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研究
——以杭州为例

2019-03-20

创意城市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杭州数字化数字

赵 晖

提 要: 在宏观经济从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过程中,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度日益提高。 随着国家杭州大湾区战略向纵深开展, 杭州立足于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在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 本文在对杭州数字经济产业数字化成效进行总结的基础上,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最后对杭州产业数字化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全球信息技术创新日益加快, 全球信息技术产业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 互联网普及进入拐点, 当下机遇与风险并存。 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我国宏观经济从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正积极转变,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度日益提高。 根据《2018 年中国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 和《2018 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报告》 资料, 浙江省数字经济的资源指数、 技术指数、融合指数、 服务指数均位于全国第一方阵。 尤其是随着国家杭州大湾区战略的纵深开展, 作为省会城市的杭州数字经济要立足于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抓住历史性机遇, 实现杭州经济的高质量、 可持续发展。

数字经济与工业化、 信息化发展密切相关, 互相影响和作用。 工业化与信息化是合作互动关系, 是一个追随另一个的发展路径。 工业化建设为信息化搭建平台,而信息化的发展为工业化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发展出数字科技、 数字经济, 可以说数字经济是工业经济的升级。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 也就是最高级形式的信息化社会将会逐渐脱离工业化社会, 那是信息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也就是后工业社会。 不同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主要资源, 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物质生产, 在信息社会中, 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 信息经济活动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信息作为一种可以无限利用的生产要素, 促进劳动力、 技术、 土地、 管理等要素重组融合, 通过业务流程重构、产品更新升级、 管理水平提升实现资源的配置优化, 实现在现有资源条件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发展。

目前, 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和《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目的之一是希望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完成个性化定制、 按需制造、 资源有效分配、 跨地域跨行业的协调生产, 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应用, 带动工业的转型升级。 作为资源小省的浙江, 资源条件、 发展定位和环境容量都决定了浙江必须改变粗放型外延发展方式, 实现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 杭州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进程

近年来, 浙江省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杭州从“杭州制造” 向“杭州智造” 的转变。 较之数字产业化、 城市数字化取得的成就, 杭州的产业数字化发展相对比较薄弱。 目前, 工业互联网应用是以企业、 项目试点为主的阶段, 产业数字化成效主要体现在一些产业基础良好、 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示范企业中, 距离较大范围的推广还有一定的距离, 两化融合处于以局部应用为主的初级阶段。

(一) 从总体战略层面对数字经济整体推进

杭州在战略布局上, 起点非常高, 观念也非常超前。 杭州走过了“天堂硅谷”“信息经济一号工程” “数字经济第一城” 的发展历程。 早在2000 年, 杭州就提出了实施“一号工程”、 建设天堂硅谷的战略部署; 2014 年, 提出要“发展信息经济、 推动智慧应用”, 并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指导意见》; 2015 年以来, 杭州强势推进信息经济、 推广智慧应用, 并相继出台了《杭州市智慧经济促进条例》 《关于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实施意见》 等文件, 奠定了强大的政策基础, 为杭州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引导力; 2016 年, 杭州明确提出用信息经济推动杭州全方位改革, 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国(杭州) 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 推进“两廊一湾” 战略布局; 2018 年, 杭州市正式提出要争创“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并出台《杭州市全面推进“三化融合”, 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行动计划(2018 -2022 年)》, 其中就包括数字产业化、 城市数字化、 产业数字化战略和行动的布局。

(二) 从实践成效看杭州产业数字化的进展

1. 杭州整体数字经济在省内外排名靠前、 成效明显

在2018 年浙江省数字经济的各项评价指标(资源指数、 技术指数、 融合指数、服务指数) 位于全国第一方阵的大发展背景之下, 杭州数字经济位于全国新一线城市的领头阵营, 超过重庆、 武汉、 苏州、 西安、 天津、 南京、 宁波、 东莞、 无锡等地, 目前仅落后于成都。 另外从省内比较来看, 杭州数字经济增加值远超宁波、 温州、 衢州, 杭州数字经济规模占浙江省数字经济规模的50%以上。

近年来, 杭州数字经济出现了井喷式发展, 形成了“互联网+” 产业集群, 数字产业化成果明显。 其中近四年杭州数字经济平均增速达到22%, 占全市经济总量的25%。 在信息软件、 电子商务、 物联网、 数字安防等产业全国领先, 涌现出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具备了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优势; 之江实验室、 人工智能小镇、大江东商业航天小镇、 西溪谷区块链小镇、 萧山未来制造小镇等一批未来产业发展平台落地, 科大讯飞、 商汤科技等人工智能龙头企业相继落户。 已经重点在人工智能、 区块链、 虚拟现实、 量子通信、 增材制造、 商业航天、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七大未来产业发力。 2017 年, 杭州数字经济收入达到8936 亿元, 增长率达到28.6%。这些成果都离不开杭州在多年之前就开始的积累与布局。

