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根据地建设经验:中国道路的奠基性成果

2019-03-20松,陈

长白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根据地时期革命

邱 松,陈 峥

(1.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长春 130012;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做出的伟大选择和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务必深刻认识并长期坚持和追求的崇高事业。从中国革命史的发展轨迹看,中国道路也是党在近百年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最新成果的集中体现。在新形势下,中国道路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抛头颅、洒热血,付出巨大牺牲和集中全党智慧铸就的革命基因在当前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必经之路。

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根据地,是党在革命年代不忘初心、铭记使命的伟大实践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 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1]418根据地也是革命时期党为了探索中国道路和实现中国梦而铺下的奠基石,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的独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说,没有稳固而可靠的根据地,就不可能有中国革命的成功;没有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就不会有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道路的探索和中国梦的实现也将在黑暗中拖延很多年。

一、创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信念,为中国道路探索提供了坚定的精神力量

1917年,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是革命政党在中心城市发动武装起义,再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的道路。其他国家工人阶级政党成立后,所走的革命道路大多学习俄国。而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发展和积蓄革命力量,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这一道路,在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史上没有前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门论述。那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的道路该如何走?革命的主要力量在哪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在逐步摸索中前进的。党在幼年时期,工作重心主要在城市,采取的方式是领导无产阶级开展革命运动,这样做尽管有利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但对动员农民参加革命、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屠刀,中国处于白色恐怖笼罩之下。在这种形势下,敢不敢革命?怎样坚持革命?这些问题引起了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的进一步思考,毛泽东是敢于创新、积极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并获得伟大成功的优秀代表。秋收起义后,在中央的指示下,工农革命军进攻长沙,但遭遇严重挫折,在这种不利的形势下,毛泽东率领部队走上井冈山,开始了对革命道路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他认真思考和总结过去革命历程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国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力量的发展趋势,逐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重要思想。192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2]50。11月,他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的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2]79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2]98。5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论述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2]109,并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2]115。这些都为革命道路的探索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然而,在根据地建设初期,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有关理论并没有马上获得全党特别是党内高层的理解和认同。井冈山斗争时期,有人曾怀疑红旗在根据地到底能打多久。中央苏区时期,“左”倾思想曾三次在党内占统治地位,并反对和排斥毛泽东关于革命道路的理论。虽然如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一理论,并积极努力地探索。通过艰难的实践和革命斗争的考验,这一重要理论终于为全党所接受,从而使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神州大地上的革命烈火,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伟大成功。根据地建设和发展22年的革命实践再一次证明,真理一开始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理论只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能为群众所接受。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一旦发现了真理,无论遇到的阻力和遭受的打击有多大,都会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实践,最终使真理转化为现实。可以说,党在创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时的坚定信念,就是坚定遵循革命发展规律和推动革命成功的信念,也是尊重真理的信念。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道路自信,这是党在新时代实现新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向前迈进的道路上,最重要的是要坚定道路自信,这个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道路;这种强大的自信来源于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近百年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成功实践,特别是革命时期党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中国革命道路的实践,对我们在新时代坚持的道路选择和道路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今天,坚定走中国道路的信念,尽管与当年坚定创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信念的目的、意义以及所处环境有很大不同,但当年根据地的成功实践为今天坚持中国道路树立了光辉榜样,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在革命时期,党的领导人正确地认识到根据地建设是革命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这种信念在22年的革命斗争中都始终不渝地得到坚持。因此,在今天要坚定道路自信,不但党内高层领导要树立和坚持道路自信,进而影响和带动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坚持道路自信,而且党要针对部分干部群众存在的各种不自信问题和困惑,用彻底的理论给予明确解答,从而使不自信逐步转为自信。根据地创建、巩固与扩大,直至新中国的成立,证明了革命道路理论是完全正确的,这与今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成就来佐证坚定道路自信的正确性的道理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二、根据地党的建设经验,为新时期中国道路的领导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革命时期根据地创建、巩固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根据地最本质的特征。无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各根据地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得到扩大的。同时,根据地的各级党政军机构都绝对服从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和作风,人民军队也把坚持“党指挥枪”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在建设和保卫根据地的斗争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根据地发展的历史多次证明,只有加强党的建设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根据地才能得到巩固和进一步壮大。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江西永新三湾进行改编,确定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并将支部建在连上,从思想上、组织上和政治上为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同年10月,毛泽东率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在巩固三湾改编成果的同时,恢复和巩固了湘赣边界各县党组织。随后,毛泽东采取了很多政治和组织上的措施,根据地党的建设在组织、思想和作风建设上取得很大成绩,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各县区党不断建立和发展,党的建设进入大发展时期,党领导根据地军民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围剿,根据地发展进入全盛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党的建设在根据地加快发展和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的辉煌时期,同时也是根据地大量建立、巩固和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1938年5月,中共中央提出:“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成为党目前迫切与严重的任务。”[3]186到1938年底,全国党员人数就从全面抗战初期的4 万多人增加到50 多万人[4]244。党组织和党员人数的迅速发展,为党的政治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同时,党加强了对党员的培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党员素质。1939年10月,毛泽东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提出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并将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指出党的建设要围绕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并得出了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来建设党这一结论[1]602-614。这表明党对加强自身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升。随后,党又在根据地开始了历时四年之久的整风运动,使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深入人心,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时,中国共产党已有120 多万党员,领导的根据地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1.2 亿,正规军发展到120 余万人,民兵发展到260 余万人[5]2。解放战争时期,各根据地不断扩大并互相贯通,连成一片,成为新中国的雏形,最后发展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探索中国道路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

