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龚滩古镇盐运文化遗存及其价值
2019-03-19魏登云曹先东
魏登云 曹先东
摘要:龚滩古镇是“千里乌江,百里画廊”上一颗璀璨耀目的明珠。它是古代通往五溪和夜郎的咽喉,既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川、鄂、湘、黔客货水陆转运的中心,被称为黔蜀要津。在漫长的盐运历史演进中,龚滩古镇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积淀了厚重的盐运物质文化遗存(如西秦会馆、歪屁股船、川主庙宇等)和精神文化遗存(如船工号子、木船祭祀、永定成规等)。这些文化遗存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如旅游价值、教育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等。
关键词:龚滩古镇;盐运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9)01-0139-07
龚滩古镇位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部,乌江和阿蓬江交汇处乌江东岸的凤凰山麓,与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新井乡隔江相望,是“千里乌江,百里画廊”上一颗璀璨耀目的明珠。深藏于乌江峡谷中的龚滩,三面环水,一面着陆,是古代通往五溪和夜郎的咽喉,既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川、鄂、湘、黔客货水陆转运的中心,被称为“黔蜀要津”。据史料记载,在蜀汉复县建置过程中,古代巴人和土著居民择址聚居,生息繁衍,加之为战争要塞,民居聚集已具相当规模,基本形成古镇雏形。然而,城镇的真正形成主要还是得益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的那次凤凰山崩岩滑坡,巨石倾砸入江,“大者如宅,小者如牛,激石雷鸣,惊涛雪喷”,致使乌江在这里形成了“断航滩”[1],上下过往船只均以此为终点,这样,以食盐为主的客货只能靠人力起卸、盘滩,另行装载,自然就形成了上下两个码头。巨大的商机出人意料地降临到了这个偏僻的小镇。因为以食盐为主的客货转运催生了许多就业机会,龚滩很快成为数以万计求财致富者逐梦首选之地,他们嗅着浓郁的“巴盐”味道,从四面八方翻山越岭来此淘金。在那个“盐比黄金贵”的时代,盐客们结伴同行,他们有的以背盐为生,有的以拉纤为生,有的以开客栈为生,还有的以开盐号为生,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样,龚滩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乌江为依托,以木船和背篼为主要运输工具,以盐工为主体,人烟阜集,商贾林立,“盐运兴而镇兴”的集镇。因当年这里的龚姓居民特别多,且为望族,再加之镇子建于险滩之上、万仞绝壁之下,故名龚滩。1959年,乌江航道经过彻底整治,塞江巨石被炸掉,船只上下通行无阻,龚滩失去了客货水陆转运中心的作用,成为过路码头,其商业地位一落千丈,昔日的繁华成为过眼云烟,但千年古镇的风韵却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而有幸得以保存至今。在漫长的盐运历史演进中,龚滩古镇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积淀了厚重的盐运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成为我们今天了解过去城镇发展、社会经济、民俗风情及传统聚落的活化石,蕴含着巨大价值。
一、龚滩古镇盐运文化遗存
依据文化存在的形态不同,龚滩古镇盐运文化遗存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二大类。
(一)物质文化
龚滩古镇盐运物质文化是指川盐经龚滩水陆转运的过程中所留下的与盐相关的一切实物遗存,如盐商会馆、运盐船只、盐民日常生活场所等。这些实物文化遗存丰富多彩,不胜枚举,在此择其要者作一简述以窥其貌。
1.西秦会馆
