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2019-03-19张荣臣
张荣臣
摘 要:作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党的建设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关注和思考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基本经验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了一整套比较规范、系统的干部人事制度并提出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强调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重大问题,创建了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全面从严治党,坚决反对腐败,严防权力侵蚀。从这些基本经验中,本文总结出必须要做到一以贯之地协同推进伟大的社会革命与党的自我革命,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党的建设;基本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19)02-0029-09
中国共产党执政70年,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自身建设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就是在执政70年的进程中积累起的重要经验之一。我们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又围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推进党的建设,提升了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和建设质量都得以不断提高,使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
一、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
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作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党的建设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关注和思考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曾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打铁必须自身硬”,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在70年的执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与中国的时代特征相结合、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尤其与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实践相结合,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以强烈的责任担当,进行不懈地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关于党的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有力地指导着党的建设的实践,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带入一个新的境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一)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放到历史的坐标来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无疑是中国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就提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也指出:“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1](P267-268)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由共产党来领导,但是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是一个全新的事业,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党才能担当起领导的重任。为此,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尤其是邓小平,在强调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着力提出了改善黨的领导的重要任务。邓小平指出:“怎样改善党的领导,这个重大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不好好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坚持不了党的领导,提高不了党的威信。”[1](P271)改善党的领导,涉及各个方面,包括党的组织状况、作风状况、领导工作状况等,针对这一情况,邓小平在1980年8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
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论断后来被正式写入了十九大党章并载入了宪法。复兴路上,没有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得不到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甚至就会出现颠覆性失误。这是从历史进程中得出的科学结论,这方面苏共就是教训。因此,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就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对此习近平有着深刻的认知,“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务必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和改革发展每个环节,落实到一切工作当中去。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一个纲领就是一面树起来的旗帜;一条路线就是一条航行的轨道。新中国成立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有成功也有挫折。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邓小平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个基本结论,是对我国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更新。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因为我们党作出的改革开放决策不是单一的或局部的改革,而是全面的深层次的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触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深层次问题,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革命性的历史性的变化。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大地形成和发展起来。这一时期,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这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新中国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这40多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场伟大革命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旗帜就是方向,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事关事业的成败。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绝不能出现根本性、方向性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来的,是党和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反复检验过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在这个问题上,绝不能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必须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不为各种干扰所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和实践,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中国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才能继续取得成功。尤其是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更要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绝不能生搬硬套西方思想理论和制度模式,要牢牢把握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深信笃行,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三)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关于党和人民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有着诸多经典的论述。改革开放后,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和人民的关系也有着经典的论述。这个文件从党的发展历程角度指出,“党是阶级的先进部队,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奋斗的,但党永远只是人民的一小部分;离开人民,党的一切斗争和理想不但都会落空,而且都要变得毫无意义。”[3]回顾历史,我们由衷地体会到,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也是党的建设目标所在。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改革开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同样,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诉求。总结党的建设的经验,江泽民同志2000年在广东考察党建工作时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就是因为做到了“三个代表”。胡锦涛同志强调,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017年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习近平同志就带领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他强调,“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为什么不能忘记初心?因为共产党人的初心,是我们党长盛不衰、枝繁叶茂的动力源。9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要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發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建设社会主义,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确保了这场社会革命能够取得成功。可以说,党执政的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的40多年,是一幅由伟大的社会革命与党的自我革命相辅相成、协同推进而绘就的壮丽画卷。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特别重视以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
指导思想是党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灵魂与根本,因此中国共产党尤其重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正确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根本法宝。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点是从实际出发,从世情、国情和党情出发,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2018年4月2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并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要紧密联系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作出新概括、获得新认识、形成新成果。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全局性战略问题、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系统,改革开放的40多年,是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40多年。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了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才得以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才能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发展。指导思想的演变与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遵守党的指导思想,在党的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前进,又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方向不移,才能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乘风破浪,驶向光辉的彼岸。
(五)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了一整套比较规范、系统的干部人事制度并提出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事业,都离不开干部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了适合各个历史时期需要的领导骨干和宏大的干部队伍,保证了事业的成功。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干部管理体制和干部工作制度也在干部队伍的培养中得以形成。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了干部问题和接班人问题,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更是指出“解决组织路线问题,最大的问题,也是最难、最迫切的问题,是选好接班人”,并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四化”方针。对于领导干部,习近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根据实践的要求和人民的期盼,又提出好干部标准,为选出好干部定了调子——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二十字”好干部标准、在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出“三严三实”、在2015年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提出“四有”干部、在2015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提出“四铁”干部、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2]。可以说,党通过不断地探索,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比较规范、系统的干部人事制度,保证了干部队伍的健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面从严治党来保证,完成伟大事业必须靠党的领导。党长期执政的根本要求是全面从严治党,没有全面从严治党,党长期执政就会无从谈起。2018年初,在党的第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六个统一”的新目标要求。完成这“六个统一”的目标要求,不是轻轻松松的事情,需要各方面积极努力:一方面要始终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组织和作风的纯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需要拿起纪律的武器,善于运用纪律的武器,为了党的团结统一,同一切分裂党、瓦解党的活动进行坚决的斗争,还要坚决抵制党内的派别活动、小集团活动、非组织活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质,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使党的内部思想更为纯洁、作风更为纯洁、队伍更为纯洁,自己解决自己内部存在的问题,刮骨疗毒、激浊扬清,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要通过把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引向深入,努力在全党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二、一以贯之地协同推进
