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与发展建议
2019-03-19王琦马明星白笑怡李培旭
王琦 马明星 白笑怡 李培旭
摘 要: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研发机构已成为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在促进创新成果资本化、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有力的支撑作用。本文聚焦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梳理总结了制约成果转化的发展瓶颈,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9)11-30-8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11.005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具体过程,是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以及发展新产业的必要环节。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产学研高度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已成为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生力军。研究并探索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模式对于提高区域资源配置效率、推进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概述
1.1 传统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存在的瓶颈
新一轮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能力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以自行投产、委托开发、技术转让、联合开发与创业孵化为代表的传统成果转化模式无法有效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科技成果与产业化发展之间出现断层,创新链、资金链與产业链也难以实现深度融合。
1.1.1 自行投产模式对外开放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的自行投产模式主要是指采取自主开发的形式,跨过中间交易环节,由高校院所、科研机构或企业主体在本单位内部进行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该模式虽然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性,能够面向重要成果形成有序的内部循环系统,但成果仅在内部流动,对外开放则相对不足,更不利于区域性、行业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转化。
1.1.2 委托开发模式中间环节欠缺。委托开发模式通常是由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将有关的技术研发事项委托给相关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该模式能够有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供给,但由于缺乏中间熟化环节,一定程度增加了技术商品化的风险,产业化推广应用也受到限制。
1.1.3 技术转让模式市场风险较大。技术转让是当前科技成果转化最具代表性的模式之一,高校院所与科研机构可以通过有偿方式将自身的科技成果转让或许可给企业使用。该模式通常以技术转让合同的签订为依据,但由于技术转让过程中,科技研发单位与吸收单位相分离,二者难以形成紧密互动,成果端与产业端常常出现“不匹配”现象,市场风险相对较大。
1.1.4 联合开发模式资源统筹不足。借助产学研合作,企业与高校院所或科研机构可以通过联合开发的形式共同攻克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将技术优势与市场优势紧密结合。但由于体制机制等因素限制,单纯的“产学研”合作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科技研发需求大与风险高的问题,联合开发过程中创新资源也很难实现最大化统筹。
1.1.5 创业孵化模式转化成效有限。伴随“双创”升级版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创业孵化平台将沉淀在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优秀科技成果进行孵化转化,加快推动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这种创业孵化的模式有效聚合了多种创新创业要素,但相对而言,现有平台更倾向于做商业模式推广的空间载体,核心技术团队等关键要素常常处于缺位状态,重大成果转化支持力度不足、转化成效也相对有限。
1.2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1.2.1 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环境。2015年8月,顺应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国家重新修订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从完善科技成果处置与收益分配制度、优化科研评价体系、加大科研人员激励等多个方面对已有政策体系进行更新完善。同时在第二十六条明确指出,鼓励采取联合建立研究开发平台、技术转移机构或者技术创新联盟等产学研合作方式,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研究与制定等活动,为新形势下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支撑[1]。
为进一步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河南省加快落实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战略决策,先后出台《河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实施方案》《河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河南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持续加大对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的建设,明确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生力军的发展定位,并成功争取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落地河南,在全省范围内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1.2.2 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创新引领型机构的主要依托,新型研发机构的培育与建设不仅是破解区域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力量,更是产学研合作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天然产物。《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均提出“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各省市也围绕以新研发机构助推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实践探索。
广东省对新型研发机构的长远定位是“孵化器的孵化器”,截至2017年底,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专利申请量达到8 454件,成功创办、孵化6 000多家企业,平均每家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收入达到2.8亿,大大高于全省传统科研机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直接定位于科学到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短短几年,累计建设了专业研究所42家、衍生孵化创新企业580家,转化技术成果3 100多项,显示出强劲的科技创新活力。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华大基因将主要科研力量南迁至深圳,成立了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通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华大基金研究院形成了以基因组为基础的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的“三发”联动模式,目前已在全球设立近40家公司,有效实现了产业链的上下游部署[2]。
