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技术贸易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2019-03-19刘震雲

创新科技 2019年11期
关键词:固定效应模型技术创新

刘震雲

摘 要:伴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加深,科技全球化高速推进,国际技术贸易获得了持续性發展的同时也成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利用2009—2017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国际技术贸易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通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别对全样本和区域子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贸易中技术引进显著影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其中,根据技术引进的合同类别,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等均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正向影响,但技术转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不够显著。此外,技术出口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显著。而国际技术贸易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企业创新技术的影响具有差异性,最后本文根据计量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技术贸易;技术创新;固定效应模型

中图分类号:F752.62;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9)11-1-8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11.001

1 引言

国际技术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加速了生产要素的国际间转移,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作用不可或缺。国际技术贸易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起来,由技术引进和技术出口组成。技术引进有利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而技术出口则能够优化出口结构,从而促进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国际技术贸易主要内容有:①工业产权,如商标、专利;②专有技术或技术诀窍;③工程设计,工厂的设备安装、操作及使用;④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机器、设备和原料的交易等。总而言之,国际技术贸易既包括知识方面的交易,也包括技术转让相关的机器等货物买卖,它促进了全球科学技术的提高,加速了经济和科学现代化的进程。21世纪以来,世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国际技术贸易呈现新趋势:第一,由于科学进步以及技术信息的传播加快,国际技术贸易发展迅猛,地位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国际技术贸易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也逐年攀升;第二,技术转让日益活跃。以知识或信息为形态的技术转让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市场,如专利、专有技术、技术诀窍等;第三,国际技术贸易方式发生重要改变,早期以许可证贸易、特许经营等为主,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贸易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有了企业兼并、依托电子商务和第三方技术外包等新型形式;第四,国际技术贸易格局呈现多元化,但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愈来愈重视技术创新,而国际技术贸易对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都有重要的作用。

入世以来,我国国际技术贸易发展迅速。2005—2017年,我国在技术引进方面的合同金额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合同金额从2005年的1 551.37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13 424.22亿元,大约增长9倍。在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方面,2005年全国出口贸易额和进口贸易额分别为2 182.53亿美元和1 977.13亿美元。到2017年,全国出口贸易额增长到6 708.15亿美元,进口贸易额增加到5 867.73亿美元,贸易总额出现井喷式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信息产业的升级,未来技术贸易会在我国国际贸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样呈现出提升态势。R&D经费内部支出从2005年的2 449.98亿元猛增到2017年的17 606.13亿元,增幅达到7.2倍,说明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多,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而从专利授权数来看,2017年国内专利授权数达到172.08万件,相较于2005年的17.16万件翻了几番,进一步体现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得到了快速发展。

综上,我国技术贸易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共同增长,表明这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技术贸易是否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了探究这个疑问,本文拟通过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并利用计量实证的分析方法对其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基于我国激励支持企业自主科技创新的前提下,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同时也一直扮演着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而国际技术贸易的作用更是不能忽视。改革开放初期,企业在生产能力中表现出创新能力;到90年代初,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大体上表现为对引进技术的复制和模仿,技术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的增强;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自主创新及研发能力增强。

大多数学者对技术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贸易格局的分析和技术贸易壁垒对出口的影响。刘迪玲以商务部的技术贸易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海关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统计数据,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技术贸易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1];封荔同样研究了我国对外技术贸易的现状及问题[2];段德忠利用2001—2015年国家(地区)间的知识产权贸易额,构建技术贸易网络,探究了“一带一路”技术贸易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过程[3]。技术贸易壁垒相关研究中,涂涛涛基于GTAP和China-CGE模型,讨论了发达国家实现农产品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4];徐惟和卜海结合经济学和数理模型,对我国医药行业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技术贸易壁垒倒逼机制是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进而改变商品成本和价格来控制国际贸易的结论[5]。

有关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文献比较丰富,如程进等人测算技术引进、技术吸收到技术创新的时滞,分析技术引进创新时滞的原因,进而提出政策建议[6];林洲钰利用企业所得税改革这一政策事件,基于企业的专利数据探究了税收政策是否有效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问题[7];袁建国等从政治关联和技术创新的角度考察我国企业是否存在政治资源诅咒效应,结果表明企业政治关联阻碍了企业创新活动,降低了创新效率[8];余明桂等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产业政策能显著提高被鼓励行业中企业发明专利数量,即产业政策能够促进创新[9]。由此可见,现有研究中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视角多为微观层面。

