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机制、模式与举措
2019-07-10张乐乐
白 云,张乐乐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淄博 255049)
一、文献综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52.57%增长到2017年的58.52%。 根据国际经验判断,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这表明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都市农业地处城市及其延伸地带,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区,也是现代农业的高级形态。中国人均生态财富较低,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都市农业发展的最大挑战。由于受到资源禀赋、城市特点、农业发展阶段及发展政策影响,农业资源长期过度透支开发、面源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触发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的“红灯”面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乡村振兴离不开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推进中国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既是破解农业发展资源短缺困境和生态环境压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消弭转化主要矛盾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中国已进入新时代,科学判断和正确认识中国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现实,并采取针对性政策措施,对加快促进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农业的内涵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而随着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国内外学者关于都市农业发展也进行了不断探索。都市农业的概念是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之后的研究大多围绕都市农业的内涵、功能等展开。城市的发展,必须以农业发展为基石和前提,现代农业与都市农业越来越融为一体[1](Bachev H,1996),国外学术界和经济界把这种发展模式称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区域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就是要转变传统农业为现代都市农业[2](Bell M.,1994);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既是基于对城乡协调发展的考量,又是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的需要[3](Gerbens-Leenes P W Moll H C.,2003);Andre Viljoen(2005)也认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对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城市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现代农业。[4]15“环境农业理论”主张在快速城市化的地区,农业应该从保障城市食品供应的功能,逐渐转向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活动及城市生态保证的功能。[5]美国科学技术中心农业委员会研究认为,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个包括多方面利益综合系统,从传统的生产、加工、市场、分配和消费等一系列核心性活动,再到娱乐休闲、经济活力和商业企业、个人健康与福利、社区健康与福利、景观美化、环境重建和恢复等多样化的不被广泛知道和证明的利益与服务。[6]20 世纪90年代后, 国内一些学者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都市现代农业理论和实践借鉴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如齐永忠(2006)认为对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探索不应只以都市的发展需要为中心。都市农业是都市或城市群影响范围内的农业生存发展方式,是融入都市经济、生态、社会系统,与都市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通过主动应对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各种影响和需求实现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区域性农业。在考虑城市需要的同时,也要考虑受城市影响的郊区地带。[7]方志权(1999)把都市农业的特征归纳为四点:无城乡边界、功能多元化、高度集约化、市场一体化。[8]都市农业自20 世纪90年代在中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逐渐兴起,随后在各大中城市迅速发展。我国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对都市现代农业的专门研究也较少,对其涵义、发展走向争议也较大。大多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国外经验借鉴上。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重大改变,对都市现代农业需要更深一步的研究。
自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确立后,农业绿色发展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明确提出“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文献还很少,大多散见于会议材料、新闻宣传、政策文件等。如农业与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从都市农业规划、“菜篮子”工程、三产融合等5 个方面提出了推动新时代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对策建议;上海市委、市政府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按照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要求,制定了《上海市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作为配套的政策文件,提出了构建更高质量、更强竞争力、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绿色农产品供给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绿色优质农产品需要。随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快,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质量也直接决定了“美丽中国”和“中国梦”的内涵和境界。因此,本文试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背景,研究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形成机制和发展模式,并针对现实问题提出中国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举措建议。
二、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机制与日本验证
(一)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机制模型构架
绿色发展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要求,是对自然规律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需求和质量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9]153,突出强调生态环境就是经济发展内在因素。这是基于经济、社会和自然系统间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的统一,是对绿色发展理念最具概括性的总结表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方法论。
