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改革开放获得巨大成功的诀窍

2019-03-19杨宜勇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美好生活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 要: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仅涉及经济体制改革,而且涉及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方面面。中国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始终坚持制度完善和政策改进,不仅经济发展全球一枝独秀,而且让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既是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自觉运用,也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责任担当。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美好生活;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19)02-0017-05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7年的全球第九位一跃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向世界表明,发展中国家只要结合自己的国情,找准正确的发展方向、孜孜以求、脚踏实地,终会实现自主发展意愿。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诀窍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深入总结、深远坚持。

一、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不是零敲碎打,而是着力于制度创新,既有总体设计又有基层设计,上下结合、一起努力,彻底焕发了社会主义的青春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历史的机会总是给予能够正确把握机会的民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改革开放前夕,邓小平同志就疾呼:“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是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了对生产力的不恰当束缚,进一步改革了相关的落后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自我革命的历史、自我完善的历史和自我设计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改革的社会主义,又是开放的社会主义,更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历史再一次证明不仅社会主义救了中国,而且中国也发展了社会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和中国化。

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如果没有一九七八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完全符合中国国情,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又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诉求,不仅激发了党和国家的魄力、活力和能力,而且很好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动了全体人民迈向共同富裕。[1]

以文件、规划和政策引领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我们在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毫无疑问就是要进一步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和程序化。[1]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下一个宏伟目标,着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不是政治噱头,而是着力于改善民生,特别注重低收入人群和中等收入者,党委引领、政府推动,让世界六分之一的人口摆脱整体性贫困

中国的改革开放归根到底就是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谋发展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向“2017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致贺信盛赞中国减贫方略,称“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世界银行原行长金墉先生指出,“199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和融入全球市场,中国已帮8亿人摆脱贫困,世界极端贫困人口比率从40%下降到目前不到10%,其中中國作出了绝大部分贡献。”世界银行2018年发布的《中国系统性国别诊断》报告称“中国在快速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

贫困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伤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2]中国共产党创新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以每年减贫一千三百万人以上的成就,书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最伟大的故事。精准扶贫方略对在探索中前进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1]

进入新时代,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久久为功,必有回响。未来扶贫工作只有做到“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才能圆满完成精准扶贫的历史性任务,从而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同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

三、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不是“瞎猫碰到死耗子”,而是着力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有所作为,通过有序竞争,让中国经济事务全方位融入了世界

改革开放虽然没有先知先觉,但是改革开放绝对不是被动为之。中国的改革是一个有明确阶段性目标的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在科学研究和准确判读世界发展大势,重新确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之后,才彻底拉开了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科学转移的历史序幕。面对未来,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克难阶段,我们要有继续保持改革开放的定力,不管谁挑起对中国的经贸大战,我们都要奉陪到底、斗争到底、决胜到底。高处不胜寒,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我们只有善于发挥好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发好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中国才能在时代潮流中掌握主动、赢得发展。

星移斗转,世事更替。中国曾经是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中间一度脱钩,最后漫长的复关申请过程变成了申请加入WTO。当下,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会仅仅止步于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中国将与世界一道成长,未来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应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关于非歧视和开放两个核心价值;应保障发展中成员的发展利益,解决发展中成员在融入经济全球化方面的困难;应遵循协商一致的决策机制,规则应该由国际社会共同制定,不能由少数成员说了算,也不能搞小圈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下一步改革开放时指出:“中国对外开放拒唱独角戏。‘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人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在“一带一路”远景目标中,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彰显的正是中国智慧、中国责任和中国价值。我们在新世纪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就是面对逆全球化的思潮和动作,努力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崭新的理性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四、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不是片面的,而是努力追求全面的,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三个代表”“四个建设”发展到“五位一体”,不断突破、不断完善

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全党要一心一意地搞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方针。

邓小平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在与十二届三中全会同时召开的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邓小平高度评价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他说:“我的印象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3]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构成的“五位一体”是党的总体布局的不断升华。归根到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问题的科学回答,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因此,“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既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把握和战略部署,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集中体现。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除了强调“五位一体”的改革以外,文件进一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尊重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方面,《决定》提出“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关于市场主体问题,《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关于法治建设问题,《决定》提出要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在尊重并发挥价值规律方面,《决定》要求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着重强调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3]唯有如此,才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五、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不只是增量革命,也搞存量革命,流程再造、结构升级,静水流深,通过启动非均衡发展,推动双轮驱动,最终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均衡结构