随着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也有许多学者把注意力放在国际技术贸易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關系上,并展开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乔生提出江苏省企业在国际技术贸易限制条件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政策建议[10];邢孝兵与王诣杉从我国企业创新投入不足的现状出发,分析对外贸易对自主创新的影响[11];许培源与张华则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BMA)方法分析福建省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12]。在采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二者关系的有关研究中,曾德智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并选取专利授权量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度量,分析了技术引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协整关系[13],而李洁与石林芬引入TBP(技术国际收支)的收入数据,对R&D投入与国际技术贸易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14]。陈仲常和马红旗构建一个测算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潜力的指标评价体系,用熵权法建立综合指标评价模型,并利用实证分析发现技术贸易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结构性特征[15];胡佩通过面板实证研究了高技术产品贸易、R&D经费支出和科研人员投入对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16]。

然而,基于面板数据,从不同的技术引进方式并增加技术出口贸易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角度来分析二者关系的研究相对匮乏。本文力图采用2009—2017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对国际技术贸易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并综合技术引进和技术进出口两方面内容,提出促进我国开展技术贸易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3 研究设计

3.1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国际技术贸易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选取2009—2017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构建经典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探讨技术引进的4种方式和技术出口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回归方程如下:

[Y=β0+βixi+u]           (1)

其中,Y表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于该指标的设置,学界主要有两类不同的方式:一是客观指标,主要来自统计年鉴数据;二是主观指标,主要来自研究本身设计的数据搜集方法或是指标构建。本文选择前者,而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做法。常见的有R&D投入、新产品指标和专利指标等。综合考虑,本文选取R&D投入来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来源于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的“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条目,并取其中“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的各省份数据。[xi]表示影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贸易相关指标,主要采用技术引进和技术出口两类变量。技术引进按合同类别分为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由于技术出口方式数据不完善,所以不对技术出口按合同分类做分析和考察,数据均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技术出口主要以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为体现,探讨技术出口和技术创新的关系。本文选取以上变量作为技术贸易的度量,并在数据样本中采用其交易额作为指标。

由于技术贸易进出口数据从2009年开始才有统计,加上2018年数据暂未公布,因此本文选取的时期为2009—2017年。另外,因为技术贸易进出口额在科技统计年鉴中是以美元为单位的,所以本文依据中国统计局公布的“人民币汇率(年平均价)”统一调整为人民币单位。此外,为了避免异方差带来的影响,所有技术贸易和R&D数据均取自然对数进入模型。主要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如下:

综上所述,本文设定的模型具体形式为:

[lnRDit=β0+β1lnjskfit+β2lnjszrit+β3lnjszxit+β4lnjsfwit+β5lnexpit+ui]  (2)

i代表中国31个省(区市),t表示2009—2017年的不同时期。各变量含义如表1所示。

3.2 模型检验

由于本文数据均来自统计年鉴资料,且选取了中国31个省(区市),属面板数据类型,须进一步检验模型,主要的步骤是:首先通过单位根检验考察数据是否具备平稳性,在此基础上对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根据结果判断各变量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此过程中分别采用的方法是面板单位根检验(LLC和Fisher-ADF)、面板协整检验(kao和Pedroni),使用的计量分析软件是stata16.0。

3.2.1 平稳性检验。由于以上数据均是面板数据,需要检测其平稳性,首先对原序列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LLC和Fisher-ADF的原假设为“H0:面板存在单位根”。结果见表2。

在变量的原序列面板单位根检验中,LLC检验结果表明以上变量强烈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Fisher-ADF检验结果变量均在1%和5%的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因此,单位根结果表明上述原序列是平稳的。

3.2.2 协整分析。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变量均满足协整检验的条件,面板协整检验的方法有多种,这里主要应用Kao和Pedroni方法检验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其中,Pedroni协整检验选择组内统计量Panel pp-stat和组间统计量Group pp-stat进行统计。协整检验结果见表3。

上述检验统计量结果表明均拒绝原假设,认为技术贸易和技术创新存在协整关系。在具体的引进方式中,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均和R&D经费内部支出存在协整关系。即:2009—2017年,无论是技术引进还是技术出口都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4 实证分析

面板数据模型主要分为混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为了比较三种模型的适用性,本文展现了这三种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本文通过F检验发现固定效应模型优于混合效应模型,根据LM检验结果得出随机效应模型也优于OLS回归。最后,我们用豪斯曼(Hausman)检验来判断应该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为拒绝原假设,表明应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这与回归结果基本一致。

4.1 固定效应模型

根据前文所述,本文最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首先分别探讨技术引进和技术出口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其次将所有变量放进模型中进行分析,回归结果见表5。

由模型(1)~(5)可知,在技术引进的4种分类中,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而技术转让则结果不显著。总体上,基于我国引进越来越多的外来先进技术的前提下,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技术进口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技术创新主要表现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复制模仿。技术出口同样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为出口对我国企业创新能力起到了激励作用,这与我国的现状是比较吻合的。这表明,我国需要发挥国际技术贸易的作用,重视技术引进和技术出口效应,实现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由模型(6)可知,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明显拉动作用的是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技术开发引进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意味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23%;而技术服务引进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表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16.8%;技术咨询为10.4%,说明当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干中学”积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技术转让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企业兼并等新兴技术贸易方式的兴起使得国际上技术转让交易减少,从而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未产生效果。在技术出口方面,回归结果表明,5%的显著性水平对我国企業技术创新具有明显正效应。