据《经济参考报》(2015)报道,基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新要求,中国将从重点培育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作用区的角度出发,打造20 个城市群,以此缓解资源与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今后,中国将形成几千万甚至是近亿人口的城市群(大都市圈),随之而来的农业发展将走向都市现代农业。都市现代农业是以城市化地区及周边地带为主,综合性和复合型程度较高,涉及范围大、领域广,以城市为中心,以农业为中轴、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绿色化、标准化、园区化和设施化为标志,第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于一体的多种功能并重的地域性农业复合产业系统。从机制上讲,都市现代农业能否实现绿色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对经济、自然和社会系统的有效认识和统筹管理,实现城乡发展空间规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实现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主导驱动因子是经济、自然和社会系统功能的统筹,随着城乡一体化不断推进,农业区域也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农业地区,而是作为城乡一体化载体的普通区域空间,既是经济生产的空间,也是生态环境的空间,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空间。[10]38目前,中国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处于创造性重建的过程,追求城乡的统筹发展,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构建一个多样性、安定性和持久性、经济富裕的综合性生存发展空间,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质量高效,达成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山水林田湖”是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其绿色发展是经济、自然和社会系统间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统一的反映。在这里,如果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原则,把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与“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结合起来,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推动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理念和质量标准,把“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作为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就会实现都市圈空间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大化,都市现代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如图1所示)。
图1 为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机制模型,表明人们对经济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共生性的认同或基于绿色发展的要求,为促进都市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式到集约化的转变,生活方式由过度消费向天人合一的低碳模式转变,并由注重生产的发展方式过渡到注重生活的发展方式,通过构建经济、自然和社会三要素相统一的多样性、安定性和持久性、经济富裕的综合性生存发展空间,以期获得绿色发展最大空间规模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使其成为适合人民生活的完整空间。打造这一美好空间的关键就是解决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通过都市现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最终实现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设目标,为人民创造最大福祉。这从国际经验特别是日本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实践也可得到证明。
图1 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机制模型
(二)日本样板: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机制模型的有效验证
日本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构造的以大阪、东京、中京三大都市圈为代表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克服了土地面积稀缺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化解了城市化、工业化与农业发展的矛盾,不仅有效地确保了食品安全供给、农业持续发展和振兴,而且创造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日本样板”。[11]20 世纪70年代初,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外围地区耕地大量减少,农业人口外流,造成从业人员老龄化、妇女化、兼业化等严重问题。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都市圈环境问题、粮食问题、防灾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市民的生活、休闲、娱乐等需求也逐渐增强,为保护耕地,防止大城市人口和产业过于集中,改善都市环境,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休闲娱乐和防灾需求,政府推动拓展农业生态、社会文化等多元功能的都市农业建设实施进程。[12]1321992年日本根据本国都市圈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提出“新食物、农业、农村政策的方向”,大力推行环境保全型可持续农业模式。在生产经济功能上保证食品供给,提供蔬菜、水果、乳、肉、禽蛋等副食品,同时提供就业机会;在生态功能上强化水土保持,调节城市生态,绿化美化城市环境;在社会功能上,传承乡村农业传统文化,满足市民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休闲需求。这也与中国实施的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相吻合。一是实施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取向脱钩,实现绿色增长。降低农场外部如化肥、农药、机械等“外源物质”的投入以保护环境,防止土地盐碱化,保持和逐步提高土壤肥力;同时科学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适应于荒漠、盐碱地、水地和生态敏感区耕作的作物品种,以此扩大耕地面积,弥补耕地不足。二是重视都市圈农业系统内部各部门的效率及其与资源系统关系的协调,强调种植业、渔业、林业和畜牧业的比例结构与区域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组合特点相吻合,以防止自然资源的浪费和自然生态结构的破坏。三是在区域规划上有效保护利用和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湿地资源、海洋资源和森林资源等,扩大都市圈城乡绿色空间、自然保护区等所提供的绿色福利,调节城乡生态,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持动物多样性及净化空气等,切实保护绿色资源。
日本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强调经济、社会和自然三大系统间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促进绿色效能的提升,降低当代人和后代人在资源消耗上的冲突,实现都市现代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此模式是对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机制模型的有效验证,对于推进中国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具有良好的借鉴价值。
三、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模式与现实问题
(一)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模式
绿色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为条件和因果。 绿色发展要求促进农业发展,同时也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就世界经验来看,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已成为都市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融合,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升经济效益,满足人民生活质量型副食品需求和田园文化需求的最有效的模式和手段。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目标,是基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确保生态环境、农副产品质量和生物资源的安全,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获得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与永久福祉。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对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诠释和实践运用。对于都市现代农业要以“山水林田湖”为依托,以永久耕地和湿地生态区、山地生态区、平原生态区、河湖湿地生态区、平原农田生态区及生态控制区等生态功能区相隔离,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圈层布局以次中心城市及县(市、区)典型环状生态型都市绿色发展圈,发挥都市圈市场、技术、人才、信息和融资的比较优势,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统筹驱动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等多项功能,达成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和质量高效的现代农业绿色发展要求,构建既是生产(经济)空间,也是生态环境的空间,同时也是生活的空间,真正获得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的都市圈(见图2)。