伴随战略布局的加速推进,近年来,河南省不断畅通融合发展绿色通道,扩展军民融合工作领域,仅在2017年4月的郑洛新自创区开放合作北京推介会上,郑州市就签约共建了中科院电工所郑州分所、中电郑州轨道交通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郑州军民融合产业研究院3个新型研发机构。为进一步提升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洛阳市人民政府与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达成合作,共同建设洛阳尖端技术研究院,也是洛阳首家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创新性采取研发试制并行模式,积极打造国际领先的尖端技术材料和尖端装备的创新产业化基地,目前已实现军工核心、军工延伸、民用三大领域30多款产品的研制、批产,取得了一系列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成果。
2.5 国际前沿转移转化模式
新型研发机构具备高端资源配置功能,能够有效集聚海内外创新资源,促进国际创新人才的引进、交流和流动,同时在以专家引项目、以项目带人才、以人才促发展的过程中,加快国际前沿技术的转移转化,并持续推动科技成果扩散、流动、共享与产业化创新应用。
在郑州市和荥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际著名材料科学家邵国胜教授领衔组建郑州新世纪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着眼国际前沿、立足中国制造,大力发展世界领先的材料基因组工程方法。同时研究院聘请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拉维·席尔瓦教授担任国际院长,为新材料研发转化搭建了科技、人才和产业合作的国际化创新平台,被认定为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进一步激发了民营经济的科技创新活力。
3 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困境
虽然河南省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技術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动力不足问题依然显著。据统计,河南省每年技术交易额不超过100亿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不足30%,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不足5%[9]。机制创新、人才激励、中试建设、科技金融等环节的要素缺位更大大制约了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快速转化。
3.1 体制机制不够灵活
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周期长的特点。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大部分以校地/院地共建为主,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新型研发机构在投资孵化、先行先试等方面体制机制不够灵活,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难以实现有效结合,新型研发机构的自我造血功能也受到限制。而在科技项目设置与科技成果评价环节,“重科研、轻开发、重成果、轻推广”现象依旧存在,与传统科研院所相比,新型研发机构在科研项目申报中常常处于被动位置,科技成果与产业化应用的对接转化作用也未能充分发挥。
3.2 人才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灵活的激励机制是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的重要动力因素。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复合型人才缺乏、人才持续性不强的问题。究其根本是由于未能面向新型研发机构长远发展,建立起要素完备、灵活开放、合理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一方面新型研发机构在职称评定、安居住房、产业用地配套等保障高层次人才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上存在缺位,人才团队带项目落地,配套支持却相对不足;另一方面,科研人员和管理骨干在成果转化收益过程中的激励落实有待加强,系列配套措施也不尽完善。
3.3 中试基地建设亟待加强
“中间试验”是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关键环节,也是衔接创新链和产业链的中枢节点。伴随新型研发机构高层次团队的加快引入与对外市场业务的加速扩张,现有中试场地往往难以充分满足科研团队及孵化企业多样化产品开发的中试需要。物理空间匮乏、技术设备老化以及中试资源分散已成为制约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主要瓶颈,同时也是影响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技术产品化、产品商品化”进程的关键障碍因素。
3.4 科技金融体系尚不健全
纵观国内外科技创新成效显著的新型研发机构,在资源配置层面都呈现一个普遍的共同点,即“科技、产业与金融三者缺一不可”。其中,缺乏金融资本助力恰恰是当前制约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优质项目落地与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掣肘。新型研发机构孵化的高科技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或成长期,面临着多元化、持久性的资金需求问题。然而,现有的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则侧重于投向中后期的成熟型项目,加之缺乏政府引导基金的支持,多渠道融资体系建立缓慢,孵化企业的资金需求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新型研发机构资金链运转效率不足问题也愈加凸显。
4 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策略建议
4.1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因素
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广东省鼓励事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进行机制改革,允许其设立多元投资的混合制运营公司,并授予省市参与建设的事业单位性质新型研发机构自主审批下属创投公司最高3 000万元的投资决策权[10]。江苏省则进一步放开科研经费使用门槛,政府的纵向经费也可当作横向经费来使用,科研绩效由横向科研绩效、纵向科研绩效、衍生孵化企业绩效等方面进行综合计算,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扶持方式也实现了创新性突破。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正步入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为加快提高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效率,建议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将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有效结合,推动资本赋能;同时加强对新型研发机构科技立项支持,将成果转化工作列入职称评定、职业发展和学术成就的重要方面,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赋予科技项目负责人更大支配决策权,有效破解制约成果转化的各类障碍因素。
4.2 完善人才激励制度,激发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活力
人才是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主体。为充分发挥人才集聚优势、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建议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开展柔性引才工程,进一步放宽对人才支持的社保、户籍等限制,加快完善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引进的相关配套支持,择优支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在职称评定时享有高级职称自主评审工作权限;同时健全人才收益分配制度保障体系,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员工持股平台,采取股权奖励、股票期权、项目收益分红等方式,提升骨干成员收益占比,最大化激发人才团队成果转化的创造积极性。
4.3 加强中试基地建设,夯实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支撑
基于当前新型研发机构面临的中试资源不足问题,建议强化政府保障职能,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新型研发机构等参与共建专业化中试平台,形成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权责明确的合作机制。同时积极搭建覆盖各类科研设施、统一规范、功能强大的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以中试价值链为核心,建立中试资源网络管理平台与中试服务网络营销平台,将分散的中试资源梳理整合纳入平台进行管理,努力将中试基地打造成推动科技创新、服务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发展的资源载体。
