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的杭州对策

2019-03-20

创意城市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杭州人工智能智能

金 晓

提 要: 在国家大力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背景下, 各大城市聚焦AI, 竞争激烈。 杭州虽然具有数字经济领先优势, 但仍面临基础科研薄弱、 国家资源争取不足、 政策应变创新不够、 后继驱动力不强的压力与挑战。 本文通过全国人工智能发展形势分析, 以及杭州AI 发展具体现状, 有针对性地提出多途径提升基础科研、构建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突出AI 重点领域、 夯实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基础, 立足AI 载体与示范应用、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等三方面对策。

2017 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提出了面向2030 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 战略目标、 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人工智能被列入十九大报告, 同年工信部出台《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 -2020 年)》。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 要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同年《浙江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出台。

《杭州市科技创新“十三五” 规划》 已把人工智能产业锁定为重点支持对象。2018 年12 月《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出台。 对杭州而言,更好地构筑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优势, 驱动新兴人工智能产业领先发展, 对打造浙江人工智能核心区、 全国智慧产业集聚区、 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引领区, 助力实现杭州“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的建设目标至关重要。

一 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与杭州方案

(一) 国家发布规划任务, 明确AI 发展方向

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明确提出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即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 培育高端高效的智能经济, 建设安全便捷的智能社会, 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军民融合, 构建泛在安全高效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 前瞻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 并且确定了建立财政引导、 市场主导的资金支持机制, 优化布局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基地, 统筹国际国内创新资源的三项资源配置计划。 2008 年1 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版)》, 10 月科技部发布科技创新2030— “新一代人工智能” 重大项目2018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 面向重大需求的关键共性技术、 新型感知与智能芯片等3 个技术方向启动了16 个研究任务, 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8.7 亿元。 因此根据自身城市特点, 解析落实重点任务, 争取国家资源分配十分重要。

(二) 更加聚焦前沿技术, 鼓励AI 领军企业

自主核心技术是发展人工智能的关键, 顶尖院所及学术带头人成为各地吸引的稀缺对象。 如北京成立了由中科院及多家AI 领军企业发起的“前沿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 李开复任院长; 上海依托同济大学建设“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合肥依托中科大成立“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南京邀请清华姚期智院士成立“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 还联合著名人工智能专家余凯博士、 张钹院士团队成立“南京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 杭州“之江实验室” 的建立也联合了浙大与阿里的力量, 聘任潘云鹤院士为AI 首席科学家。 同时, 拥有核心关键技术的AI 企业愈加受到重视, 如国家级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认定均以领军企业为主,目前已认定百度自动驾驶、 阿里云城市大脑、 腾讯医疗影像、 科大讯飞智能语音、商汤智能视觉5 家。 因此核心技术竞争与培育AI 企业至关重要。

(三) 各地创新发展模式, 争取国家资源支持

目前, 全国各大城市发展人工智能如火如荼, 并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如上海要打造人工智能第一高地, 并把人工智能作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 打响上海“四个品牌” 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优先战略; 合肥采用部省合作模式,即工信部与安徽省在合肥共建了全国首个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 并辐射全省打造拓展基地; 无锡超算中心建设也获得了科技部的参与投资;南京还联合新加坡国际合作在江心洲开发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岛”, 全岛AI 化建设, 拟打造人工智能研发设计和应用示范区。 因此, 把握国家人工智能研发及产业的统筹布局, 争取国家资源支持是地区AI 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 聚焦人工智能平台, 出台杭州创新方案

2018 年12 月4 日, 杭州市经信委发布了《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3) (征求意见稿)》, 在杭州已有创新平台建设全国领先、 “AI+” 应用取得初步成效、 产业载体建设有序推进的基础与优势上, 指出了尚存在通用人工智能芯片企业匮乏、 消费级智能硬件产品较少、 人工智能领域标准缺失三大问题, 并确立了到2020 年和2023 年分别要完成的目标, 2023 年杭州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超过400 亿元。 意见稿还明确了五大主要任务与五大重点工程, 将构建“双核多点” 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 核心关键共性技术、 软硬件支撑体系三个层面开展研究工作, 推动智能机器人、 智能网联汽车、 智能传感器、 智能芯片等重点领域智能产品创新, 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融合创新, 在制造、 装备、 金融、 家居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 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 推动智能化政府服务模式改革。

