少。
三、优秀民间文化提升对外传播水平的策略
当今世界,文化领域互动已经深深融入国际经济、政治博弈的大背景下,很多政治危机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背后,都隐含着身份与文化认同的危机,在各种动荡和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无论是个人,还是社群与国家,都不得不寻找和重新定位自身的文化根性。因此,世界各国普遍更加重视文化软实力国家之间有关文化问题的竞争既是“硬实力”的比拼,也关乎“软实力”的较量,一软一硬之间的相互转化也更加微妙,我们也必须尽快从更加宏阔的战略视角看待文化问题。
(一)深入发掘既有特色又具现实价值的民间文化遗产
“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仅仅是物资交流、人员流动和民族间通婚,更重要的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融洽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胡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加强文化认同》:中国西藏网2014年10月14日)。文化认同是文化对外传播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文化认同不是简单的语言交流,而是从内心深处对一种文化内在价值的认可和接受,进而内化、融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因此,对外传播的“文化”要获得国外受众的接受和认同,不仅需要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还需兼具价值普遍性。
中华民族大家庭五十六个不同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特点的文化,就是同一个民族也由于地域的广阔而产生文化的地域性,从而形成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民间文化对外传播就目前情况看,主要以文艺汇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方式为主,充分体现了民间文化的独特性。但与主流文化所举办的孔子学院、教育交流等政府行为相比,民间文化的传搐还存在都当大的差距。要使民间优秀文化对外传播走向新的台阶,除了需要从现代媒体传播、电视传播、动漫传播、出版传播、演艺交流传播等作用外,还需要更广泛地发掘出既有特色又具有现实价值的民间优秀文化的产品,将民间文化传统优优秀的“魂”深挖出来,凝练出个性鲜明又具有现实价值的民间文化,使民间文化的传播有“源”可流,丰富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内容。
(二)以多元化的形式进行民间文化的对外传播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和"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民间对外交流更加频繁,文化的交往也由原有的被动认同和接受转而为主动涉猎与探奇,文化的推广也逐渐趋于多元化。除政府部门主体传播外,非政府组织、文化传播公司和公民个体,在维护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优秀民间文化的传播队伍中去,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为优秀民间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广阔的平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民间组织、文化公司和公民个体充分自身优势,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传播中国优秀民间文化,形成多元传播格局。
(三)将“传统”与“现代”创新融合传播民间优秀文化
“传统”与“现代”创新融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本身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融合,二是现代传媒技术下传播的创新融合。我们知道,民间优秀文化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得以传承,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她有相对稳定的内容范式,不能轻易改动。但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民间文化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引起视角、审美和价值观的变化,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优秀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在不断地再造或创新,这是民间文化特有的生命力,以中国古诗词为例,中央电视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结合当下民众的精神诉求,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就是形式上的创新。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带来传媒的不断创新,也使民间文化由口传过度到书面记载再到如今的全媒体,这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民间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应当顺应自媒体发展的时代潮流,充分利用自媒体这一新的媒介,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们提供和搭建传播和交流民间文化的平台。
四、结语
文化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中,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国际社会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的时代已然到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对于大部分外国人来说是陌生的,而民间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更是神秘的,创新方式方法,合理地使用传播路径,传播好中华优秀民间文化,是当代中国贡献给世界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