龚滩西秦会馆为陕西商人筹资修建,曾是四川盐务总局的一个贸易处。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陕西商人张朋九最先来龚滩开设盐号,经营川盐生意,在赚得盆丰钵满后,筹资修建了“西秦会馆”,以此作为同乡同行平日聚会和寄寓之所。此会馆占地800平方米,是在坡地上围合成院落,内设正殿、偏殿、耳房、戏楼,地面铺石板,大门临街朝西,是当地标志性建筑。其戏台位于街边,底层架空,入口从戏台下进去,并顺坡势逐层升起,形成天然阶梯状观演空间。因会馆的建筑风格与一般寺院并无二致,且外壁以红粉涂墙,堪为“别有洞天”,被当地人称为“红庙子”。“红庙子”石砌的大门,高高的院墙,精美的雕刻,是当时龚滩最为豪华的建筑,其规模和气派在周围民居群落中可谓首屈一指,鹤立鸡群。在构建中,西秦会馆采用了我国古代传统的建筑布局方法,在基地中轴线上布置了一系列主要厅堂,周围形成若干大小院落,殿阁厅堂,纵横交错,融清代宫殿建筑和民间建筑风格为一体,处处吸人眼球。其实,在清代,同乡商人在外地建立会馆已不是新鲜事儿,可谓司空见惯,它是封建社会晚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西秦会馆的建立表明龚滩已向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迈进,同时也表明陕西商人在龚滩周围乃至整个川、鄂、湘、黔边区形成了一个不小的利益集团,他们以群体的力量活跃在川东南这个巨大的商业舞台上。
2.歪屁股船
歪屁股船是龚滩古镇特色最为鲜明的厚板船,也是中国内陆河三大独特船型之一。当时,从涪陵到龚滩长达300多公里的航道上,險滩就多达70余个,民谣“乌江滩如竹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可以说是对涪龚段水运航道状况的真实写照。乌江不仅滩多,而且水急,其水位落差较大,其中龚滩比涪陵就高出400多米,其平均水位落差约1.33米/公里。鉴于此,所使用的船不论大小,都为歪屁股船。《四川内河航运史》称:“歪屁股船,是乌江的主要船型。特点是头尾高翘,尾部歪向右方,干舷很高,两舷外各有三根柄。结构特别坚硬,这种船,适宜航行滩凶水急的乌江。”它“以艄代舵,转向比较灵活。艄长约20米,于船后歪尾上,下端伸向水中,上端伸向官舱篷顶。后驾长即站在官舱篷顶的木架上,嘹望前方,掌握操纵”。[2]这种船尾两舷一高一低,显得极不对称,就像一个人歪着屁股一样,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歪屁股船”。其船板非常厚,是为了抵御狂浪冲击或触礁碰滩;头尾高翘,船头上翘约2米,船尾上翘约3米;左侧船尾向右歪扭,是为了便于艄公驾船冲滩躲礁;船上不设舵而以艄代舵,前后艄都很长,能灵活有效地拨动船头船尾,控制调整航向,船尾艄公为一船之长;船上无帆,以人力挽纤上行、下行推挠。据说,民国时期,歪屁股船曾在日本东京参加商品展览会,博得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被誉为“民族风物之光”。20世纪70年代,机动船成为龚滩的主要船舶,歪屁股船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退出了乌江航运舞台。
3.冉家院子
冉家院子位于龚滩西秦会馆的左边,是一座被誉为“千年古镇第一家”的民居。古镇上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语:“上街莫惹冉,惹冉下不了坎;下街莫惹罗,惹罗过不了河。”[3]冉姓和罗姓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其家族势力不可谓不强大。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1796年),土司冉三爷修建了冉家院子,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院内的四合天井、楼阁走廊、绣花楼、窗花保存得最为完美且极具观赏价值。处于街道转折变化处,侧面进入院子,门前是高而陡的梯坎。冉家院子四周封闭,进入其中,有置身徽派民居之感。但与徽派民居又不尽相同,其一面是开放的,吊脚楼廊伸向街面,正房和厢房都是穿斗式结构,为龚滩地道的建筑风格。三合院约150平方米,坐东朝西,临石板街是吊脚楼的商铺,青瓦屋面,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室内花窗雕饰精美,左右两侧为砖墙砌筑的封火墙。现在为冉家后人居住,院落主人冉光德一生勤劳朴实,爱好收藏民间生活用品,如背篓、堰筒、打杵等,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那些从江边采回来的纤夫石,每块纤夫石都被纤绳磨得光滑玉润,是纤夫辛酸血泪史的极好见证。这些东西摆放在大院子里,让游客备感新奇。古香古色的冉家院子曾拍摄多部电视剧,如《武陵山剿匪记》《赵世炎》《奇人安世敏》等,既是影视剧拍摄基地,更是土家族鲜活的民俗博物馆。
