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
2019-03-20鲍嘉琪
□鲍嘉琪
新时代的浪潮虽奔涌奋进,风帆不息,不乏前途也时而迷雾困顿、大浪翻袭,如同青年人的蓬勃盎然之气一样,矛盾始终存在着,这同时并举的朝气与迷茫,也为当代青年人带来了众多精神困惑和人生抉择之疑,如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坚守本心,不因外物所迷失,思考内心,如何笃定立于新时代,成为新时代青年人的哲学思维困惑和亟待解答之题。
一、何以培养青年时代的哲学思维
青年时代能否塑成哲学思维的培养对于人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敏锐的洞察力、敢于直面现实、奉献人生价值等众多精神层面的引领,从主观层面上作出抉择,对于哲学思维的培养都必不可少。不过,这样的思维培养下的前提一定是青年们通过自身学习和实践的不断摸索,培养自己逐渐拥有一种独立的世界观,清晰且辩证的运用方法论,认清外在客观世界的本质,真正意识到人生而为人的意义和人真正的价值属性,才能进一步促进拥有真正的哲学思维,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当然,这一切理论的假定都需要立论事实来充实、塑形,就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导师的青年经历作为切入点,这自然堪称是比较优秀的范式。众所皆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领袖马克思先生曾写下《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那一年,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年仅24岁,这无疑从多维的角度都在象征性地讽刺着不同时代“24岁”的青年人。“林木盗窃案”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门,也使得马克思开始更深入性地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关注人的本身。在他担任《莱茵报》主编之时,革命与民主的色彩格外的浓厚,他笔耕不辍地批判“林木拜物教”,可是当时的莱茵省有这样的规定:未经森林主人允许捡拾枯树枝去烧柴或变卖都算盗窃并进行惩罚。这样的规定无疑从客观现实的角度更加刺激着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因为在马克思那里,国家和法应该是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并且,应该是事物本质的反映。现实社会的沉重打击敲醒了马克思灵魂内的警钟,一定意义上这也为他建立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打下了牢固的思维认知基础和客观现实架构。青年时代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不但没有打消他的锐气,反而更加增强了他要改造世界的决心和动力,从他青年时代经历事件的一个缩影,便可感知确实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况且,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善于观察和热爱学习,他始终能够捕捉到社会的两面性,这是绝大多数青年人都无法比拟的。当然,在我国也有很多优秀的杰出的,在青年时代就已经出类拔萃的人才,如周恩来、赵世炎、刘清扬等人在法兰西执行旅欧小组任务时,也都正处于青年时代,包括赵世炎牺牲那年,也未满26岁。而今处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习近平主席年轻时也曾有过7年知青岁月,他15岁时便去了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经历,不论体力劳动令他多么身心俱疲,他的思想意志也从未有过懈怠,总要挤出时间来读书、思考,青年时代的艰苦经历也为他超于常人的思维认知养成奠定了敦厚的基础。
实则,青年时代的哲学思维的培养不外乎需要有主观的认知,有选择性的学习,有理性的认知以及更重要的是一切的检验都来源于实践的力量,青年时代拥有人生最绚烂的大好时光,保持一颗初心,体会思维的智慧,学会选择最科学、充满真理的哲学来思考问题和看待事物,利于个人素养的提升,更利于日后对于世界的改造和对于全人类的贡献。
二、围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若干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在不同时代被赋予的思想内涵是不同的,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隽永不息,在新时代也同样熠熠生辉。正如马克思先生曾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方法若能够真正掌握,且得心应手地活学活用,对于青年人看待事物和改造思维都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现今,绝大多数中国的青年人初识“哲学”几乎都是在高中政治的课本里,学习哲学词义未免显得生疏和晦涩,这与西方的很多青年知识分子中间有了一定的间隔,他们很早就在阅读关于哲学的入门书籍,比如《苏菲的世界》,此类书籍目的是为了培养青年拥有哲学的思维且进一步助力他们也能够拥有独立的世界观和实践的方法论,因此西方很多学者称这类书籍为哲学的入门读物。当然,中西方文化之间是有一定差距的,由于文化国情、民族色彩不大相同,伴随着学业能力的提高、知识素养的提升,中国青年学生也同样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通过多年理论学习的沉淀,加之以社会实践经历的充盈,许多中国青年更倾向于思考人生,开始更加关注自我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设计。而真正意义上接触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际,更多是在师长的传习教诲之中,突然感兴趣的一个迸发点都足以让他们踏入真正的哲学之门,好奇、思考、爱智慧的哲学观也渐进深入脑海。在不断接受思想启蒙的渐进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吸收或摒弃一些观念,最终观念的集合总是伴随思维与存在共同作用下的产物,结合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思维观,归根结底都是个人同时代结合的产物,二者相之作用下的结果,也同样是伴随着新时代的来临,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指导地位更加深入人心,不论是意识形态领域,抑或是实践指导方向,都更能凸显其对于思维灵活运用的向导作用,也通过这样的发展,让人们在思维领域多了更多思考社会的可能性,有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才会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进步。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传承与弘扬
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青年作为中华民族的年轻力量,必须秉承先人优秀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深刻的理论思维,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不单单就是学术,也是学术性和政治性的高度统一,对于青年人来讲,更是一种智慧的思维方式,传承与弘扬的接力棒最终还是要传到青年人的手中。从深层次来讲,这是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朽生命力的最高礼赞,青年人要始终明确信仰,坚持自身鲜明的立场不动摇,坚持严谨求学的态度不松懈,用深刻的思维观念和鲜明的哲学立场来致敬人生的信仰。人们怀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先人,在不断学习新时代的哲学理论,用新时代的哲学思维视角辩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希望能够紧跟哲学先驱和“马哲”思维同行,成为终生可以凭借的力量源泉,可以依傍的思维向导。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历史长河中,用信仰改造世界,献给人类最伟大、最光辉的事业,是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和人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