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如何做好对侨传播

2019-03-20许丹福建侨报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9期
关键词:华侨华人受众

许丹 福建侨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中国的和平崛起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当前,出于政治、经济方面的目的,或者是语言、宗教等跨文化因素,国际舆论对中国的报道仍存在诸多误读和刻意歪曲,甚至是“中国威胁论”等对中国的各种责难。例如近年不断挑起中美贸易战的美国也不忘用舆论打压中国。因此,新时期,中国更加需要向国际社会传递信息,让世界了解中国,突破和改变由美国主导的国际舆论格局,向世界展现全面、客观的中国形象,为中国崛起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因此,新时期,在做好分析和调研的同时,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以对侨传播为主的对外传播。

一、什么是对侨传播

《新闻学大辞典》将“对外报道”解释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外界进行的有关本国(或地区)情况的新闻报道”。[1]一般认为,对外传播是指“通过中国人自己创办或与境外人士合作的报纸、刊物、广播、电视、通讯社和网站等传播媒体,以境外人士为主要传播对象,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最终目的而进行的新闻传播 活动。”[2]

在中国对外传播的国际受众中,一般分为华侨华人、非西方国家受众和西方国家受众三种。[3]其中,海外华侨华人是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受众之一,特别是以中文(包括繁、简体字,普通话、方言等)为传播语言的最主要受众。根据《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界定华侨外籍华人归侨侨眷身份的规定〉的通知》,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外籍华人是指已加入外国国籍的原中国公民及其外国籍后裔,中国公民的外国籍后裔。

因此,针对华侨华人开展以中文(包括繁、简体字,普通话、方言等)为传播语言的宣传工作的媒体可称为对外(对侨)媒体,包括通讯社、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如新华社、中新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人民日报海外版》、《福建侨报》和一些侨刊乡讯;而在上述媒体上刊发(播)并以华侨华人为主要受众的内容则被称为对侨报道。

二、对侨传播的重要性

纵观中国近现代新闻发展史,对侨传播一方面维系着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情感,另一方面关系到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当前,中国正处于和平崛起的历史进程之中,但是,更多是经济等硬实力的崛起,并非文化等软实力的崛起。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相当有限,严重缺失话语权,因此,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舆论环境仍然十分不理想。

以近期愈演愈的中美贸易战为例,CNN、BBC、《纽约时报》等西方主流媒体所传播的中国声音、中国形象严重影响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受众关于中国印象和认知。这一点从北京时间5月30日,中美两位女主播通过网络进行的一场关于中美摩擦等相关议题展开的直播辩论中亦可看出。当时,美国福克斯商业频道(Fox Business)女主播翠西里根(Trish Regan)对于中国的认知却存在许多误解和迁怒。主流电视节目的女主播,可谓比普通人有更多机会接触全面、客观信息的人群,她对于中国的认知和了解都如此,更何况普通民众?

大众不认同甚至误解中国的现象,并不单纯发生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一现象也普遍存在于东南亚国家中。历史上曾不断在东南亚国家出现的针对华人的骚乱,近期又在印尼上演。通过针对“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开展的舆情调查也显示,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为沿线国家带去技术、资金等,致力于共同改善沿线国家生活,但在许多国家,却不被当地民众支持和欢迎。

因此,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在中国崛起的进程中,发挥媒介的作用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平等互信、对话交流,多一些了解,少一些摩擦,显得尤其重要。中国的对外对侨媒体则应该把握机遇,发出中国好声音,让世界全面、客观的了解和认识中国。

三、对侨传播的主线

将海外华侨华人作为对外传播的主要受众,主要因为他们的成长、生活环境跨越中外,在了解双方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同时,深谙住在国的制度、法律、民俗,特别是当地民众的文化和习惯,通过他们吸收再转化的对侨报道,更快、更准确、更有针对性,也更易于被他国民众所理解和接受。所以,海外华侨华人是让世界更加全面、客观、深入地了解、认识中国的最重要桥梁和纽带。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华侨华人与中国发展紧密相连。在革命战争时期,他们出资出力支持国家救亡图存,同时倾资兴学,教育救国;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他们又义无反顾地怀着满腔热情回国,参与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至今,他们回到大陆投资、创业,帮助祖(籍)国发展。由此可见,无论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海外华侨华人对于中国来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目前,海外华侨华人总数已达6 千万,他们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做好针对华侨华人的宣传报道工作,就是做好对外传播、抢占舆论高地的重要环节。