4.川主庙宇
川主庙宇位于龚滩古镇中央,庙宇内供奉着四川本土之神——李冰。当时,四川境内水域均设庙塑像,祭祀供奉李冰,此举应归因于李冰生平两大事功:一是善于治水。在任蜀郡守期间,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那时,都江堰有孽龙兴风作浪,祸害人民,结果被李冰降伏,从而保得四方安宁,这是遗福子孙后代的不世伟业。二是开发和利用井盐。李冰在今四川双流县东南的华阳镇开凿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口盐井。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称:“周灭后,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又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有养生之饶焉。”[4]此后,钟长勇依据《华阳国志·蜀志》在《中国盐业历史》中亦称:“井盐以凿井取卤制盐而区别于海盐、池盐和湖盐。中国井盐生产始于战国末年李冰穿广都盐井。”[5]正是由于李冰善于治水和最早开凿广都盐井,才使川西平原得灌溉之利,沃野千里,田肥美,民殷富,成为天府之国。基于此,李冰理所当然被四川人神化而奉为“川主”。龚滩川主庙宇与四川其他地方一样,供奉和祭祀李冰。在那盐运繁盛的年代,川主庙宇香客云集,个个怀揣发财美梦,在李冰神像面前顶礼膜拜,祈求好运连连。在庙宇的外面,有一条商业街专门经营香烛生意。此外,茶馆、旅店、红烧馆鳞次栉比、比肩而立,上码头脚夫、小贩皆活动于此,来往客商络绎不绝,热闹非凡。令人颇感遗憾的是:在文革期间,川主庙宇成为政治运动的牺牲品,被无情拆毁了。不过,现在仍有4块石碑字迹清晰,12块梁上木雕饰品仍历历在目。另外,被拆毁的川主庙宇在重建中又得到了恢复。
(二)精神文化
龚滩古镇盐运精神文化是指通过文字、口头等方式流传至今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资料、文艺作品等。
1.船工号子
艺术作品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乌江船工号子,作为中国水系音乐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其所产生时代与乌江船运史同步,也就是说,它最迟不会晚于先秦时期。据传,鲁班发明了船,其高徒赵巧用手划着船来到乌江,因滩多水急,船无法前进,他便折下树枝代替手,于是产生了船桨。乌江岸边,有一群牧童正牵着牛缓步前行,赵巧从中受到启迪,便叫弟子们上岸用绳子拉船,弟子们边拉船边哭诉,这劳动中的哭诉,就是乌江最早的船工号子。在历史上,一代代传唱下来的乌江船工号子,是船工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这些船工号子有反映船工艰难谋生状况的,如“三尺白布四两麻,做个扯扯儿把滩拉。大坪大蹚各顾各,石旮浪里脚蹬脚。手抠岩缝脸贴地,吆二连三都使力。一声号子一声汗啊,一声号子一声胆。”简陋的劳动工具和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是船工谋生的不二选择,不仅如此,船工的社会生存环境同样糟糕至极,把头的鞭子和船主的盘剥进一步恶化了船工的生活。“手扒石头脚踏沙,长年累月把船拉;把头鞭子头上打,水霸船主把油刮;穿的衣服像刷把,吃的臭饭掺河沙;死了以后无人埋,丢进河里喂鱼虾”[6]190。也有反映船工满怀乐观心态勇闯鬼门关的:“过险滩犹如走平地呀,嗨咳幺嗬!过大河犹如过小溪呀,嗨咳幺嗬!出气力的是英雄呀,嗨咳幺嗬!不出力气的是懒虫哟,嗨咳幺嗬!”[6]192面对险滩急流,船工别无选择,只能积极应对,乐观谋生。还有反映船工渴望男女情爱的,船工每每看見江边洗衣裳的姑娘,就会春心荡漾,以己之情度姑娘之怀,聊以自慰:“远望小妹(也)洗衣裳,心中却在(也)想情郎。手里拿着(也)捶衣棒,心头不知(也)想哪样。天一棒来(噢)地一棒,一棒打在(也)拇指上。”[6]190船工向心仪姑娘倾诉衷肠,表明自己一切所为都是为了心中的爱情天使,在那苦难的岁月里,这或许就是船工唯一的精神寄托:“叫声妹儿(也)听我说,今生今世(也)苦楚多。今天你来(也)看到我,拉起船儿(也)往上拖。肩膀磨成(也)猴屁股,背心晒成(也)乌龟壳。你不疼我(也)谁疼我?哥哥为你(也)把汗流。”[6]191质言之,乌江船工号子蕴含着船工特有的爱恨情仇和多舛命运,在船工与险滩急流的搏斗中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船工生活不可多得的文史资料。
