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积极意义(1)
2019-03-20章恬费翠中国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章恬 费翠 中国美术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
2018年末至2019年初的数月内,有这样几件颇具争议性的广告事件进入中国民众视野:2018年末,意大利奢侈品牌D&G 播出了一条涉嫌辱华的广告,引起国人的愤慨;2019年初,西班牙时尚品牌Zara 的广告上刊登出一张布满雀斑,眼睛修长的中国模特面孔,被网友指出有丑化中国人形象之嫌;19年3月,美国版《VOGUE》杂志在官方社交网站上刊出一张长相怪异的中国模特照片,引发众多国人的强烈反感。虽然有人将这些广告图片辩解为中西方审美观不同。但更多的国人却并不认同这种解释,而认为这种做法是一种“审美霸权。”
这一系列的广告事件看似是个案,却同时让我们看到:中国综合国力在增强的同时,我们在艺术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却极其微弱,国家的文化形象及其文化影响力却一直处于弱势被动的地位。如何从艺术的角度改善西方文化视野中的中国文化形象,不仅关乎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有效进行,更能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彰显国家的软实力。
一、西方各国对艺术形式下的国家文化传播的重视
当今时代,国家文化的传播涉及一个国家内政外交的多个层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在《文明的冲突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这样写道:“在冷战后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2)文化看似无声无形,却在不动声色中影响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各个方面。
正因如此,世界各国在自身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和对外宣传上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美国堪称其中典范,其“媒介(文化)帝国主义”和其经济扩张、科技优势形成了一种荣损相连、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机制,共同服务于美国称霸全球的国家战略。(3)统计显示,美国影视产业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占到了92.4%,放映时间占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美国和西方国家垄断,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4)而在文化、外交等领域紧紧跟随美国之后的日本,在其对外文化传播的自我定位中以动漫产业作为其拳头产品。日本前外相麻生太郎曾将其动漫称之为“具有高度吸引力的最新形式的文化”,并鼓励动过动漫产业来帮助日本打造其国家形象;中国的另一位邻居——韩国——虽然1998年才提出“文化立国”的方针,但其选择了以影视作品和网络游戏传播韩国文化的道路。“韩流”作为一个独特而极具影响力的文化词语曾在21世纪初席卷亚洲,给亚洲民众带来了巨大的文化震撼。
以上三个国与中国文化关系最紧密的国家的例子使我们清晰地看到有效的艺术文化活动能对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产生多么大的影响。艺术文化传播的无限威力,不言自明。
二、当今中国对外传播中的努力与途径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各个层面的合作加深,中国也开始认识到国家文化形象对于这个复兴中的国家的重要性,也开始多渠道多角度地向外传达中国的声音。自2000年始,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陆续开设了英语、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等6 个外语电视频道,设立了3 个海外分台、1 个视频通讯社和新媒体集群,并确立“See the difference”为中国环球电视网的传播口号,向世界的观众发出自己的声音。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中国借此契机,通过各种媒体,多角度、多层面地向世界民众展现出中国文化活泼、包容、求新的时代特征。2016年在中国举办的G20 峰会更是选择在艺术文化名城杭州举行,期间的艺术表演令世界观众感到惊艳。
以上的种种行动让我们看到当代中国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努力和用心。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些“主要以政府行动为导向,以传统传媒为手段、以传统传播内容为内容”(5)努力的收效却并不是很理想。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多层面的综合性过程,文化信息受众的个体特征及其对信息的接受度具有多样性。艺术为载体的文化传播具有直观、多样,且受众面广泛的特点。它能够跨越语言的鸿沟,打破接受者教育程度的壁垒,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于受众面前。因此艺术形式的文化传播模式相较于其他文化传播途径更显优势。相对于国家层面的跨国文化活动而言,以艺术为主要形式和载体的跨国民间文化交流也更易获得受众的青睐,其参与度也更高。正因如此,跨国艺术交流人才所发挥出的作用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艺术留学生
据侨外出国与百度教育联合发布的《2018 出国行业白皮书》显示,“国内赴海外的艺术类留学生数量,已经连续3年以100%比例翻倍大幅度增长。”(6)2011年选择赴法国攻读艺术类专业的人数占法国总留学人数的40%左右;赴英国攻读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占英国总留学人数的15%左右,列居第二位;选择赴美国攻读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平均每年增长比例大约为3.5%-5%左右,占美国总留学人数的比例约为10%左右。”(7)。可见,艺术留学生正在悄然成为中外国家文化交流的一股新鲜力量。
中国学生走出国门,融入他国艺术环境和文化语境的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在扮演着文化吸收者和传播者的角色,他们将带有中国文化特色和国家时代特征的信息以个体面貌的方式传递给所在国的民众。留学的同时,他们可以学习并掌握适合于其所在国民众文化信息接收习惯的传播方式与传播门径,从而以个人视角,从个体出发,进行中外文化的融合,并以最恰当的方式使得国家文化通过各自的艺术形式得以表达。这种“无形之手”相较于国家层面的文化传播而言,更符合他国文化语境和受众的思维习惯,更具个人特色,从而更易获得对方国家的民众的认同。