二 杭州人工智能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一) 发展政策领先, 但应变创新不够

杭州AI 快速成长, 离不开前期政策的领先性与一贯性。 早在2014 年, 杭州就提出以发展信息经济、 推动智慧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一号工程”。 2015 年又提出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 推动智能产品实现规模商用。 2016 年《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规划》 继续提出要强攻人工智能等中高端产业, 建设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基地。 2017 年杭州发布的“数字杭州” ( “新型智慧杭州” 一期) 发展规划中,人工智能也成为发展智慧产业生态的主要内容。 但是关于AI 的内容都仅占一小部分, 不够系统全面。 尤其相比近年来上海、 合肥等城市对国家支持AI 的迅速反应,杭州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创新不够主动, 单独而明确的政策文件《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 也直到2018 年底才出来, 而且对人工智能任务方向的描述与科技部、工信部的类别不太吻合, 不易对照。

(二) 技术应用领先, 但基础科研薄弱

目前AI 科研力量主要依赖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自主研究中心。 一般前者偏重基础理论与底层科研, 后者侧重应用开发与项目实施。 杭州211、 985 高校资源缺少,西湖大学又成立不久, 仅能依赖浙大的科研力量, 而杭州浙商与民企发达, 企业研发力量主要依赖民企, 如阿里AI Lab 与达摩研究院、 网易杭州研究院、 吉利汽车研究院等。 因此杭州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研发相对要强于底层基础研究, 如“城市数据大脑” “ET 工业大脑” 项目较有影响。 但2017 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了19 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其中大数据领域11 个, “互联网+” 领域8 个, 无一落户杭州, 阿里仅参与了大数据领域的2 个实验室共建。 相比其他城市, 如京沪合3 地已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尤其合肥对人工智能布局十分重视, 建立了量子信息、 类脑AI等前沿技术国家实验室。 因此杭州人工智能基础科研优势并不明显。

(三) 数字经济强劲, 但AI 驱动力不强

当前杭州AI 发展形势不错, 结合成熟企业产业优势, 积极扶持AI 创新企业,发展余杭人工智能小镇、 滨江人工智能产业园等。 2017 年亿欧智库《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城市排行榜》 中位居全国第四, 2018 年赛迪“中国人工智能城市十五强”中超过深圳位居第三。 但是这些排名主要依赖于杭州数字经济的整体强劲及领先的综合发展环境。 人工智能的后续发展仍依赖核心技术研究及AI 产业应用, 须有基础科研布局及实力项目储备。 2018 年工信部首次颁布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项目名单, 106 个项目中杭州只有大华、 恒生2 家入围。 而北京、 安徽、 上海入围数量分别为13 家、 7 家、 5 家。 如何让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杭州数字经济的沃土上持续迸发创新动力是一个紧迫课题。

三 杭州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对策与建议

(一) 多途径提升基础科研, 构建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1. “取长补短” 改变AI 基础科研弱势

结合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 技术引导方向, 整合杭州AI 重点优势领域。在某些基础理论领域不必与其他区域竞争开发, 可依托杭州AI 应用技术特长, 通过互补合作模式进行跨区域合作。 比如与AI 基础科研较强而产业应用偏弱的合肥进行跨省合作, 尽早将AI 各类领先技术高起点用于杭州人工智能产业。 更要加强业界合作, 比如国家工程实验室都是与全国范围内多家科研院所及行业典范企业共同承建的。

2. “创新模式” 建设AI 新型研发机构

加强AI 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打通“政产学研用”, 通过政府搭桥, 依托大学院所平台, 设立独立法人的实验室或研究院, 资产与运营分离, 并以成果转化实施绩效考核。 以之江实验室为契机, 探索更为有效的“政府平台+大学资源+科技团队+社会资本” 混合所有制模式。 比如实验室由事业单位运行, 运营中心由科技团队市场化运作, 实验室提供孵化技术, 运营中心收益反补实验室。 以创新有效的灵活机制、应用集聚的项目环境吸引国内外著名大学、 科研院所、 旗舰企业来杭建立更多的人工智能创新研发机构。

3. “开放技术” 增强AI 创新平台建设

关键领域的技术开放与应用是今后AI 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共性技术以及资源和服务的开放共享。 通过AI 创新平台建设开放人工智能共性通用技术, 公开接口协议、 开源系统算法、 共享数据资源, 汇聚AI 发展要素。 尤其新型研发机构均可发展成为创新平台, 或者采用“研究院实验室-平台运营方-AI应用企业” 的合作方式, 进行技术输出与人才培训, 提供科学装置、 计算平台、 专家支持、 专项设计、 检验测试、 数据处理、 应用推广等公共综合服务。

