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践研究
2019-03-19王亚辉
□王亚辉
一、河南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主要模式
(一)组建企业订单班。所谓订单班是指一些大型企业在学生毕业之前就选拔部分符合企业要求的优秀学生,将这批学生提前签约,并为其组建一个特殊班级。班级组建之后,其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相关要求均由企业提出安排,由学校负责组织教学,在学生进入企业前完成企业制定的订单培养内容。
(二)企业中顶岗实习。这一模式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是指学生在校完成主要课程的前提下,到自己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现场观摩学习操作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对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对知识在实践工作中的应用和操作有了认识,大大锻炼了工作能力在未来工作中能够一夫当关。
(三)共建实训基地。很多高职院校都和企业共同建造了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有些位于校内,有些位于校外。学校可以根据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寻找对口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在基地中,资源由企业员工和学校师生共同享有使用。
二、产教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调控监督机制不完善。
1.社会乃至政府对高职教育存有偏见。当今社会及民众秉持的一贯是“学历至上”,社会舆论、个人误区,使得高职院校被误解。同时,政府也只是将高职教育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形式,没有认识到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产教融合也没有进行相应指导。
2.产教融合机制缺失。产教融合是一种民间自发的行为,政府未建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组织协调,同时政府也没有进行有力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致使很多产教融合项目举步维艰,难以获得政府、企业方面相关对口部门的支持。产教融合很多是靠个人信誉和人际关系来维系,缺少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
(二)企业未能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第一,部分企业只看到眼前的经济收益,却没看到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所以在产教融合中应用性项目多基础研究项目少。大多数产教融合都是短期合作,甚至是一锤子买卖,缺乏深层次的合作。第二,企业没有将培养学生为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应尽义务,在产教融合中不可避免地只是将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而没有关注到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这就导致很多校企合作趋于表面,不彻底不深入。
(三)学校缺乏产教融合战略视界。
1.产教融合的理论成果缺乏,科研转化为成果的效率较低。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也明显落后于其他高校,无法满足企业的科研需要,所有的知识在现实中无法转换为企业发展中的生产力就等于零。也就导致产教融合在实践中大打折扣。
2.产教融合流于形式,未能上升到战略高度。高职院校面临的生存压力很大,在进行校企合作时也只是博一虚名,却并未将其上升到战略高度。同时,在智慧经济背景下,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上落于陈旧,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速度。在课堂上学习内容和工作实践存在很大脱节,致使工作效率低下。
3.产教融合平台缺失,管理不到位。产教融合涉及政府、学校和企业多个主体,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众多问题。谁来管理谁?各方的权责利如何分配?其实这些都是管理平台模糊和缺失造成的,这一问题解决不当会造成巨大隐患。
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对策及建议
(一)政府方面。
1.“智慧+”宣传,强化产教融合价值观念。政府在产教融合中处于主体地位,要积极引导社会大众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克强总理提到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其实也是国家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在进行产教融合意义宣传时,结合智慧社会背景,智慧社会离不开技能人才的贡献,离不开企业的支持。
2.立法保障,完善高职教育法律体系。通观各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良好的国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制体系。但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却形单影只,仅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9月1日施行)也年岁已久,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政府应该转变一些重心,将一些虚化宽泛的字眼转换为可操作的、有实际举措的方式。
3.构建平台,丰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产教融合的发展若各自为家则发展举步维艰,构建平台之后,学校和企业在平台上进行交流对话,对自身权益和后续合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地方政府可以建立产教融合的行业协会,通过自身的资源为协会提供资源和权利保障,协会应包含政府的监督协调人员、学校和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产教融合协会这一平台既是中介者,又是协调者。这样一个产教融合的有机平台,使信息良性循环,也保护了各方的权利和利益。
4.财政支持,助力产教融合的顺利进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相比于本科院校来说设施和设备都不足满足日常的办学要求,需要国家财政加大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专项资金支持。同时,资金投入应该建立相应的机制,做到“笔笔费用有实效”,最主要的是调动高等职业教育的自主性,使其自身可以调动企业资源,自给自足。
(二)企业方面。
1.改变观念,树立产教融合的新观念。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以各种方式(独立、合资、合作)积极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浪潮中。现在虽然市场劳动力十分丰富,但有效劳动力却十分稀缺,产教融合培养的便是有效黄金劳动力,因此企业获得高产值员工并非难事,企业与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实则一本万利。
2.勇担责任,加大高职院校资源投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而企业肩上的社会责任更是不可推卸义不容辞。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对高职院校提供人力(优秀员工)、财力(资金支持)和物力(器械设备)等的支持。对于教育的投资可能近期是看不到收益的,但是长远来看将获得大量的高价值员工,提高受教育学生的社会生产力。
(三)院校方面。
1.提高质量,强化立校之本。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有70余所,如何在这数百院校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和院校质量是分不开的。在培养观念上,要将培养人才作为第一要务,在调研行业需求的基础上,培养与市场最为契合的专业技能人才;在专业设置上,要秉持自身特色,突出重点专业;在课程安排上,要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同时要加强企业联系;在产教融合上,高职院校要主动走出去,和行业企业尤其是市场需求缺口大的企业深度融合。
2.研究市场,把握行业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属性使得高等职业院校和市场密不可分,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要到市场中的企业就业的,因此应该把握市场敏感性,按照市场需求来培养学生。高等职业院校在研究市场时,要充分要慎重,不能过于急切,不能拖沓推卸,致使错失良机。在市场需求的洞察上要具有前瞻性,掌握市场发展的趋势,在市场需求到来时抢占先机。现在市场中的很多创新性企业就有这种敏锐视角,这是高等职业院校所要学习的。
3.搞好科研,加速成果转化。高职院校对科研也是必备的,同时还要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可用的产品。很多高校建立了研究室,这其实就是和市场接轨的一种表现。现在很多企业面临多样化的竞争,而在竞争中取胜的唯一方式便是技术创新。所以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可以提供科研的方向,学校可以进行科研过程。双方在一起科研是一项双赢的利事,也实现了知识和经济在市场背景下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