2018年,美国电影学院(AFI)通过学生票选的方式,迎来了其历史上第一个中国留学生作为学生代表进行毕业演讲。这一演讲中,孔乐琪(Venessa Kong)以流利的英文、俏皮的话语和契合美国民众笑点的段子获得了国际网友的赞誉。这一演讲中,她也向听众们传递出“在这所被称为‘美国电影艺术保留地’的最高学府里,中国的留学生在来自全球的电影艺术求学者中占到了20%”的讯息。可见,中国艺术留学生正在积极地参与到国际艺术文化创作中去,对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方式与世界的接轨,以及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必将产生积极而长远的影响。2019年一位华裔女导演石之予以一部充满中国元素的动画电影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新闻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佐证了这一观点。在这部7 分钟短片《包宝宝》中,石之予选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美食符号“包子”,在其短片中传达出“家庭”与“爱”的情感主题,在海内外观众和评委间产生了共鸣。导演石之予也在其获奖感言中表示:“你们的故事一定要大胆地讲出来,让全世界倾听,因为美好的故事会感动人,会让他们产生连接,会让他们感觉到惊讶和美好。”这番感言不仅适用于她所赞美的中国母亲,同时也适用于正在努力寻求自我表达途径的中国文化。
大量的中国艺术留学生进入西方文化语境的同时,以中国八大美术学院为首的全国多家艺术院校和数百家师范学院也在全球范围招收海外艺术留学生进入到中国的高校进行学习和交流。每年,全球40 多个国家的数千名艺术留学生被吸纳到中国各种艺术研修学院,研习中国各种传统艺术技艺。身临其境地浸润在中国艺术文化中,可以使他们对发展中的中国有最真切的了解。这些艺术留学生在日后返回自己的国家或者参与国际艺术文化活动时,中国留学的经历以及在此期间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必然会通过其艺术作品得以传达。近日,网络上流传着一篇名为《就怕老外画国画》的人气贴文。其中列举了数位接触过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手法而将其融入到个人创作手法中的西方画家。其中,一位加拿大籍的画家Claudio Daniele Lucchi(中文名为易柏霖)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的国画专业,其作品中浓厚的中国意韵及精巧的中国国画技艺受到了海内外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另外一位因极其崇拜中国古代画家徐渭和石涛而将其中文名字取为“罗渭石”的法国画家罗伯特·佛和(Robert·Faure)研习中国国画已达30年之久,并数度来到中国向国画名师请教求学,其画展策划者以“从另一个角度以一种更为宽阔的视角、更为融合的态度重新组合中国画的笔墨语言”的评价来称赞其创作的中国画作品。
仔细研究这些有着中国艺术印迹的西方画家或留学生时,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艺术留学生普遍具有较为多元的国际生活背景、较高的社会地位的特点。其中上面提到的罗伯特·佛和就曾在法国取得哲学硕士学位,并担任过普罗旺斯天文台助理和《源泉》杂志主编。这些有着多元文化背景的西方留学生面孔游走于世界文艺界时,必然能为中国文化融入西方话语,在海外正面传播中华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艺术留学生传播文化中的问题及建议
虽然越来越多的艺术留学生活跃在世界文化的舞台必将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但因当代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缺乏清晰的自身定位,优秀的国家文化传统对外传播的方式有限,致使当代中国的积极正面的文化形象并不能被外国群众所接触到。如何以艺术的途径将具有高文化辨识度、有中国新时代特征的文化符号或形象传递给外国艺术受众,值得每一个跨文化交流的艺术工作者深思。
国内一个课题组在2016-2017年针对外国群众所做的《中华文化印象调查》显示,在11 类27 项中国文化符号中,国外群众认同度最高的前三为大熊猫、长城和中国烹饪。喜爱度前三位为大熊猫、中国园林和长城。(8)而中国的高铁作为新兴文化符号被排在了第18 位。这一排名让我们看到,西方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概念虽然并没有太大的改观,但一些新兴的文化元素其实已经进入到了他们的视野。我们需要找到更加艺术化的、亲切的途径让这些能代表新时代的中国的文化元素走进世界民众的视野。在这此方面,我们身边不乏优秀的范例:韩国曾借助其影视作品让药膳、炸鸡等大众视野的较次级的文化符号在影视受众中掀起风潮。石之予的《包宝宝》就让世界观众开始留意中国的包子。
另外,艺术的交流和创造活动大多带有互动性、体验性的特征。但中国艺术生留学期间深入接触到中国文化、身临其境地体验中华文化的机会却比较有限。国内一些艺术院校可以在为海外留学生开设中国文化通识理论课程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多种形式的文化体验课程,让海外留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去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应该鼓励海外留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中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去,让他们深入中国民众的生活,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节拍。这样有助于他在艺术作品中反应真实的当代中国,而不是为迎合某些人的审美习惯去歪曲中国的文化形象。
五、结语
当今中国的综合国力在逐步加强,如何在国家上形成良好的国家形象,不妖魔化中国及中国民众,让外国民众对正在努力复兴的中国有真实而健康的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作为国家官方努力的补充,中国与外国的双向艺术留学生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以直观、亲民的形式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宣传中国文化。打破受众文化接收过程中的种种壁垒,也让西方对中国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注释:
(1)此文为浙江省文化厅2018年度厅级文化课题《艺术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作用与影响研究》成果。项目号:ZW2018046
(2)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12
(3)何辉,刘朋等,新传媒环境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02
(4)姜飞,美国的传播霸权极其激发的世界范围的文化保护[J].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4/25/content_2875811.htm.
(5)陈朝辉,中国网络小说走红海外的启示,[J]《对外传播》2017年12月
(6)网易教育频道,《〈2018 出国行业白皮书〉:艺术留学需求量增速最快》http://edu.163.com/18/0821/14/DPO5QN5G002998MN.html。 上次登录时间:2019-2-25.
(7)《中国艺术类留学趋热 来法留学生数量位居榜首-华人-欧洲新闻》本文来源:(出国留学网https://www.liuxue86.com)上次登录时间:2019-1-21
(8)关世杰,五年间美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符号喜爱度大幅提升——中华文化国家影响力问卷调查之一[J]《对外传播》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