2.木船祭祀
龚滩古镇在其漫长的盐运发展历程中,积淀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情习俗,这些风情习俗的形成均与盐运业密切相关,深深打上了“盐”的烙印,木船祭祀就是其中之一。送运盐新船下水或旧船修竣出航,船主会像嫁女一样慎之又慎,往往选择黄道吉日,举行简朴而庄严的祭祀仪式。与大多数农村房屋一样,每艘船都有自己的香火神位且不同方位供奉着不同的神。船头最前面的一块甲板是船神之位,此处不准任何人站立或蹲或坐;船中央的舱室是烧饭之地,两侧舱壁供奉着“灶神菩萨”,等等。在船只下水或出航仪式举行之前,船主要精心准备一番,如打酒、割肉,置办一只大公鸡,购买一些香、纸、烛之类的祭祀用品。整个仪式的气氛紧张而神秘,首先由造船师傅进行正式“封赠”,一边烧香、化纸、点烛,一边念念有词,说一些“出入平安”“一帆风顺”之类的吉利话,还将鸡冠上的血以及鸡毛沾于船头、舶把、桅杆等部位,以祭祀“镇江菩萨”和船上诸神,祈求神灵护佑盐船出航一路平安。由于行船或拉纤时刻充满着各种风险,在举行新船下水仪式过程中,从言语到行为的禁忌都很严,比如在言语中,除了不得提到“沉”“翻”等与沉舟、翻船等危难事故有关的词语之外,还忌讳说“舀”“散”等字眼。“舀”字容易让人联想到船破进水时的舀水。在行为中,船夫们禁忌在船上洗脸,因为按照民间习俗,头脸沾水,暗指将有溺水之虞;不准客人坐在舵舱,禁忌睡觉时仰睡,禁忌在船头大小便;船夫只能蹲着吃饭,而不可站着吃或边吃边走动等。为了防人多口杂而发生不测,新船下水仪式往往选择在夜深人静、没有闲人时举行。这些听起来让人颇为费解的习俗,从某种角度折射出了船夫们渴望幸福、平安的心态及其所信仰的生命哲学观。如果说,某个船夫不慎犯了语言忌讳以及其他尚可原谅的行为的话,那么,在船上有意犯男女通奸之事,即便是驾长,这种不道德和不守礼的行为一经发现,其惩罚是极其严厉的,男人有可能被乱棍打死甚至被“点天灯”,而女人则被捆绑后“沉猪笼”。祭祀仪式举行完毕之后,新船也就开始了航运生涯。
3.永定成规
据说,在历史上因背盐人(俗称背老二)的血汗钱被那些盐商和土豪无情地压榨和盘剥,龚滩曾多次出现背老二针对盐商和土豪的反抗活动,甚至发生过哄抢盐巴的重大事件,从而对地方政局的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当地政府部门为了严加控制,规范管理,便于光绪年间镌刻了永定成规碑,以示众人。永定成规碑高155厘米,宽83厘米,面临乌江嵌在石壁上,其碑文较为清晰,如“禀之慎之立规成毋违持示”的刻文还隐约可见,倾诉着过去背老二难以忘怀的苦难经历,也成为龚滩盐运繁荣的历史注脚。立此碑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合理规范当时脚夫、力夫和夫头三者之间的收入分配,以缓和其矛盾。该碑虽然剥蚀较为严重,但仍能辨认约500余字,意思基本完整,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龚滩古镇是川盐入黔的重要中转站,所转运之盐称“客盐”;二是上下船搬运力价指定由何恒、郑昌信等人具体负责、监督执行,每包盐上载船舱的运费为5文,从船上卸运并抬至盐仓则每包另加6文;三是所有脚夫须由盐号验保并登记造册,以防止成规紊乱。
4.文学作品
丰富的社会生活是文学作品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龚滩盐运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牵动着无数文人墨客多愁善感的情怀。在历代文献典籍中,关于龚滩盐运的诗词歌赋、影视戏剧、传奇故事等作品数量极大,是龚滩盐运古镇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是诗词歌赋。《龚滩古镇》云:“轰——轰——激越的涛声,赞美着龚滩古镇。踩得发亮的石板,从江边铺满小街,一直伸进山顶蓝色的云。一口四方井,上下七百年,滋润千家人。乌江上的一颗明珠,展示着巴蜀的神韵。”[7]《大桥即兴》云:“昔日盐客愁陡坡,已成历史一传说。长虹卧波胜李春,飞桥横跨天工夺。莫道挑客匿迹去,怎说驮骡已进窝。往来车辇呜汽笛,桥头一路幸福歌。”另外,还有描写龚滩江流之急、山势之险、浪花之美、声势之威的诗句,如“一峡劈破分蜀黔,乌江中走如长蚺”“龚滩十丈瀑流悬,隔断乌江上下船”“浪飞千古雪,滩吼四时雷”“我怪雷门此滩是,雨雷晴雷常掀帘”。
