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下我国教育出版的挑战与发展对策

2019-03-19王志刚

出版广角 2019年1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数字信息化

【摘 要】 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给教育出版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教育出版的转型升级成为必然趋势。本研究从探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教学变革入手,分析了教育出版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互联网+教育”下我国教育出版的发展对策。

【关 键 词】“互联网+”;教育出版;转型升级;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王志刚,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数字教育研究院。

【中图分类号】G237.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1.001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指出互联网与教育、医疗、金融等传统领域的融合创新将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互联网+”绝不是将互联网与相关领域或行业简单相加。就教育领域来说,“互联网+教育”并不是硬把互联网和教育捏合在一起,而是强调以互联网思维推动教育创新和教学变革,充分运用和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使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提升教育的整体质量。

教育出版的根本使命就是为教育提供优质的内容资源和服务。“互联网+教育”的提出,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在带来教育教学变革的同时,对教育出版提出了挑战,为产生更多的服务教育新业态提供了发展机遇。我国教育出版在传统图书出版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产出占整个图书出版的60%甚至更多,但在信息技术时代特别是在“互联网+教育”的影响下,其长期以来作为服务教育的主要角色地位却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教育出版如何应对“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挑战,如何延续甚至创造更大的辉煌,本文就此做些探讨。

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

事实上,在“互联网+教育”提出之前,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已趋明朗,这在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推进、在线教育蓬勃开展中得以体现。“互联网+教育”的提出,强化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現代化进程中的支撑地位和作用,也催生了在线教育的热潮。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虽然没有改变教育的目的和目标,但作用却遍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即使不考虑在线教育,只从正规学校教育来看,教育环境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评价方式、教育管理以至教育公平等无不受到影响。

第一,从教育的基础环境设施来看,信息技术的影响最先达、最直接、最明显。在信息技术的影响和作用下,课堂教学的环境,无论是硬件设施(包括宽带网络、云服务、电子白板、平板电脑等)还是软件工具(包括辅助教师课堂教学的备课授课系统,以及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的智能学习系统等),与传统教育环境设施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育部有关资料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中小学校的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3%,多媒体教室(以电子白板和一体机为主)普及率超过85%。在政策支持和重点资金扶持下,一些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普及程度甚至比内地和发达地区还要高。信息技术所支持营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落地应用,特别是为数字化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教学过程中的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成为可能,从而为传统课堂的教学结构及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支撑。

第二,从教育管理来看,目前学生学籍管理、师资档案管理、教学管理、评价管理等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学生、教师、学校(机构)的数据库。可以说,信息技术对教育行政管理、校园管理、教学管理等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改进,不仅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还减轻了教学管理和老师的部分负担。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国家和各级教育管理平台、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教育部的教学点优质教学资源全覆盖等项目,促进了优质资源的共享,在教育整体质量提升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信息技术对教学评价的影响和改变是十分明显的。在传统教学中,评价往往只是在教学结束之后进行,比如作业评判、阶段性测验和考试等,通常主要由教育部门、学校或教师组织和主导,其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判断。而在信息化环境下,可以运用评测软件和工具,更快更准确地对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进行判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教学过程和评价都可借助技术得到提升,不仅可以真实记录教学活动和学习轨迹,随时观察教学和学习过程,还可以针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问题,及时优化教学策略,指导教学和学习,使得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未来,人工智能在人机交互式学习、智能学习反馈和评测、自动批改和阅卷等方面的前景被普遍看好。

第四,特别是与教育出版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源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教学资源的数量、形态与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可用于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多样,而且呈现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教学环境下,无论教材、教辅、挂图还是投影片、录音、录像,都是单独呈现或者需要单独的设施来支持其呈现的,但在信息化环境下,所有形态的资源,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课件动漫、软件工具等,依靠网络技术可以在一个终端(比如教学白板)或多个终端(比如多个学生所持有的平板电脑)上集中呈现。这就使得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教学组织更加生动活泼,学习效果提升更加明显,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学习的效果。