所谓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就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以建设与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水平及发展要求相适应,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向往为目标,科学利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和协调统一的新型现代农业体系。图2 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模式表明:在发展目标上,不仅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而且提供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和劳动就业机会,同时为市民创造悠适的生活、生态空间,延续和发展社会文明;在发展方式上,通过对现代农业在时间、空间和效率的有效调控,从根本上提高生产和经济的集约化程度,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整个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的有效调整和改变,并由注重生产的发展方式过渡到注重生活的发展方式,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集约型内涵式和循环、低碳的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之路;在发展结果上,通过构建在时间、空间和效率上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与最大需求规模相适应的都市圈,实现其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修复、环境良好的协调一致,实现绿色财富和绿色福利双提升,以此获得都市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和高质量的发展。目前,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相关政策也都在不断地调整。而对于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模式而言,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质量有效的空间格局,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寻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增长的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之路。
图2 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模式
(二)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随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不仅是国内外农业本身激烈竞争的要求,同时更是进行农地和农业保护,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满足人民优质食品需求和田园精神文化需求的要求。中国都市农业发展现实状况与发达国家的都市现代农业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在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上还存在一些突出性问题。
1.发展观念上的差距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都市现代农业有了长足发展,但都市农业由于分散经营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投资主体单一等,加之农业的弱质性、效益低,许多政府官员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农业仍是传统农业的发展观念,观念和视野仅局限于农业的经济功能上,忽略了农业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1990年习近平在同《福建论坛》记者的一次交谈中,提到闽东要想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就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什么是大农业呢?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13]132目前,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是强调综合功能的现代农业观念,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着力发挥其生态和社会等多功能的作用。这不仅需要农业管理部门转变职能与观念,更需要综合部门,甚至全社会转变观念,给农业发展更友好的支持。
2.缺乏科学严谨的整体发展规划。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涉及城市及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其整体性和综合性程度高,必须建立在政府对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产业和农业内部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统一规划、严密部署的基础之上。从目前中国都市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大都制定了所谓的规划,但缺乏科学性、严谨性、周密性,没有真正把“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原则落实到规划和行动上,多属“官样文章”,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并未引起各级政府决策层的足够重视。大多城市领导人所关注的还是工商业等非农产业,农业发展实际上处于可有可无的盲目境地。
3.资源、生态与环境问题突出。一是资源锐减。中国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扩张,造成了农业资源的短缺,已出现“人增地减、人增水减、人增资源锐减”的严重局面,耕地资源锐减、淡水资源减少、质量降低问题尤为突出。仅从耕地看,1996—2011年全国耕地净减少1.25 亿亩,大都是城市周边的近地、好地,农业部2014年底发布的全国耕地质量等级公报,质量较好的耕地只占总面积的27.3%。[14]全国耕地总面积已逼近18 亿亩的红线。二是生态退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挤占了大量的生态空间,河流沿线及河口、岸线地区被侵占,生态斑块趋于破碎化,重点生态斑块之间连通性较差;城镇建设占用大量土地,造成城镇周边山体破损、土壤退化、水土流失严重,流域两侧部分土地已出现沙化现象;加之城市“摊大饼”式扩张,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导致山体破损、岩石裸露,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滞后,保护率仅40%左右,被称为“地球之肺”“地球之肾”的森林、湿地、农田、草原等生态系统修复恢复缓慢。三是环境破坏。工矿业和城乡生活污染向农业转移排放,工业与生活污水处理不到位,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不足20%,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堪忧;土地垦殖指数高,超标使用化肥、农药现象普遍,化肥、农药施用量偏多利用率不足40%,农膜回收率不足三分之二,畜禽粪污物有效处理率不到一半,导致农业面源污染较重,直接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4.粮食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一是粮食安全问题。早在1995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Lester R.Brown)在《未来谁来养活中国人》一文中提出,到2030年中国人口达到16 亿高峰时,需进口粮食2~4 亿吨,超过世界贸易量,中国不仅挨饿,还将使世界挨饿,使世界粮食安全面临威胁,从而整体上动摇世界粮食安全。[15]10,19从目前看,布朗的观点并不正确,但也足见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之重要。 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乎人民生活质量的重大民生工程。清代后期,方志明确记载,中国居民消费的良种多达数十种乃至上百种,而且期间还有不计其数的名特优产品。[16]十八大以来,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高。然而,在个别地区、品种和时段,由于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的不合理排放,农产品的不科学收获,化肥、农兽药、饲料添加剂和产地环境污染造成的植物、动物源性食物污染问题还比较突出,已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亟待解决问题之一。
四、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举措建议