中国道路最坚定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道路的根本保障。从井冈山时期、中央苏区时期到延安时期,在22年的根据地建设中,根据地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的有效做法和宝贵经验,如果在新时代条件下结合新的实际加以应用,必将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为继续探索如何加强中国道路的领导者——党的建设提供重要借鉴意义和参考。

三、根据地各项工作的成功做法,为中国道路探索提供理论来源和历史依据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并强调:“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6]中国道路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制度,与革命时期根据地的各项工作相比,无论内容、任务还是方法虽然有很大不同,但根据地各项工作的成功做法为中国道路探索提供了理论来源、历史依据和宝贵借鉴,对今天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也有方法论的启示。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最重要的一项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设。1940年3月,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中首次提出了“三三制”政权建设思想,他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抗日民主政府在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同时“必须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因此,必须使占三分之一的共产党员在质量上具有优越的条件。”“必须使党外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因为他们联系着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目的在于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为此,他强调,“上述人员的分配是党的真实的政策,不能敷衍塞责。”[1]741,742根据这一原则,党在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创建了“三三制”抗日民族政权。在政权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先协商后决议、先协商后票决两种民主形式的有机组合,并建立了“个别谈心”“小型座谈会”等配套制度,这些举措是党对未来人民民主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科学试验,是中国共产党与各社会阶层、党外民主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共建民主政权的伟大创举。作为一种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 “三三制”从制度上为党外民主人士参政议政并在政府人员组成中占有一定比例提供了保障。这对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和团结各阶层群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三三制”也是党对未来人民民主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初步探索,开启了党与各社会阶层、党外民主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共建民主政权的伟大先河。毛泽东指出:“各根据地的模型推广到全国, 那时全国就成了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1]785邓小平把它称为“敌后抗战的最好政权形式,而且是将来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所应采取的政权形式”[7]8。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民主协商形式和基本原则的基础。