2. 产业数字化政策在促进三产与数字经济跨界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杭州宏观、 中观、 微观层面产业数字化政策成效有所凸显。 根据《2018 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报告》, 杭州滨江区、 西湖区、 余杭区、 上城区、 下城区等位于全省各县(市、 区) 数字经济综合评价第一层次, 富阳、 萧山位于第三层次。2017 年初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成立, 重视数据运营, 促进政府决策导向从经验型向数据型转变。 在基础设施建设、 人才及资金投入、 政策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农业数字化、 工业数字化、 服务业数字化多线多面展开, 智慧农业、 智能制造、 智慧金融、 智慧交通、 智慧医疗、 物流业、 出版业、 娱乐业等形成了数字融合的生态。 制造业数字化、 智能化的优势持续保持, 推进杭州新旧动能转化, 杭州从制造走向智造步伐加快。 农业、 工业、 服务业数字化有一定程度的融合, 实体经济的创新力有一定提升, 杭州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正在形成。

二 杭州产业数字化的主要问题

(一) 杭州“三化” 不均衡发展对产业数字化的制约

虽然杭州在全省2017 年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指数中列第一位, 但在基础环境方面处于宁波、 金华之后列第三位, 工业应用位于嘉兴之后列第二位。 相比2014 年“两化” 评估结果, 2014 年杭州先进制造业的“两化” 融合指数和应用效益指数都远远超过宁波、 嘉兴等地区。 可见杭州产业数字化、 数字产业化和城市数字化发展不均衡, 产业链不够完善。 一是杭州产业数字化、 数字产业化较城市数字化相对滞后。 产业数字化中, 数字科技渗透和植入作用还不够, “互联网+农业” “互联网+制造” 等“互联网+” 横向拓展、 纵向延伸还需扩大。 二是制造业数字经济融合相对滞后。 杭州计划到2022 年, 全市重点产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其中传统产业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全部覆盖, 这对杭州各县区提出了迫切要求。还需进一步促进传统产业比重大且数字经济排名位于后面梯队区县(市) 的发展,比如萧山区、 富阳区、 建德市、 淳安县等。

(二) 各城区产业数字化布局不够合理

当前, 以信息经济为主导的高新区(滨江)、 余杭区和西湖区三大城区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的62.2%, 其余区县(市) 目前总量偏小, 均占各自区县(市)GDP 的15%以下, 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目前仅高新区(滨江) 产业链初具规模, 其他区县(市) 还未建立完整产业链。 比如萧山区GDP 总量在杭州市各区县(市)排名第二, 2018 年其数字经济总值为134.48 亿元, 仅为余杭区2018 年数字经济总量的10%, 为滨江区2018 年数字经济总量的13.1%。 各城区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杭州数字经济总量和规模未体现出明显优势。

(三) 数字经济中小企业动力不足

2017 年, 杭州排名前十的信息经济企业增加值总量占全市信息经济总量的45%, 且前十企业中占一半的为阿里系企业, 其增加值占全市信息经济总量的30%。 “新四军” 中浙大系、 海归系、 浙商系优势不均衡。 部分关注度高、 独角兽类别的企业受到各区县(市) 招大引强项目的青睐, 而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和内生性动力的培育不足, 中小企业还普遍存在数字化转型拍板难、 数字化技改合力难、 技改投入能力弱、 技改后数字化生产线维护难等问题。 中小型企业的数字产品、 数字工序、 数字车间的建立水平参差不齐。 很多中小企业设计、 工艺、 制造、 管理、 物流等环节的数字化改造和积累已有一定基础, 但最后在全生命周期闭环动态方面停滞不前, 缺乏动力。 在企业上云行动的推动下, 企业生产、 营销、 管理等部分环节的效率有所提高, 但主要局限在企业单体层面应用上。

(四) 政府体制机制存在梗阻现象

当前信息化和工业化有部分脱节现象, 跨界企业还在积极探索融合之路, 政府层面中的梗阻情况仍然存在。 一是政府中信息化管理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的有效协作不够。 发展与改革部门、 科技部门、 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分别管理数字经济的各个要素和环节。 在技术开发、 产品制造、 标准制定、知识产权保护、 政府采购、 市场准入等方面协作效率要提高。 二是政府公共数据面向企业开放的程度不够, 大数据库建设速度还不够快, 杭州率先在全国提出了城市数据大脑规划, 但在数据的融合共享、 高效开放上, 实施效果还需加强, 行业大数据平台缺失严重。 三是数字计划下达和实际应用效果有落差。 有关部门下达的“企业上云” 目标已完成, 但与企业实际应用大数据、 云平台的能力还有段距离。 还需第三方进行科学评估, 以及有关机构督导和检查。