(一)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农业绿色发展要求,从根本改变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最根本的还是要率先转变和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只有这种绿色财富思想的真正转变,才能彻底摆脱“征服”“推翻”等“西方工业科学文化”的干扰与束缚,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低碳农业,促进和实现农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治理和保护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新发展相适应。
绿色发展的核心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归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17]把“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通过绿色规划和制度安排,引导各级政府放弃GDP 本位主义,抛弃GDP 崇拜,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到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实践中。因此,要通过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统筹,把都市圈建造成一个多样性、安定性和持久性、经济富裕的综合性生存发展空间,从而获得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从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经验来看,城市发展进入到一定阶段后,追求的是更安全健康的食品、更宜居的环境、更舒适的生活,由此对农业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财富思想,以改善都市圈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激励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为条件,在保育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通过对时间、空间和效率的有效调控,将都市圈“资源—农业—环境”复合系统引向更加和谐持续发展状态,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安居和休闲的广泛需求。
(二)科学合理规划布局都市农业绿色发展空间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优化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空间格局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生产、生态环境和生活空间的重要路径。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优化国土开发布局,形成良好的空间架构,促进都市圈协调健康发展。把握世界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遵循“山水林田湖”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原则,从新格局、高标准、多功能、有特色的区域定位和目标定位出发,制定都市圈现代农业绿色发展规划,确立各城市建成区与现代农业发展空间的发展界限,明确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重点和发展任务,完善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功能体系,强化城市生态用地、农业用地和农业基地设施的保护管理,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为此,都市圈要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与国际接轨,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依托生态功能区,谋划好优质粮棉油、高效特色农产品、绿色畜牧业、高效生态渔业、特色经济林、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农业机械化创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生态循环农业等发展高地建设,提升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地位,推进都市圈农业优势互补和协作互动,推动都市圈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作用,营造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空间,逐步建立起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新格局。
(三)用科技创新为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紧密依托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和市场优势,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走安全高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由依赖资源、资金向依托科技创新和劳动力素质提升的转变。一是以农业科研院所、高校为技术依托,以农业科技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农业为目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论,积极研发和示范推广农业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资和循环生产的共性、关键技术。二是推广普及应用农林废弃物气化联合发电技术,以沼气为纽带的平原地区“四位一体”、山区“猪沼果”、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沼气化工程等农村清洁能源生态模式,农业高效用水、节水、雨水利用、旱地水肥优化利用与调控、污水净化利用等节水技术;研发、筛选和推广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设施、设备和技术。三是加强塌陷地复垦、地质灾害防治、综合利用和生态恢复模式与技术研究与示范。四是研发和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和作物专用肥、生物肥配方关键技术、标准化生产和病虫害防止综合技术,加强种子培育筛选、种子加工、种子处理等新设备、新技术研发推广,提高农业生资的利用效率。五是研发、示范和推广立体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模式和技术,加强农业生态循环产业链关键技术、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产品关键技术研发,推进“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循环流动,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效率,发展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工农业循环经济,实现都市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对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投入
一是将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建设纳入国家及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范畴, 编制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二是完善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宏观管理,建立并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管理体系及其运行协调机制;三是增加对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投入,将目前财政用于城市绿化、城市土地整治方面的财政投入资金,通过适当的方式转化成为对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投入,并改变、完善该财政资金投入使用原则、范围及方式与方法等;四是鼓励民间产业资金、金融机构的借贷资金、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投资资金等积极投向都市现代农业;五是积极争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如设立专项基金、进行财政补贴、运用产业倾斜政策等,强化对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及时解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降低农业发展、改造过程中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目前,要围绕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亟需的制度规范,配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强农业领域的地方立法工作,制定出台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完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健全执法制度,制定并实施向都市现代农业倾斜的政策。同时,以合(协)作、参股、独资等多种形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建设;争取国家加大对都市圈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业装备等重大工程的投入力度,优化省、市、区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健全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