(二) 突出AI 重点领域, 夯实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基础

1. “深耕壮大” AI 优势领域引育领军企业

2017 年杭州相继成立浙大睿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 浙大-阿里前沿技术研究中心、 北航VR/AR 创新研究院、 浙江省智能诊疗设备制造业创新中心、 之江实验室,2018 年浙大围绕“双脑计划” (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 创建了“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 与“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 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也相继入驻杭州。 加上阿里、 蚂蚁金服、 网易、 海康、大华等企业在大数据、 云计算、 物联网、 生物识别、 人脸识别、 深度学习等方面的积累, 这些面向重大需求的关键共性技术, 都是杭州AI 的优势领域。 同时要重点支持AI 创新领军企业, 支持对AI 尖端薄弱领域的不懈攻克, 如阿里、 Rokid 对AI 芯片研发均已取得一定成果, 都要进一步给予扶持。 积极推动本土科技型公司AI 转型, 主动孕育更多的领军企业, 培育下一个AI 领域的“阿里巴巴”。

2. “纵横合作” 主动牵手多方协同共赢发展

在纵向上, 主动向国家发改委、 工信部、 科技部等关键部门靠拢, 争取建立部省合作, 让更多的国家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杭州, 争取更多的国家人工智能发展资源, 在国家层面获得更多重视。 在横向上, 积极以开放的格局赢得汇聚与发展, 可在政府层面建立跨省合作、 强强联手, 并继续吸引更多的国内领军企业来杭落地合作。 目前华为杭州研究院、 科大讯飞杭州人工智能研究院、 百度(杭州)创新中心等已给杭州AI 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要引进更多“黑科技” 创新企业, 争取使杭州成为国内AI 领军企业研发与应用的策源地与集聚地。 还要加强国际合作,招引国外优秀企业来杭打造“AI 分部”, 鼓励AI 项目落地, 打造杭州新一代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链与产业集群。

(三) 立足AI 载体与示范应用,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1. “纳新发展” 打造萧山AI 产业载体工程

《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18 -2023) (征求意见稿)》 中将城西科创大走廊与杭州高新(滨江) 区作为“双核多点” 产业发展格局的两核, 但是作为一个五年长远规划, 建议将快速崛起的萧山板块也作为AI 产业主导载体。 萧山目前已有图灵小镇、 信息港小镇、 机器人小镇, 正在创建未来智造小镇、 新能源汽车小镇、中国人工智能谷, 又是杭州湾智慧谷(萧山海创园) 打造地, 并入驻了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和中乌航空航天研究院, 更是今后“智慧亚运” 的主战场。 尤其图灵小镇将构建“3 +6 +X” 产业体系, 集聚了阿里“城市大脑”、 网易人工智能、商汤科技、 传化智联等一批ABC 领域的龙头企业, 科大讯飞浙江总部、 浙大睿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亦落户信息港小镇。 同时本地企业转型敏捷, 如传化与北大早已合作启动“群体智能关键技术” “跨媒体分析推理技术” “自主无人系统智能技术” 研发,应用于传化公路港物流中心打造“公路物流大脑”, 恒逸与阿里云战略合作, 共建石化产业“ET 工业大脑” 等, 完全具备AI 产业载体工程建设的软硬件条件。

2. “衔接1 +N” 国家专项提升AI 应用示范

关注国家“1 +N” 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的具体领域及国家相关规划计划中部署的人工智能研发项目, 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对接参与。 坚持AI 研发攻关、 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三位一体”, 建设一批有影响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重大应用项目, 使杭州成为人工智能项目成长推动最强平台、 关键产品应用最优示范; 推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进一步深化融合, 尤其与杭州主导产业深度结合, 发展智能制造、 智能商务、 智能文创、 智能金融、 智能交通、 智能政务、 智能物流、 智能医疗、智能农业等, 加强升级版“城市大脑” 示范项目建设, 打造“新型智慧杭州” 的未来智慧城市品牌, 建设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基地; 加强与全球创新资源深度合作, 发展海外机构平台, 在若干重点领域形成国际竞争优势, 建立全球AI示范应用高地。

猜你喜欢

杭州人工智能智能
杭州
2019:人工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