教学资源的获取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和教学资源走向开放。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他们想要的教学或学习资源,这为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可能,因而催生了翻转课堂、自适应学习、泛在学习等模式。教学资源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又带来了传统教育中师生角色关系的改变。在传统教育中,教学资源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的知识资源优势主要由老师控制和掌握,通常情况下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来源,承担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但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对知识资源的主动权和优势逐渐失去,学生不仅可从多个渠道获取关于课程的知识,还可以获得更多的辅助和拓展知识,逐渐成为学习主权的拥有者。当然,优秀教师的价值也会因互联网而放大,传统优秀教师只能服务一个或若干个班级的学生,现代优秀教师借助互联网可以服务成千上万学生,优质教学资源也可以跨越地区和国界进行传播。

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应用,还催生了新型课程和新形态的教学资源。比如在中小学校比较热门的STEAM教育,在高等学校比较热门的慕课(MOOC)等。慕课作为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充分体现了互联网开放、共享的特点,使得名校、名师不再高不可攀,促进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成为高等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建立学习型社会意义重大。STEAM教育是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s)于一体的跨学科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项目学习和活动,能够应用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解决问题,其在我国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已明确写入《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新技术还催生了新的教学资源形态。比如虚拟现实(VR)技术所具有的沉浸、交互、仿真等特点,为教育带来新的资源形态,让学习者在虚拟的情境中领略体验式学习,让乏味、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四阶段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从起步、应用正在向融合阶段过渡。换句话说,虽然信息技术对我国教育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相对于其他被互联网改造的领域或行业,教育的改变还不明显,目前在教育领域,传统教育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相信“互联网+教育”的提出,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成为改变教育教学的手段和工具,还可能由外在影响因素转为内生变量,加快推动教育教学创新与变革。

二、“互联网+教育”给教育出版带来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和 “互联网+教育”战略的实施,我国教育出版业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政策管理角度来观察。在我国,出版与教育一样,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很大。长期以来,我国的图书出版实行审批制,且对出版内容的分工管理比较严格,虽然后来出版分工的界限逐步被打破,但图书出版的资质仍限于为数不多的出版社。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冲击,政府在出版管理上一方面鼓励传统出版社积极转型升级,并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另一方面则是开放的,对互联网出版和数字出版虽然进行专门管理,但并未将其与传统出版捆绑管理。换句话说,一个企业或机构即使没有传统图书出版资质,也可以有互联网出版和数字出版资质,从而能为教育提供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育需要的内容资源在形态、发送、应用和服务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遗憾的是传统教育出版并没有很快地适应这种新要求,也未能很好地提供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和服务。因此,相关部门在制订教育信息化有关政策时没有考虑对传统教育出版特别关照,而是采取放开政策,在数字资源建设上明确提倡多企业介入,多渠道供给。2018年4月出台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要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目标尤其是其中的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以推进开放资源汇聚共享,打破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传统壁垒,实现从“专用资源服务”向“大资源服务”的转变。这不啻打破了传统教育内容资源只能或主要由正规出版社提供的局面,对教育出版来说将是严峻的考验。