二是影视戏剧。《龚滩千古情》以龚滩古镇斑驳灿烂的历史为构架,分为《纤夫情》《女儿情》《展望龚滩千古情》三个篇章。该戏剧以歌舞的表现形式,用浓烈的土家符号,描写了古镇舵把子、纤夫、背夫等的爱恨情愁和人生命运,展示了古镇悠久的人文历史、灿烂的民族风情和变迁的无情岁月,原汁原味地呈现了乌江不变的秀丽和龚滩千年依旧的古韵,深刻地再现了“钱龚滩”的商业传奇,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三是传奇故事。有人说:“再富也富不过龚滩的饶百万。”饶百万何许人也?人们已不得而知。只知道饶家的商号众多,拥有大片庄园,家丁不少,靠贩卖巴盐和种植鸦片发家致富。只是后来全家嗜烟成瘾,家道中落。据说,躲藏在饶家的老鼠也因饶家的人抽大烟而薰吸成瘾,以至于饶家衰败之后,其偌大的祖屋周围,老鼠因烟瘾发作而暴死有两千多只。这个如小说家杜撰出来的传奇故事,多少会让人生出些许怀疑,至少“老鼠因烟瘾发作而暴死”这个情节确有些夸大其辞,不合常理。不过,“饶”即“富饶”之义,“饶百万”其实就代表着整个龚滩,这个故事可能暗喻着龚滩从盛到衰的盐运历史发展轨迹。
二、龚滩古镇盐运文化遗存的价值
龚滩古镇盐运文化遗存为我们揭开了其神秘的历史面纱,成为我们今天了解过去城镇发展、社会经济、民俗风情及传统聚落的活化石,具有重大价值。
(一)旅游价值:访古猎奇,养眼增收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大发展,盐作一种文化旅游资源,其市场开发价值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盐文化旅游资源只有经过开发之后才能被旅游业所利用,从而彰显其不菲的价值,乐山师范学院陈兴中教授认为,旅游开发的实质就是以旅游资源为“原材料”,通過一定形式的挖掘、加工和完善,以达到展示其价值,满足旅游者各种需要的目的[8]。龚滩古镇盐文化旅游资源经过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可从以下两方面展示其价值。
一是满足游客三需,访古、猎奇、养眼。龚滩古镇盐运物质文化遗存丰富,除了上述的西秦会馆、歪屁股船、冉家院子、川主庙宇外,还有古色古香的大业盐号,土家族先民不断迁徙和与外族争战中所形成的乌江纤道,200多个古朴幽静的四合院,西南地区的盐路命门签门口等。这些盐运物质文化遗存不仅历史悠久,大多长达几百年以上,有的甚至长达数千年,乌江纤道最早可追溯至春秋中后期或战国初期,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既有巴蜀文化的因子,又有荆楚文化、秦陇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因子,可满足外来旅客访古求知之需;鳞次栉比的吊脚楼被誉为龚滩古镇最著名的一大奇绝,其修建肇始于南宋,以后历朝历代不断增修,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63年,饱经乌江风云变幻,其经久耐用程度与现代建筑可谓旗鼓相当、不相上下,却没有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作为支撑,其建筑设计之精巧,技艺之高超,装饰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啧啧称奇,可满足外来游客猎奇求异之需;龚滩古镇不仅山美、水美,而且人文景观更美,今人一首《咏古镇》惟妙惟肖地道出了其中之绝美:“画廊镶上一明珠,谁不赞叹龚滩古;蛮王得道隐仙洞,千年成精黄桷树;石板街,吊楼处,水流湍急穿峡谷;人文景观处处有,游客足以饱眼福。”其人文景观真是美不胜收,可满足外来游客养眼怡心之需。