4.2 分区域回归结果

众所周知,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异较大,存在异质性。如图1所示,不同省(区市)的R&D内部支出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的省市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山东、北京、浙江和上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而如西藏、青海等不发达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落后。

因此,本文依据统计局经济带划分标准,将面板数据中所选取的我国31个省(区市)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区域进行实证分析,探究技术贸易对各区域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东部地区子样本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以及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子样本为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8个省(市);西部地区子样本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2个省(区市)。模型回归结果如下:

由表(6)可知,对于东部地区而言,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显著为正,技术转让依然不显著,表明技术引进有利于东部沿海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技术出口同样对东部企业技术创新无效果,原因是东部地区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其自主研发能力较强,且拥有政策扶持,加上国内市场需求丰富,抵消了出口对企业的拉动作用。对于中部地区而言,技术引进方面,仅有技术咨询在5%的水平上显示促进其企业创新能力,而技术出口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因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与东部地区存在差距,对引进的技术可能消化吸收能力较弱,未能发挥技术引进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其回归结果和东部地区类似,可能的解释是西部地区原本企业创新能力落后,发展空间大,因此技术引进有利地促进了其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正是因为企业创新能力低的基础,使得技术出口对西部企业创新能力影响不显著。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从技术贸易视角出发,技术引进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出口同样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说明国际技术贸易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带来了发展机遇。具体而言,根据技术引进的不同分类,计量实证结果表明: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推动作用,而技术转让则结果不显著。从区域异质性的角度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技术贸易对我国东部地区促进效果明显,而中部地区由于缺乏区域优势和经济支撑,其技术引进吸收能力较弱,技术出口也未体现作用,西部地区虽然回归结果显著,但可能是因为其原本企业技术创新基础薄弱,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技术贸易对其影响显著。总之,国际技术贸易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促进因素,且技术引进效应突出。

5.2 政策建议

5.2.1 重视国际技术贸易,加快自主创新进程。实证结果表明,当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技术引进后的吸收和消化,处于模仿创新模式,还未达到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水平。积极发展技术进出口贸易,重视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我国未来的国际技术贸易中,政府和企业应以技术引进为主并主要引入我国暂时未掌握的技术,吸收的同时加强自主创新意识,积极倡导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创新技术的新产品,进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5.2.2 提高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区域平衡发展。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应该继续保持东部地区的发展优势,将其作为技术引进的窗口,以点带面地推动创新技术覆盖至全国。另外,为推动东、中、西部区域企业创新能力协调发展,政府须积极加大政策扶持,增强对中西部地区的创新投入。创造多元化的融资平台,为高技术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大力引进高技术创新人才,并促进技术跨区域合作,将科研人员的创新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迪玲.新形势下我国技术贸易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贸易,2016(9):28-31.

[2] 封荔.中国对外技术贸易的现状、问题与竞争力提升策略[J].对外经贸实务,2018(3):21-24.

[3] 段德忠,谌颖,杜德斌.“一带一路”技术贸易格局演化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9(7):998-1008.

[4] 涂涛涛.农产品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GTAP与China-CGE模型[J].国际贸易问题,2011(5):88-99.

[5] 徐惟,卜海.技术贸易壁垒对技术创新和出口贸易的倒逼机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3):77-88.

[6] 程进,韩玉启,陈小文.我国技术引进创新时滞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05(4):1-7.

[7] 林洲钰,林汉川,邓兴华.所得税改革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3(3):111-123.

[8] 袁建国,后青松,程晨.企业政治资源的诅咒效应:基于政治关联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考察[J].管理世界,2015(1):139-155.

[9] 余明桂,范蕊,钟慧洁.中国产业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6(12):5-22.

[10] 乔生.国际技术贸易限制与我国区域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研究:以江苏为例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2):47-50,53.

[11] 邢孝兵,王诣杉.对外贸易与自主创新:基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7):70-74.

[12] 许培源,张华.福建省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的研究[J].东南学术,2014(1):124-133.

[13] 曾德智.我国国际技术贸易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协整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4):81-84.

[14] 李洁,石林芬.R&D投入与国际技术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304-307.

[15] 陈仲常,马红旗.国际技术贸易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基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0(4):65-74.

[16] 胡佩.高技术产品贸易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省际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的实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8):77-80.

猜你喜欢

固定效应模型技术创新
中国地区环境公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创造与替代:对外投资与本地就业关系研究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我国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浅方式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