伟大的社会革命与党的自我革命
历史表明,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就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又使党的建设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对党的领导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进行自我革命,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协同推进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是对新中国成立7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们党建设好建设强的内在要求。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后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习近平在2018年初所强调的,“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他对新时代领导干部提出了新要求,这就是三个“一以贯之”。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更需要这三个“一以贯之”,才能在新征程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以贯之的思想源远流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这是《论语·里仁》中对“一以贯之”一词的解释,主要讲的是对做人做事的要求。用“一以贯之”来要求和形容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对改革開放以来实践经验的总结。党的十九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不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阔,我们必须长期坚持走下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源于1978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前后,邓小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此推动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破除了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他明确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概念,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使我们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了思想上的大解放,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上实事求是的、既现实可行又成功有效的正确道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最好的学习是从自身的经验教训中学习。回顾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党所领导的这些历史性的伟大转变,就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大大前进了,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大大深化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党带领人民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经济社会快速稳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政治论断,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正确认识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国内外环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立场坚定、态度坚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保持必胜信念,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了许多重大的改革举措,这些改革的重大举措,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精神的基础上,为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必须从保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
“必须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对党的建设的判断和要求。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由党自身发展的需要决定的,更是由党肩负的任务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从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与发展的角度强调了这一问题,提出党只有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真正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完成人民的嘱托,进行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
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从各个方面加强党的建设,首先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党的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新的实践的要求。“两个全面”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关键。它不仅是对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更是对多年来加强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只有从根本上强化“两个全面”,才能为执好政、掌好权奠定基础,才能完成新时代艰巨的历史使命,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其次要正视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我们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善于发现错误、勇于纠正错误的党,对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从不隐瞒。党的十九大指出,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着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这是我们党必须面对且不能有任何逃避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因此,对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绝不能消极应对,更不能逃避,必须清醒地认识和了解这些问题的成因和危害,并下大决心解决。在实践中,真正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防线,点亮党员干部心中的明灯,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正如习近平所说,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为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98年的伟大社会革命勇于继续推进下去,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真心拥护。
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第三要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组织路线。党的建设会随着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自身存在的问题而有所侧重,针对新时代党存在的问题,党的十九大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总要求,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党的建设总要求,是把党建问题与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联系起来考察,回答与解决继续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好党的问题,以及如何长期管好治好党,使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重大课题,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具有丰富的内涵。同时,要贯彻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增添动力。
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第四要党发挥自我革命精神。党从来没有也不追求个人的或小团体的利益,能够做到为了人民坚持对的,为了人民改正错的。因此,要发挥自我革命精神,坚持问题导向,敢于直面问题。我们党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同时,要靠党的制度整顿党的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完善党的制度,靠制度探索出一条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革命的有效途径,推动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顺利完成。
(三)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是贯穿党的建设始终的。早在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又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管党治党都并非易事。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以改革创新精神应对“四大考验”,战胜“四大危险”,加强自身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绝不会一帆风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风险挑战也绝不会比以往任何时候要少。只有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做到居安思危,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在各种风险和挑战面前,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冷静分析、科学判断、积极预防、有效应对,从而转危为安、化险为夷,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取得事业的新胜利。
首先,不断变化着的世情,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日渐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变革也在加速进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不断深入演进,各国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人类社会开始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为中国的发展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仍然适用。但是世界的发展从来不是太平的,各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竞争将会越发激烈,中国的发展必将带来既得利益大国的强烈反弹,中国必将面临更加严峻复杂的竞争和考验,也永远不会摆脱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图谋,同時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周边安全形势也会变得越发敏感复杂,各种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有集中爆发的可能。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些国际风险和挑战需要时刻抱有忧患意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在竞争中赢得优势,不断维护和实现好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不断为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其次,不断变化着的国情,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社会总体安全稳定,人民生活有了根本改善,特别是到2017年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与美国基本持平,中国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还有诸多的发展难题有待破解。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改革迈入深水区,经济进入新常态,风险隐患有不断增多的可能,各种社会矛盾日渐复杂叠加,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矛盾。对此,我们要居安思危,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断破解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难题,努力完成好不同阶段的发展路线图。
第三,不断变化着的党情,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并取得了巨大的建设和发展成就,党自身也从一个仅有五十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壮大成为拥有近九千万名党员的大党,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得到增强,执政地位不断巩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得到全方位加强,党风有了根本好转,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党群关系更加紧密。但是,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必将会更加复杂,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认识到许多老问题依然有反弹回潮的可能,很多新问题也必然会不断涌现,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而道远。这些都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增强忧患意识,勇于自我革命,努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事业越是发展前进,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也就会越多,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才能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國代 表大会上的报告[R/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府网站,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 5234876.htm,2017-10-27.
[3]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EB/OL].中国 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3/65374/4526455.html, 2019-01-18.
[4]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