第二,从教育内容资源市场供给来看。正如上述分析的那样,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需要的内容资源,无论教材、教辅还是其他教学材料,无论学生用的还是教师用的,无论纸质的、磁介质的(磁带、录像带)还是电子格式的(光盘等),基本上都由出版社提供。即使是民营图书公司或其他企业策划开发的,也必须通过出版社出版才可使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影响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到了互联网时代,教育需要的内容资源在生产、呈现、传播和应用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对服务的要求也与以往不同,在新的教育政策背景下,为教育提供内容资源和服务的不再只是出版社,而是多个市场竞争主体,包括新进入的科技公司、互联网教育企业、社会组织(如大学、公益基金),甚至个人(如名师工作室)等。比如,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科大讯飞、天喻信息、伟东集团,职业教育领域的洪涛股份,在线教育领域的好未来、一起作业、沪江网等。这些进入教育内容市场的外来力量,虽然在内容建设上可能不如传统出版社,但它们比传统出版社更熟悉技术,更会运用互联网的优势,更懂得利用资本撬动市场,甚至更了解用户需求,因此在教育信息化和在线教育领域占领了很大的先机。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非传统出版企业和机构介入教育内容市场,改变了竞争格局,给教育出版的未来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第三,从教育消费者(用户)应用来思考。在信息技术的影响和作用下,教育的环境设施、内容资源、教学实施、学习方式等发生了变化,因此,包括学生、教师在内的教育消费者,对教育内容产品产生了新的需求和要求。比如,多媒体数字化教室装备后,开展课堂教学就必须有数字内容资源,而数字内容资源通常依靠智能教学平台或云服务来支持,互动课堂还需要平板电脑,这对内容资源和技术服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又如,从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来看,现在的学生是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在课外更乐于通过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进行学习和阅读。这不仅对学习资源和阅读内容的质量及多样化、个性化提出了要求,还对阅读体验提出了要求,比如界面是否友好、阅读是否流畅、是否有合适的配套学习工具等。另外,数字化产品与用户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于纸质图书来说,当一本书印制完成后交给书店去发行,出版社的工作基本就结束了。数字出版则不一样,当一个产品上线时,实际上产品应用和服务工作刚刚开始,或者说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刚刚开始,这时候技术支撑的运维服务便须臾离不开了。一旦离开了技术的支持,离开了运营和服务,这个数字产品便什么都不是,也将失去用户。毫无疑问,教育消费者(用户)需求的变化,对传统教育出版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四,从内容资源的生产和服务来考虑。通常我们所说的传统纸质图书出版,是建立在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腾堡发明的西方活字印刷术基础上的,500多年来,虽然图书出版的发展不断受到新技术的影响,但基本上都是为了图书质量的改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到20世纪出现了与技术关系更加密切的唱片、磁带、光盘等音像电子出版物,与纸介质图书出版形成了互补,对传统图书出版格局没有产生太多的影响。虽然图书出版的印制也应用到技术,但与出版社似乎离得较远,传统出版社主要还是与内容打交道,其任务就是把好选题、内容和编校质量关。换句话说,传统出版的内容和技术似乎是可分离的。到了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和互联网出版产品在生产环节要利用数字技术加工制作,内容和技术密不可分;在传播环节要通过网络进行,内容和技术也不可分;用户使用数字产品时,还必须有技术的支持和相关服务的提供。这些将彻底改变传统出版的生产组织和工作任务定位。因此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育出版如果要承担起为教育提供优质内容资源和相关服务的重任,不仅要关注内容,还必须关注技术,并根据教育教学的需求把二者很好地融合。教育数字产品、互联网产品内容与技术融合的要求,给过去主要只关注内容的传统出版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不仅是因为传统出版社与那些新进入教育领域的科技或互联网教育企业相比,在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上处于劣势,还在于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VR/AR等新技术无一不对教育产生影响,也无一不对出版服务教育教学、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内容资源提出新的要求。当然,教育出版也可选择离开技术只关注内容,但那样的话,一方面长期以来传统教育出版作为教育内容资源主要供给者的地位和影响力将可能被弱化甚至不复存在,另一方面,教育出版将不能第一时间获得用户应用教育数字产品和互联网产品的行为数据。这样一来,教育出版又如何能提供满足教育用户需求的内容资源,做好相关服务?

以上只是从几个方面分析了传统教育出版在“互联网+教育”下所面临的挑战。其实挑战还有很多,比如,来自观念的挑战是传统出版社必须突破的,新的市场带来的版权问题、无序竞争等也是必须克服的。让人担忧的是,还有许多传统出版人仍然漠视这些挑战。对于“互聯网+教育”下教育出版的未来,在有的出版人看来并不足虑,甚至仍沉湎于“内容为王”的意境。客观地讲,传统教育出版之所以感觉到的危机感、紧迫感还不够强烈,可能是因为教育受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影响虽然很大,但改变得却比较慢,变革也不够深刻,传统教育模式目前仍占据着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因此,教育对内容资源的需求仍以传统媒介形态为主。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教育现代化的加快推进,这样的情况会一直延续下去吗?