众所周知,事物自身及相互关系的要素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决定价值,价值标志发展。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不断推动国家发展跃上新的台阶。首先,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中国从农业大国变成了服务业大国。中国三大产业就业比重高低排序从“一、二、三”的发展型模式提升到了“三、二、一”的现代模式,就业结构更加合理。1978年,中国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分别为28 318万人、6945万人、4890万人,占比分别为70.5%、17.3%和12.2%,农业是劳动者就业的主要部门。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就业人员从第一产业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产业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在1994年和2011年分别超过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成为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2017年,中国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再次调整,转变为27.0%、28.1%和44.9%,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占比减少了43.5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增加了10.8、32.7个百分点。在实现工人超过农民以后,又实现了服务人员对普通制造業工人的历史性超越。由此,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体力劳动越来越轻松,脑力劳动越来越复杂,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其次,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中国从农民大国变成了市民大国。1978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仅有1.7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17.92%。到2017年末,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达到8.1亿人,比1978年末增加6.4亿人,年均增加164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比1978年末提高40.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04个百分点。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城市化率由1978年末的17.92%上升到2017年末的58.52%,中国由农业社会为主变成了城市社会为主,与此同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

第三,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发生巨变。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 396元,比1978年實际增长14.4倍。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是工资收入和少量的利息收入。到2017年,非工资性收入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明显扩大,达39.0%。其中,经营净收入所占比重为11.2%,财产净收入为9.9%,转移净收入为17.9%。在收入增长的同时,城镇居民生活从基本解决温饱,到实现总体小康,再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连续跨越。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 445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10.4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28.6%,比1978年的57.5%下降28.9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前人民没钱花、不敢花、不经花,现在人民有钱花、敢花钱、会花钱。生活水平由生存型转向发展型,质量不断提高,消费方式更加多样化。特别是共享单车、网上订餐、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等新型消费方式不断涌现,显著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四,在满足人民物质生活的同时,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2017年,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4 521个,比1978年增长5.5倍;博物馆4721个,比1978年增长12.5倍。2017年,全国图书出版种数51.2万种,比1978年增长33.2倍;图书总印数92.4亿册(亿张),比1978年增长1.4倍。全国期刊出版种数10 130种,比1978年增长9.9倍;期刊总印数24.92亿册,比1978年增长2.3倍。通过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不断提高,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文艺社会、阅读社会和健身社会正在不断发展,人民幸福感逐步提升。

六、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不是好高骛远,而是着力于问题导向,循序渐进、各个击破,疏解矛盾、化解阻力,努力打造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彻底解决了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机制问题。倡导改革开放,不仅是党和人民事业再创辉煌的需要,也是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的需要,更是保障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愿景的需要。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清当下中国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等。目前我们面对内忧外患,除了继续深化改革,别无他途。面对复杂问题我们不能绕着走,必须正面进攻,学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当前,在经济建设领域,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解决中国经济缺“芯”少“研”的问题。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深刻把握和统筹好改革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改革离不开开放,开放也离不开改革,两者相互促进,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双胞胎”引擎。展望未来,中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需要新思路、新战略和新技巧。新时代的改革只有突破既得利益固化藩篱,才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目前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深化阶段,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领域同向发力、协同推进,才能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

七、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不是天外来客,而是着力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坚持战略定力,自觉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必然结果

历史的发展经验表明,任何时候不进行思想的解放,就不会有改革的大突破。我们解放思想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好地践行实事求是,通过科学的理论创新更好地指导实践。当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一切从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既要勇于探索创新又要务必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觉遵循中国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正确把握改革开放前进的方向。

过去四十年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我们不仅通过改革开放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而且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不断调整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断发展和丰富宏观调控的手段。任何社会创新都需要经历阵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最终选择了市场经济,既是对这一传统观念的重大逻辑性突破,又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历史性必然选择,并使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充分激发了中国经济发展潜在的巨大活力。

众所周知,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2013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伟大的理论创新。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我们唯有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突破观念的禁锢,打破各种阻碍加快发展的思想桎梏和体制性障碍,用新思维和新办法应对、解决前进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之路。

参考文献:

[1] 杨宜勇.中国改革开放缘何令世界瞩目[J].人民论坛, 2018(28):16-18.

[2]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3-11-16.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美好生活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四个全面”视域下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探究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弗莱堡学派理论分析及其对中国改革的影响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浅谈人类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规律的探求
如何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会思想政治工作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