不过,由于华侨华人大多身在海外,直接接触来自中国的媒体特别是来自中文纸媒的机会其实很少。因此,这就需要发挥对侨媒体或与之合作的海外华文媒体的作用,向他们介绍中国发展建设情况,向他们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增强他们对祖(籍)国的感情和认同,一方面吸引他们回国投资兴业,另一方面当国际出现中国的负面舆论时,也可为中国发声。不过,对侨宣传报道的内容主线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国际上的敌对势力,需要广泛地团结华侨华人,组成爱国统一战线,因此,对侨传播的主线以宣扬家乡情、爱国情为主。当时涌现出一批经国家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由民间组织创办、主要向海外(含港澳台地区)发行的侨刊乡讯(CNQ 刊号)。据统计,从1956年至1962年,福建地区就创办了14 家乡讯。而这些侨刊乡讯也被称为祖地人民与海外乡亲沟通联系的“集体家书”,可见其内容主线多围绕爱国主义。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至本世纪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每年回中国旅游探亲的海外华侨华人人数逐年攀升,对侨传播的主线也转向以招商引资为主。以《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至2008年两年间的报道为例,内容全面但有侧重,头版头条主要集中在时政、经济领域,分别占总数的33%和31%。其对经济报道的重视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就密切相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华人华侨选择回国投资和创业,但是他们对中国经济政策和中国市场的情况毕竟不够了解,通过经济报道向他们介绍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展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增强在经济报道方面的服务性也就有了其必要性。[4]

到了十八大之后,中国已逐渐崛起,世界也更加自由、民主,互联网让世界变成“地球村”,不过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仍然根植于华侨华人的内心。对侨传播的主线也开始更加全面、客观,并围绕“同圆共享中国梦”展开。如《福建侨报》通过与海外华文媒体合作,“借船出海”在海外随当地华文媒体印刷发行;还通过发布电子报,并与中国侨网等网络平台合作,借助互联网,向海外传播。其创办的品牌栏目“归侨故事”,通过全面、客观记录归侨侨眷回忆和生活,反映家国和时代变迁,在海外华侨华人中拥有众多忠实粉丝。

四、新时期对侨传播策略

新时期,对外传播的环境、方式、受众都在改变。首先中国更加崛起,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如前文所述的国家间的贸易冲突、部分国家民众的反华情绪等。其次,传播方式进入全媒体时代,技术手段快速更新迭代,传播消息更加即时、冗杂。最后,受众特别是对侨传播的受众,已是新生代华侨华人,他们不仅继承了老一辈华侨华人的传统美德,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新生代华侨华人分布范围更加广泛,大都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甚至是国际化教育,知识层次高,具有国际视野,对家乡、祖(籍)国的情感和叶落归根的观念比较淡薄,不一定能熟练使用中文。同时,他们熟练运用新媒体,有较强的表达欲望和能力。当然,老一辈华侨华人的言传身教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强调和重视,也让新生代华侨华人在保持中华传统的勤劳节俭、开拓进取的品格同时,留有对中国的根脉情感。

因此,在新时期开展对侨传播,应适应环境、方式和受众的变化,采取不同的策略,做新时代的“集体家书”。

(一)加强顶层设计。开展对侨传播的媒体主管部门,要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管理意识和发展意识,不断解放思想,以务实、创新的姿态定期研究解决对侨媒体发展中的问题。在方向和内容上,发挥统战、侨、台和宣传部门的相关资源库优势,为对侨传播提供业务指导和帮助;在管理上,适应当前融媒体发展趋势,建立对侨媒体健康发展、做大做强的扶持和激励机制,突出解决资金保障、传播手段、人才培养等问题。