二是发展旅游产业,增加人均收入。龚滩古镇囿于地理环境,以山地为主,古镇内没有带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居民人均收入较低。但是,作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龚滩古镇奇特的地理位置和千年历史积淀造就了独特的建筑风貌,其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宗教建筑、文化建筑等不同功能建筑的聚集,把市井文化、商旅文化、祭祀文化有机地整合到了一起。其中,居住建筑以院坝式为主,分布在街后的坡地上;商业建筑分布在老街两侧,有前店后宅、下店上宅、坊宅混合等建筑形式;宗教建筑(武庙、三抚庙、董家祠堂等)和文化建筑(文昌阁)散落古镇各处。因此,将龚滩古镇保护与促进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古镇厚重的、与盐相关的各种文化资源,以此为依托发展旅游产业,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古镇可持续发展,增加古镇居民人均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教育价值:互帮互助,忠义气节
龚滩古镇盐运文化遗存具有二大教育价值。
一是出门在外,互帮互助。俗语云:“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大家精诚团结,互帮互助,才可以在任何事情上做得尽善尽美。对于客居异乡的人来说,更应该如此。客居龚滩的陕西盐商,由于不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很难融入当地的人文环境,加之当地人的欺生排外和中国人传统的桑梓情结,这就使得他们为了求生存、谋发展,迫切渴望有一种团体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在龚滩,以乡土关系为引力和纽带而建立的西秦会馆,以“同乡互助”为宗旨,使游于异乡的陕西盐商“籍有稽、游有业、困有归也”,依靠团体的力量进行自我保护,以便在陌生的环境中获得更好地发展。
二是倡导传统文化,宣扬“忠义”气节。龚滩西秦会馆供奉祭祀三国时期的关羽,因关羽喜读《左氏春秋》,以匡复汉室为己任,虽被曹操褒封三代,但却“身在曹营心在汉”,时刻不忘刘备的知遇之恩,这是其“忠”的极好体现;赤壁之战后,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感念当年曹操盛情款待之旧恩,放走了曹操,这是对其“义”的极好诠释。基于此,千百年来,关羽成为“忠义”的化身,备受帝王和百姓推崇,其“忠义”之心可昭日月,彪炳千古。龚滩古镇西秦会馆供奉祭祀关羽,实际上就是倡导传统文化,宣扬“忠义”气节,激励后人,矢志效仿,以重塑社会道德,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三)历史价值:两大见证,一个促进
历史价值是指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或者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依据此定义,龚滩古镇盐运文化遗存具有三大历史价值。
一是见证龚滩民族融合。龚滩古镇除汉族以外,还分布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两次大的移民潮使得周边各省移民与其文化相互融合。移民独特的文化在与龚滩古镇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既相互影响,又始终保存着自己的特色。体现在民居建筑上,它一方面融合了北方“四合院”之长、吸收了南方民居中的大挑梁、封火墙、天井等,体现了移民建筑独特的风格;另一方面又受到土家族、苗族的影响,民居内部为干栏结构,外部有封火墙左右护挡,许多内天井上加建“天斗”,形成干湿天井,以适应龚滩多雨的气候特点。这些与古镇历来即有陕西客商来此开盐号不无关系,呈现出多民族交融的特性,是龚滩古镇民族融合的极好见证。
二是见证乌江船工生活。千百年来,乌江船工号子真实地记录了船工的酸甜苦辣和爱恨情仇,展现了船工与激流险滩拼搏的大无畏精神,是一曲荡气回肠、摄人心魄的生命交响乐,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船工苦难生活的重要文史资料,是乌江船工生活的极好见证。三是促进盐运业剥削关系研究。“永定成规”碑关于背夫背盐的工价规定,可能是我国至少是盐业界最早的劳动定额,反映了背夫受剥削的程度,成为我们今天研究盐商和背夫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重要依据。