三、“互联网+教育”下教育出版发展的对策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教育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工程,教育信息化则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支撑。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深入推进,一旦教育教学变革加速,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教育特别是正规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将会发生巨大变化,教育的根本变革指日可待。因此,教育出版必须从战略上高度重视这一变化,及早布局,并根据“互联网+教育”的新需求和要求,提出应对策略,加快推进实施。

第一,树立互联网思维,实现观念的提升。在“互联网+教育”下,教育出版要想担当起为教育提供适合的优质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必须从过去的产品思维向互联网思维转变。互联网思维虽然有多种解释,但其核心是用户思维,强调以用户为中心而不是以产品为中心。在互联网思维下,不仅要注重教育数字产品的内容质量,还要重视用户体验,甚至要把用户体验放在首先考虑的位置。传统教育出版在内容质量上把关严格,注重打造精品是其优势,但在互联网时代,精品的内涵已经发生变化,不仅内容要正确,给用户提供优质体验,还要有对应教育教学的场景。传统教育出版必须重视新技术的作用,充分理解和认识技术与内容的关系,既考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对教育教学的作用,关注技术对教学环境、内容资源、教学模式和评价等的影响,也要主动拥抱信息技术,用技术为出版赋能,利用信息技术研发适应教育需求的产品。另外,还必须关注新技术的变化对互联网教育产品研制和传播的影响,因为教育数字产品的应用与技术格式、设施等也有关系。当然,观念的提升还包括对互联网时代教育出版的管理、生产和经营等多方面。

第二,在生产组织和服务教育模式上进行转型。“互联网+教育”下,教育出版一方面要坚守使命,坚持以内容为本,充分发挥传统出版在优质内容建设上的优势,另一方面要根据数字化教学规律和互联网产品传播的特点,研发用户(学生和教师)真正需要和喜欢的优质内容产品,提升持续服务能力。在生产组织上,教育出版可以根据教育信息化的需求和教育数字产品运营特点进行组织和流程再造,逐步建立数字化、碎片化、标准化、多样化的优质内容生产体系,对行业一些比较成熟的工作模式,比如敏捷工作法可以借鉴或利用,不断对产品进行优化提升。在内容开发和产品研发过程中,出版社还应该让用户(特别是优秀教师)全程参与,既要把好知识内容关,又要考虑课前、课中、课后等多个应用场景,使技术与知识内容、教育教学实现真正的融合。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数字教育产品的技术与内容不可分离,以及互联网产品用户关系的特点,教育出版要想保持以往在传统教育中的地位,必须从过去简单地提供图书和内容资源,向提供“内容+服务”以及整体解决方案角色转型。换句话说,教育出版社要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提供包括优质内容资源和服务,涵盖教学、学习、评价和教育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

第三,积极打造新业态,发展数字教育出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明晰,市场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这对传统教育出版社而言无疑是新的机遇。但由于数字教育市场与传统教育市场在多方面有巨大的差异,教育出版必须研发符合用户需求的新产品,打造适应数字教育市场的新业态,积极发展数字教育出版。数字教育出版可粗略地分为“两条战线”,一是主要服务于教育信息化,或者说以服务正规的学校教育为主的业务,这类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人通常是政府、学校或教学机构,主要任务和目标在于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和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在线教育,通常服务的是学校外的市场,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人是家长或用户本人,任务和目标以课外补习、考试培训、提高中高考成绩等为主。

在线教育的市场很大,直接购买能力强,目前保守估计为1000亿元以上,已超过传统图书出版的市场规模,且呈持续增长的态势。但由于在线教育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服务难度高,目前市场主要参与者是互联网教育企业或教育科技企业,传统出版社介入很少。教育信息化的市场规模应该比在线教育更大,有人估计可以占政府整个教育投入的8%以上,但前期主要是数字化教育的环境建设,投入多集中在硬件设施上,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教育部门和学校对内容资源和相关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传统教育出版应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