(二)强化“根”“魂”意识。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血脉相连,所以要通过对侨媒体向他们传递祖(籍)国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唤醒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而新生代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感情远不及老一代华侨华人,所以对侨传播在报道题材和报道方式上应以情动人,用讲故事的方式传递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品质,从而增强华侨华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这一点《福建侨报》做出了许多有益尝试,例如近年开辟的“善行天下”“旧事新说”等专题版面,分别向海内外读者讲述公益故事和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故事,相关版块的微信公众号推文阅读、留言量保持稳定增长。

其实,中国国家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在国际政治、经济地位日益提升,是凝聚民众意志和力量的事,只要用软一点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在增强华侨华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的同时,也自然强化了他们“根”“魂”意识。因此,对侨媒体可以利用自己的平台和优势,重点讲好以下三个故事:一是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塑造一个真实的、负责任的、和平发展的大国形象,营造和平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二是讲好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故事,积极提倡“合作论”、“机遇论”,向世界阐明中国梦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向世界展示中国拥有蓬勃的希望与无限的机遇;三是讲好“华侨华人故事”,通过弘扬他们的优秀品德,树立华人华侨的正面形象,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同时积极引导华侨华人积极融入主流社会。

(三)呈现客观、真实的中国。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的流通也不再封闭,开展对外传播需要摈弃之前“内外有别”的报道方针,而应该全面、客观地展现中国形象,甚至要比国际媒体更迅速、准确。只有信息公开、主动传播、平衡报道,才能一方面增强对侨媒体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在遇到负面新闻时不至于限于被动。当然,开展对外宣传工作不是靠等候新闻事件的发生,各对侨媒体可以主动选择和设置议题中国话题,如:1.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等中国为世界提供共建、共享、共赢机遇的议题;2.维护和平、抗御灾害、保护环境等中国参与世界共同发展的议题;3.计划生育、台湾问题、群体事件等备受外界关注,甚至是有所争议、被污名化的议题;4.中医文化、民间信俗、中华饮食等在外界看起来神秘又蕴含中华民族个性的议题。

(四)强化技术支持。近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宣布将发放5G 商用牌照,而运用直播、短视频、图文结合等融媒体形式全方位传递信息已是大势所趋。国际媒体也朝着移动化、数字化、社交化的方向发展。而对侨媒体,因为传播对象分布海外,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受制于时空,而互联网打破了时空限制,让全球华侨华人能及时了解中国和家乡变化,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互动。不过,目前,国内许多对侨媒体受资金、人员的限制,对于融媒体的运用还十分局限,往往只是将传统平台上的内容原样移植到网络上,缺少新意和互动,没有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引导传统对侨媒体了解、掌握并运用新媒体技术,甚至借助国际互联网的传播平台,更好地开展对侨传播。

(五)摆脱“说教味”、“宣传腔”。客观真实呈现中国的同时,要尊重传播规律,了解受众,以其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技术将主动设置的议题传播给受众,影响受众,达到传播目的和效果。对侨媒体曾经被称为“集体家书”,如今更应该回归这一身份,一方面,从对外“政治”宣传转变为信息的双向交流传播,避免或少涉及政治色彩强烈的生硬信息,在内容上贴近三胞、贴近本土、贴近生活;另一方面,改变以往对外传播中的宏大叙事方式,运用平易亲切的文风、生动活泼的“新兴”语言,多角度呈现,从微观的视角,以小见大,增强报道的故事性和可读性。

五、结语

中国繁荣稳定的发展和国家形象的树立,都离不开对外(对侨)传播。广大的对侨媒体肩负着传递真实中国声音、营造良好外部舆论环境的使命,承担着连接祖(籍)国与海外华侨华人桥梁和纽带的重任。只有充分运用传播规律和技术,适应新的环境和受众,采取不同的策略,才能更加广泛地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华侨华人受众
何为“华人”?
我的华侨老师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