(五) 高端人才和产业跨界人才的缺乏

目前, 杭州市数字经济发展所需高端人才短缺, 且分布不均衡, 服务精准、 优质高效的人才服务新体系还未形成。 高新区(滨江) 和主城区人才集聚度相对较高, 周边区县(市) 人才相对缺乏, 还未形成若干个数量庞大、 专技突出、 梯次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据领英人才数据库截至2017 年底第三季度的数据, 杭州的数字人才过多地集中在ICT 基础产业,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ICT 融合产业的发展。 在数字战略管理、 先进智造、 数字营销方面的人才比例都偏低。

三 促进杭州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进一步提高产业数字化的融合水平

一是提高产业数字化硬件和软件水平。 针对融合中的短板, 提高工业云和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和平台、 工业控制实时操作系统、 工业互联网、 人机交互系统、 自动控制与传感、 核心工业软硬件等领域的研发和应用。 要补齐机器人、 智能终端设备、物联网领域的传感器产业等尚处研发阶段的新兴产业短板。 二是提高产业数字化的整体协同性。 要重点在研发设计协同化、 生产过程智能化、 能源管控集成化、 服务模式延伸化和个性化定制等五个方向协同推进发展。

(二) 进一步合理布局各城区产业数字化

一是要以现有交通流和数据流为纽带, 参照杭州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两化融合指数数据图, 突出国家级省级开发区、 产业集聚区、 各特色园区和产业主导功能区的优势功能、 整体特色。 二是加快数字经济园区建设。 利用数字经济高辐射、 高融合等特点, 制定分类规划, 出台分类引导政策, 促进各区县(市) 产业均衡发展,形成互融互动的良性发展局面, 提高整体规模。 比如促进萧山区与滨江区、 富阳区与西湖区的良性互动。

(三) 进一步促进领军企业和中小企业形成联合动力

一是继续加大企业上云行动, 要主动引导和大力扶持, 借鉴“数字化制造、 平台化服务” 的“新昌模式”, 着力打通中小企业生产过程各环节的全数据链, 为中小企业提供制造场景、 制造过程、 生产组织与资源配置优化等在线服务, 大幅度提升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 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以有产业链领导能力的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 推动企业内部系统的纵向集成、 衍生发展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横向集成、 跨界融合, 发展网络协同制造。 三是建立中小企业的离散型智能制造和流程型智能制造的评估和奖励机制。 还须从政府层面聘请第三方评估和提供资金奖励, 促进中小企业完成规模个性化定制。 对中小企业进行持续跟踪, 支持其加快研发, 推广应用, 更要对初创企业梳理研判, 进行差异化扶持, 以促进完整产业链的形成。

(四) 进一步壮大产业数字化人才队伍

一是建立精准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 推动形成“人才+团队+项目+平台”四位一体的开放式人才培养引进模式, 促进各类高端人才快速集聚, 为杭州产业数字化发展注入强大原动力。 二是在集成电路、 移动互联网、 物联网、 数字内容等一些紧缺人才, 以及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工业4.0 实践专家、 先进制造工程师、 机器人及自动化工程师等关键人才的引进上出台倾斜政策。 三是加大对第三产业中技术人员数字化技能的大规模培训, 比如软硬件工程师的培训等。 四是政策鼓励中职院校有关数字经济专业的扩招和学校奖励, 比如各类技师学院、 职业教育学院相关专业的增设。

(五) 进一步完善产业数字化的政策和机制

一是加强发展与改革部门、 科技部门、 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在技术开发、 产品制造、 标准制定、 知识产权保护、 政府采购、 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协作。 打破各部门信息孤岛局面, 为系统推进产业数字化提供支撑。二是完善有利于各产业数字化产业链完整打造的扶持政策, 尤其是在对再差异化和非对称路径进行分类扶持政策方面还需加强。 比如加大对工业互联网基础体系的研究, 以及对基本依赖进口的关键零部件、 核心元器件、 重要材料和专用设备的研究。三是鼓励产业数字化各主体的创新能力。 要提高企业的产业融合创新能力、 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在数据、 技术、 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方面加强政策引导, 利用法律、 行政、 标准等手段提高制度供给, 为系统推进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变革提供支撑。 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联合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四是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 技术创新中心、 协同创新中心、 信息服务企业联盟平台, 形成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区域创新中心。

猜你喜欢

杭州数字化数字
杭州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