无论是介入在线教育,还是服务教育信息化,都需要建立新的内容产品和服务模式,探索知识服务、教育服务的新途径。从目前的数字教育市场来看,尽管各类资源不可谓不丰富,但鱼龙混杂,优质的数字资源十分缺乏,尤其缺乏核心资源。因此,发展数字教育出版,必须从适应数字化教学和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的要求出发,构建以数字教材为核心的内容体系和教育生态服务体系。当然,打造新业态、研发新产品、开拓新服务不能盲目,要顺应“互联网+教育”的趋势,围绕教育信息化和数字教育市场需求做好规划,推进落实。可喜的是,一些传统出版企业,如中南传媒、时代出版、凤凰传媒、人教社、高教社等,积极布局教育数字出版,在打造新业态、创新服务教育模式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

第四,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众所周知,人才在事业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在“互联网+教育”下,教育出版要提供优质的数字内容资源、打造新业态、服务好教育教学变革,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尤其要重视创新型、复合型、专业型三类人才的培养。相对于传统教育出版,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出版是全新领域,亟须创新型人才。教育出版创新并不仅局限于内容产品上,运营、服务、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也必不可少,所以对应的创新型人才也应该是多方面的。数字教育出版是技术与内容、教学的深度融合,参与其中的中高层管理者和编辑研发人员,不仅要有融合的思维,而且要有融合的知识和能力,因此懂教育、懂出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难能可贵的,打造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复合型编辑和产品经理成为人才建设的迫切任务。教育出版社的使命是为教育提供优质的内容资源和服务,而开发适合互联网环境下的优质内容产品和服务,离不开掌握技术的专业研发人才、具有专业能力的运营人才,以及既了解产品又懂得教育教学的专业教研人员。目前由于国有出版企业体制机制的约束,工资总额受到限制,薪酬待遇不到位,人才队伍建设受到一定制约,无论数量还是结构仍不能适应“互联网+教育”的要求。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成为教育出版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必须引起行业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第五,走融合发展的道路。尽管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教育”的深入推进对传统教育出版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带来了诸多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出版未来将不会存在。用户的需求和体验永远是多样化的,纸质图书和数字产品各有各的优势。因此,教育出版的未来之路,并非数字出版完全取代传统出版,传统出版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不会消失,未来,将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共同存在、融合发展,一起为用户提供更多可选择的优质内容和服务。需要指出的是,教育出版的融合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内容知识或产品层面的融合,还应包括渠道的融合、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服务的融合、与资本的融合以及产业层面的融合。只有产业链条上的各个角色(包括内容、技术、平台、运营商、硬件等)进行融合和合作,才可能实现整个数字教育出版产业的良性发展。另外,由于新业态的开拓投入通常比较大,教育出版与资本的融合也是一种趋势。通过与资本融合不仅能引进资金,还可以吸引外部的优势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加快教育出版行业变革和转型升级。当然,在“互联网+教育”下,最重要的还是产品、服务与教育教学应用的融合,这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只有实现了数字产品和服务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才能产生新的价值,教育出版也才可能实现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四、结语

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必将存在;只要教育存在,开展教育的内容资源需求也将存在。但在教育信息化时代,为教育提供内容资源的必须是我们传统教育出版人吗?答案不言而喻。如果还不趁着现在传统教育变革仍在路上的时机实施“互联网+教育”下的战略布局,如果还不充分利用新技术带来的机遇尽快适应教育需求的新变化,如果还不积极应对挑战、加快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的步伐,教育出版的未来前途真的堪忧。

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方向,“互联网+教育”是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教育出版应适应时代教育变革,满足“互联网+教育”下的新需求、新要求,不故步自封,主动作为,积极打造新业态,从提供图书和内容资源到提供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确保自身在互联网时代拥有优质资源的话语权,稳固自身在教育教学服务中的主体地位,方可成为教育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2. 0行动计划[R]. 2018-04-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R]. 2016-06-07.

[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 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R]. 2015-03-31.

[4]王志刚. 优质数字教育資源:学与教变革的基础[J]. 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7-9.

[5]何克抗.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 课程·教材·教法,2014(2):58-62.

[6]王强. 数字教育出版运营的几个关键问题[J]. 出版参考,2016(11):5-7.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数字信息化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