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乌海湖的“绿色”辨析
2019-03-20包瑞芳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包瑞芳 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乌海湖简介
乌海湖与青海湖虽是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它不是天然湖泊,而是因需兴建的人工湖,坐落于内蒙古乌海市,其是将黄河上游干流截留而形成的,于海勃湾水利枢纽建成后,2013年12月底蓄水形成,其正常蓄水位1076.0m,死水位1029.0m,总库容4.87 亿立方米[1],总面积达118 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18.5 倍,宁夏沙湖的2.6 倍,其位于乌海市中央。[2]
据了解,乌海湖兴建的目的是实现城市转型,在此之前,乌海市曾经因为大力开采煤炭而繁荣一时,但随着煤炭市场持续低迷,采煤已经不能带来较高水平的经济效益,且当地煤炭资源日渐枯竭,在2011年已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煤炭产业已丧失该市支柱型产业地位。[3]兴建乌海湖,以期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城市再度繁荣,将以传统煤炭产业为支柱型产业转变为以旅游业为支柱型产业,提高城市品位及档次,获得更高赞誉及知名度,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确实不失为明智之举、创新之举,可谓促进资源密集区域经济转型的大手笔。
二、乌海湖兴建的利弊
(一)乌海湖兴建的益处
1.经济效益
乌海湖边有桌子山、甘德尔山和五虎山,远眺有茫茫大漠,即乌兰布和沙漠,湖岸处有大量湿地,于此,青山、大漠、湿地、湖泊相映成趣,美不胜收。整个乌海湖旅游景区由北到南依次为观光农业区、乌兰布和沙漠景观区、龙游湾湿地景观区、甘德尔生态文明景观区等,由此吸引了大量喜欢湖光山色或者西部湿地风光的游客来此旅游。同时,娱乐、商务、会展等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如可以进行水上摩托、深湖潜水等娱乐活动,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到此体验游玩,同样为该地增加了旅游收入,最终拉动了当地GDP 的增长。
2.生态效益
由于该地四面环沙漠,夏季温度有时能数天持续40 摄氏度以上,乌海湖的兴建增加了水域面积,增大当地空气湿度,从而有效缓解当地夏季的炎热和干燥。[4]
防止土地沙化、盐碱化。这得益于湖泊面积的增大,减少暴露在空气中的土地面积,从而防止土地沙化、盐碱化。[5]
由于水域及湿地面积的扩大,水体生物集中繁衍,湖岸边种植芦苇,大量鸟类在此迁徙逗留、聚集,其他动物如野兔、刺猬等数量也逐渐增多,繁衍生物多样性。
总之,乌海湖的兴建为乌海市的区域经济转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生态效益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维持了当地生态系统平衡。
(二)乌海湖兴建的弊端
正如辩证唯物主义指出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乌海湖的兴建有其不可估量的益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回避的弊端。
1.加剧黄河断流现象
据统计,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黄河下游开始出现了断流现象,八十年代断流现象更加频繁,九十年代的时候发展到了顶峰,年年断流,无论是断流次数还是断流历时,包括断流长度,均创下了历史记录[6]。在黄河断流现象本身严重的情况下大量引用黄河水,同时每年水体下渗量、蒸发量大,进一步加剧了黄河断流现象的发生。
2.对黄河下游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方面的不利影响
黄河下游的频繁断流已直接影响到依靠黄河供水的城乡居民生活,很多被影响地区的人们生活供水几近断绝,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对工农业生产用水造成不良影响,工业生产因水量不足,有的工厂处于半停产状态,影响经济水平的提升,对于黄河下游的很多城市来讲,黄河水是其唯一的淡水资源,一旦黄河断流会使得被影响地区的农田受旱,严重时受旱面积高达23.3 万公顷。
3.加重黄河下游地区生态危机
黄河断流或来水量减少加重了河口地区土地盐碱化,使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显著减少,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致使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日渐贫瘠。
三、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乌海湖的弊端分析
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深入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7]其是在顺应世界绿色发展趋势,在继承、丰富和创新党的历届领导集体的生态建设思想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绿色发展理念包括绿色环境发展观、绿色经济发展观、绿色政治生态观、绿色文化发展观、绿色社会发展观。
绿色环境发展观是旨在要求人们正确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环境保护的思想,其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内容结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人类在认识自然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方面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和科学总结[8],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自然物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条件,所以人们只有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才能更好的生存发展。乌海湖的兴建加重了黄河下游地区的生态危机,破坏了生态环境,有违绿色发展理念中的绿色环境发展观内容,所以要依据绿色发展理念来指导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绿色经济发展观是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其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有着极深的渊源,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9],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的内容,其要求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但是乌海湖的兴建仅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却打破了下游地区的生态平衡,破坏了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又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该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发展不可持续,发展不协调。所以,其严重违背了科学发展观,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违背了绿色发展理念中的绿色经济发展观内容,所以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兼顾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要认识到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同时要树立系统的全局观,不能为了眼前的经济效益而放弃了长远利益,不应该只顾乌海市当地局部利益而危害其他省市利益,最终实现绿色经济发展。
绿色社会发展观即形成促进生态建设和维护生态安全的良性运转机制,具有绿色发展的良好环境支撑和社会氛围的思想,其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有着极深的渊源,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中“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由此,我们应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社会绿色发展,让乌海市本地及黄河下游地区的人们共同享有社会建设取得的成效,获得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福利。
四、针对其弊端提出的具体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乌海湖兴建应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来思考,应提高到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局面来认识。要依据绿色发展理念,既着眼于乌海市地区的转型和发展,又要顾及黄河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绿色乌海湖。
(一)大力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
目前的乌海湖被沙漠包围,这使得湖边的泥沙很容易被带入湖中,导致湖内大量泥沙淤积,并使中下游河段泥沙含量大,且湖水下渗量大,导致水量减少,最终造成水土流失。所以,应围绕乌海湖及其周边地区大力植树造林,并逐步将植树区域推入沙漠中,缩小沙漠面积,以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尽可能的减少泥沙淤积,减少不必要的下渗量,间接增加水量,减少黄河断流现象的发生,从而缓解给下游地区造成的一系列生态危机。
(二)湖体蓄水与放水结合运用,调控下游水量
要从水利建设的技术层面,设计出一种把乌海湖与黄河干流相互“兼容并蓄”的模式,发挥乌海湖的蓄水与放水的调控作用,缓解下游地区的汛情或干旱。即当下游地区处于汛期时,乌海湖应开启蓄水模式,减少下游水量,缓解汛情;当下游地区干旱缺水时,乌海湖应开启放水模式,为下游地区增加水量,缓解干旱,最终促进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
五、结论
只有不断推进绿色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树立系统的全局发展观,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发展,也不能进行只考虑当地利益而牺牲其他地区利益的发展。要让乌海湖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利于生态发展,既有利于现今状态下的发展,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既有利于乌海市当地发展,又有利于黄河下游地区的发展,为发展绿色经济、绿色社会、绿色文化作出铺垫,开出先河,让绿色乌海湖成为黄河沿岸的蓄水池,成为西北地区的璀璨明珠,最终实现整个社会长足,稳定,有序,健康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美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