关于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突出抓好党的中心任务的思路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因此,领导和团结人民群众以武装斗争的方式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革命时期党最重要的任务,也是中心任务。从这一任务出发,党制定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服务前线的政策,根据地形成了浓厚的大力支援前线的政治和舆论氛围。如淮海战役期间,华北、华东、中原各解放区积极动员群众,为前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当时山东解放区出现了“家家户户齐动员,男女老少忙支前”的宏伟热烈场面,各地妇女夜以继日地为部队加工军粮和制作军鞋军袜,滨海区数十万妇女一月内加工粮食2000 余万斤,渤海区有28 个县为前方碾米2077 万余斤,济南宝丰面粉厂的工人两个多月的时间就为前方生产1200 万斤面粉,渤海区妇女为部队缝做60 万双军袜、20 万床棉被,胶东掖县妇女半月赶做22 万双军袜,鲁中南区妇女做军鞋100 万双[8]192,193。根据地发展的历史多次证明,党的中心任务完成得好,根据地就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否则就有可能缩小甚至丢失。这是22年来革命根据地发展和壮大的历史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当前,党的中心任务也有了新的要求和新的内容。在新时期,我们当然不能将过去党在根据地的具体做法生搬硬套用于今天的工作,但革命时期党在根据地从社会主要矛盾出发突出抓好主要任务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在今天依然值得学习和借鉴。我们应始终不渝地立足于基本国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解决好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革命时期,党在根据地坚持协调推进全面发展的理念,领导军民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在政治上,建立新型人民政权和基层群众组织,使人民群众首次享受到当家作主的权利。在经济上,先后实行土地革命、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方面的土地政策,使人民群众获得了较多实惠,生产得到发展。 面对日军和顽固派的封锁,毛泽东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根据地军队和政府机关大力发展生产,减轻了群众的负担。在文化教育方面,根据地开展扫盲运动,建立包括识字班、夜校在内的社会教育体系和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国民教育体系,并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使根据地军民在受到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从井冈山到中央苏区再到延安时期,各根据地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进步、党群关系密切、军民亲如一家人的可喜局面,各项工作欣欣向荣,事业蒸蒸日上。进入新时代后,中国道路各项工作的推进,比过去巩固发展根据地的工作更为复杂,人民群众的需求不仅与战争年代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但当年党在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各项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以及正确处理各项工作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做法,对今天中国道路的探索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借鉴价值。

四、根据地时期培育的革命精神,是中国道路探索的宝贵精神财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党领导下,根据地军民在创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过程中,培育了一系列根据地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 在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无数革命英烈为了保卫和建设根据地做出了杰出贡献,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方志敏精神、狼牙山五壮士精神、张思德精神、刘胡兰精神、沂蒙六姐妹精神等。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共同特点,一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根据地军民有着无比坚定的革命理想和崇高的革命信念,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视死如归;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为了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不畏艰难曲折和流血牺牲;三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中国共产党正因为在根据地建设中坚持实事求是和创新进取,才进一步巩固和壮大了根据地;四是“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根据地创立、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的艰苦奋斗史和自力更生史。这些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但对革命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根据地的壮大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根据地军民的思想政治觉悟,使得根据地的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1940年,陈嘉庚率南洋华侨代表慰问团回国视察,他们在重庆看到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高官贵人的奢侈腐化和嗷嗷待哺的民众。到延安后,目睹的却是革命者清贫的生活和军民的高昂革命斗志。陈嘉庚曾这样描述毛泽东住所情况:“其住居与办事所亦是山洞,大小与余寓略同。屋内十余只木椅,大小高下不一,写字木桌比学生桌较大,系旧式乡村民用家私,盖甚简单也。”[9]163离开延安后,陈嘉庚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延安的社会情况:“民生安定,工作勤奋,风化诚朴,教育振兴,男女有序,无苛捐杂税,无失业乞丐,其他兴利除弊,难于尽述,实为别有天地,大出我意料之外。”[10]167人们也正是从根据地的这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貌中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看到了革命的胜利曙光和中国的未来。根据地的社会风气建设,对今天我们探索中国道路中和谐、文明社会建设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11]根据地22年实践过程中培育的革命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已经与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化为一体,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集中反映,在今天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 在新时代将继续鞭策和激发中华儿女在寻梦路上不断努力,成为探索中国道路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动力。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和进入新时代,回顾中国共产党90 多年所走过的历程,尽管在不同时期道路的目标和方向不同,但都是一脉相承、紧密连贯的。在这90 多年中,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可以说,道路探索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史的主线,从幼年时期的以城市为中心,到土地革命后的根据地建设时期,党在对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终于确定了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一道路,和今天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90 多年来,党领导人民所走过的道路出现多次曲折,但主要方面始终没有发生变化,如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没有变,坚持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没有变,紧密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没有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没有变。因此,革命时期根据地的经验,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继续探索中国道路,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猜你喜欢

根据地时期革命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