(四)科学价值:力学指导,实践基础
歪屁股船是征服乌江急流险滩的特种船型,也是世界上一种形状独特的木船。它是造船师傅以力学原理为指导,从乌江航道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总结造船经验的结晶,蕴含着极高的科学价值。
一是以力学原理为指导。乌江流域的造船师傅依据科学的力学原理,如太极招式中借力化力、借力使力、借力引力等,从而使船行乌江,即使洪涛接天、巨浪如山,仍然云帆高涨,昼夜星驰,冲波逐浪,无所畏惧。
二是以丰富实践为基础。川江天险举世闻名,然而川江最为惊险的航道却不在干线,而在支流,乌江就是其中之一。乌江流域勤劳智慧的造船师傅,根据乌江航道河床窄、暗礁密布险滩多、湾多拐大、水流湍急等特点,经过长期造船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而创造发明了歪屁股船。实际上,歪屁股船就是力学理论和造船实践高度结合的产物,其科学价值之高曾吸引过中外人士的眼球。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位名叫欧文的英国记者,随军队一起路过乌江,目睹了歪屁股船的真容,对这个中外造船史上独一无二的奇特造型,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他专门将其绘制成图,配上文字,介绍于《泰晤士报》上,在英国船业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其科学价值获得了国外造船专家的认可。
综上所述,在漫长的盐运历史演进中,龚滩古镇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积淀了厚重的盐运物质文化遗存和精神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蕴含着巨大价值,如旅游价值、教育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这些价值在精准扶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仍不乏启迪意义,比如,随着龚滩古镇旅游业的大发展,其旅游价值定会日益彰显: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满怀访古猎奇之心,不辞旅途辛劳,千里而至,游览古镇的山山水水,欣赏古镇的文化遗存,愉悦游客身心;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充分发展为古镇居民就业创造了巨大商机,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为外来旅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以获取合理的劳动报酬,从而实现其脱贫致富,与全国人民一道同奔小康。
参考文献:
[1] 龚锐.乌江盐油古道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30.
[2] 重庆市志·民俗志课题组.重庆市志·民俗志[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67.
[3] 重庆市旅游局.现场导游考试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191.
[4] 张洪林.清代四川盐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34.
[5] 赵逵.川盐古道:文化线路视野中的聚落与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21.
[6] 田永国,罗中玺.乌江盐殇[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8.
[7] 冉庄.冉庄文集(诗歌卷)[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202-203.
[8] 陈兴中,方海川,汪明林.旅游資源开发与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31.
[责任编辑:毛家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