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

2019-03-19彭素峦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8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道路特色

□彭素峦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既要继承前人,又要突破前人,不断创造新方法、开辟新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以其极大的政治勇气和卓越的政治智慧,拨乱反正,领导党和人民总结历史教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七十年来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已经强有力地证明,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正确道路,是一条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中国走到了一个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百废待举,人们对未来充满期许,希望党中央能够迅速拨正历史航向,纠正文革的错误,为中国这艘“中华号”巨轮找到新的方向。在广大人民的迫切期待中,邓小平恢复了原来的职务。第三次复出之后的邓小平以他的远见卓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高超的领导艺术,以推动真理标准大讨论为切入点,着手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而进行各领域的拨乱反正,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一)率先批评“两个凡是”。然而,进行全面拨乱反正,特别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遇到了巨大的障碍,即“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同时以社论的形式提出了“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的决策都要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都要遵循”[1]。显然,“两个凡是”的出现,阻碍了拨乱反正的进行,成为纠正文革错误的“拦路虎”。邓小平是党内较早地洞察到“两个凡是”的危害性与错误实质的人。1977年4月,邓小平在尚未恢复领导职务的情况下,率先从理论上反对“两个凡是”。用完整、准确的思想理解毛泽东思想来纠正“两个凡是”的错误,是邓小平的创见,是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伟大开端。它促使人们去划清毛泽东思想体系与“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界限。但是,在党内依然存在“两个凡是”的支持者,他们当然不愿意接受邓小平的观点,甚至对其加以指责和非议。1977年7月21日,在十届三中全会上,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再次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他告诫全党,要世世代代用完整的、准确的思想来认识毛泽东思想,运用毛泽东思想体系指导实际的各项工作,而不能将其片面化,断章取义不行。他认为,“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损害毛泽东思想。”[2]邓小平接二连三地强调这一问题,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铲除“两个凡是”赖以生存的土壤,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党内许多德高望重的老同志的支持和响应。而此时,恰逢毛泽东逝世一周年。借此之际,叶剑英、陈云、聂荣臻、徐向前等老同志纷纷站出来,或撰写文章或发表讲话,宣传毛泽东为我党确立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他们的积极呼吁下,要求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政治氛围逐渐在全国形成。

(二)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在1978年5月10日,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由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和时任《光明日报》总编的杨西光酝酿数月完成,并得到了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胡耀邦的同意。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方式转载这篇文章,5月12日,《人民日报》和军队报纸《解放军报》也相继转载。这篇文章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得知有人对这篇文章进行批评和责难,邓小平认真阅读了此文,他说,这是一篇符合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好文章,并对胡耀邦及其理论班子给予了坚定支持。

在中共中央高层领导同志中,邓小平是最早站出来明确表态支持这篇文章的。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讲话中他重点强调了实事求是的思想以及如何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明确指出“两个凡是”是不对的,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论断。

邓小平的这篇讲话,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实际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有了邓小平的支持,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顶着压力艰难地向前推进。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于1978年11月10日召开,邓小平在12月13日下午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首先肯定了这次会议,在讲话中,他谈到,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本质上是我党的一个思想路线的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发展和前途的政治问题。不能做到解放思想,破除思想僵化的问题,国家就不能前进,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邓小平的讲话,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大意义作了充分肯定和理论上的科学总结。

真理越辩越明,一场持续半年之久的大讨论伴随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的结束终于划上了句号,实践标准战胜了“两个凡是”标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从而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为大规模进行拨乱反正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二、认真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新的开始,正式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从此,中国这部列车开始驶入正确的历史航道。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做出回答。

邓小平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由来已久。在江西3年多的蒙难岁月,是他人生中一段特殊的艰难历程。而关于中国未来发展的思考也正发端于此。对于当地老百姓令人揪心的贫穷落后状况,他的心中充满了忧虑,也不得不去思考:难道先辈们用鲜血、生命换来的只能是贫穷的社会主义?如果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社会主义呢?

第三次复出后的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的新探索。1974年、1975年,邓小平又全面主持中央工作。在此期间,邓小平同“四人帮”针对社会主义是穷的还是富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他不认为社会主义注定是穷的,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而穷的社会主义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判断。

1980年4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代表团时谈到了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他认为,空讲社会主义不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根本的要使生产力发展,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显然,此时邓小平已经开始了对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伴随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思考不断推进,最终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这一首要问题。1992年的春天,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其中,他完整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决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困惑。

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其中蕴含了一位老人的睿智而又深邃的思考,蕴含了一位老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探索,更蕴含了一位老人对国强民富的殷切期望。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1982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邓小平,肩负着全党同志的信任,肩负着全国人民的重托,致开幕词。邓小平首先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回顾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令人鼓舞的新景象,然后他回应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期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一个崭新的课题正式开启。时至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追寻。

(一)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重要讲话。在讲话中,邓小平强调,实现现代化,有两个现实国情必须认清,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这是邓小平首次公开提出,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对国情的准确把握,是探索道路、制定目标、绘制蓝图等一切工作的基础。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正是基于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认识,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邓小平是个非常务实的人,他虽然也有着改变中国贫穷面貌的迫切心情,但他异常清楚,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现实,欲速则不达。

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必须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界定。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首次作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的重要论断。之后,在每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对其加以强调,使全党以及全国人民清晰地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物质文明的不发达。我国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使我国摆脱贫穷。

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实事求是地谈到:“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3]“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则正是邓小平对当时中国国情深入思考和准确把握得出的结论。这需要智慧,同样需要勇气。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是邓小平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正是在此基础上,他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命题,邓小平是它的开创者和领航人。开创,要有纲领;领航,要有蓝图。立足中国国情,运筹帷幄之中,邓小平绘制了前进的路线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了清晰的方向。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高度精炼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将这一简明概括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而这个“战略布局”是在邓小平直接领导下完成的。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在着手进行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的同时,也在考虑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的问题。因为在邓小平心目中,他坚定的认为,虽然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但搞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就是搞经济建设。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干部会议上直接明确了这一点。以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取代阶级斗争为中心,在今天看来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在当时却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需要非凡的智慧和胆识。

2.改革开放。经济建设这一中心虽已确定,但要保证中心的巩固,确保经济建设的发展还需要相应的条件。于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被视作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确立四项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确定,拨正了中国发展的正确航向。然而,如果没有有力的支撑、坚实的保障,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航船随时都有搁浅或偏航的危险。邓小平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1979年1月18日,理论务虚会召开,持续了近3个月的时间。3月30日,邓小平在会议上发表了长篇讲话。正是在这次讲话中,他为自由设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事情之间确立了不可违背的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一再强调,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都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不可动摇。这是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又一次重要的理论创新。从而,中国现代化建设这艘巨轮有了它的保驾护航,始终不会偏离正确的航向。

可见,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并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思路,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从而为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勾勒出了基本蓝图,有了基本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经过了一个长期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来之不易,所以人民要倍加珍惜,执着坚守。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它的形成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其中,推动真理标准大讨论,重新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这条道路的开辟奠定了思想基础;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难题,为道路的开辟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则勾勒出了这条道路的基本轮廓。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执着探索和始终坚守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日臻完善。今天,中国人民应该坚定道路自信,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道路特色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医的特色
“实事求是”定乾坤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