4.4 推动产业资本赋能,补齐科技成果转化的要素短板
当前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在设立产业创投基金、促进资金链与产业链及创新链深度融合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建议加快健全面向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搭建与金融机构深度对接、深化合作的交流平台,利用自贸区科技金融资源优势,拓展国际科技金融服务,鼓励产业互联网与供应链金融等新业态的深化发展;同时建立完善创新容错免责机制,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的杠杆引导作用,鼓励新型研发机构组建股权投资管理企业,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与其他资本力量合作设立科创基金,切实解决孵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一步推动资本赋能、激发创新活力。
4.5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飞地模式
区域资源配置差异化明显、对外辐射带动能力不足是影响中西部地区新型研发机构长远发展的硬性障碍因素,如何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增强科技资源联动效应与成果转移扩散能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2019年8月13日,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财政厅等4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完善“飞地经济”利益分享机制促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的通知》,以跨空间开发实现资源互补、协调发展的“飞地经济”模式为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12]。结合银川“飞地育成+离岸孵化”、昆山成果转化离地创新中心等先行地区的实践模式,建议鼓励有条件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快“走出去”步伐,在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的地区建设离岸孵化中心,同时增强新型研发机构“以才引才、以平台引平台”的资源链接优势,全方位、多层次引入海内外一流技术团队在豫汇聚,探索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飞地经济”合作模式,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与市场化运作水平。
5 结语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抓手。作为河南省新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新型研发机构以“自上而下的创新驱动”和“自下而上的需求驱动”,有效搭建了科技和产业的对接通道。然而,当前有关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概念特征、运行机制、发展问题和培育策略等方面,围绕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核心问题,鲜有明确的论述与研究。
本文结合区域发展实际与典型案例分析,通过梳理发现,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包括以下几种:产業技术研发推广模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模式、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模式与国际前沿转移转化模式,各种模式之间并非完全独立,而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新型研发机构的长远发展也必然有赖于多种模式之间的有效结合,按照科学发展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在不同发展阶段进行灵活运用、协同推进[11]。
虽然河南省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但总体来看,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动力不足问题依然显著,机制创新、人才激励、中试建设、科技金融等环节的要素缺位极大地制约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快速转化。为加快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切实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议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加强中试基地建设、推动产业资本赋能、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等多措并举,加快破解制约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种障碍因素,既要跨过从研究到开发阶段的“死亡之谷”,更要跃过从示范到推广阶段的“达尔文之海”,真正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为打造中西部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创新型河南、让中原更加出彩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 科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5修订版)[EB/OL].(2015-08-31)[2019-09-10].http://www.most.gov.cn/fggw/fl/201512/t20151203_122619.htm.
[2] 陈雪,龙云凤.广东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及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7(4):101-105.
[3] 河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专项基金管理办公室.关于开展2017年度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备案登记工作的通知[EB/OL].(2017-06-20)[2019-09-10].http://www.hnkjt.gov.cn/2017/06/20/1497954780566.html.
[4] 河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专项基金管理办公室.关于印发《河南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遴选和资助暂行办法》的通知[EB/OL].(2017-10-16)[2019-09-10].http://kjt.henan.gov.cn/2017/10/16/1508121562890.html.
[5] 中国高新网.洛阳市新型研发机构座谈会顺利召开[EB/OL].(2019-03-13)[2019-09-10].http://www.chinahightech.com/html/company/2019/0313/516852.html.
[6] 杨博文,涂平.北京新型研发机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8(S1):81-86.
[7] 陈雪.广东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模式分析[J].广东科技,2018(4):56-59.
[8] 穆淼.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优势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2):153-154.
[9] 林园春.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路径研究[J].创新科技,2018(8):17-19.
[10]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EB/OL].(2019-01-07)[2019-09-10].http://www.gd.gov.cn/zwgk/wjk/qbwj/yf/content/post_1054700.html.
[11] 夏辉.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12]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完善“飞地经济”利益分享机制促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的通知[EB/OL].(2019-08-19)[2019-09-10].http://www.hndrc.gov.cn/2019/08-19/941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