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
2019-03-19李中秋王会平盖志杰张云霞
□李中秋 王会平 盖志杰 张云霞
一、“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和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在“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创业教育已被世界各国纳入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已将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民族昌盛离不开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提升创业能力不仅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还能有效地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且更好地与国际教育接轨。现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个性化突出,表现欲极强,希望能在工作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追求个性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因此,良好的创业能力素养是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据中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调查报告(2017)对100所不同类的学生创新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地方本科高校比例为51%,“211”高校占比为15%,高职高专占比为28%,“985”高校(非“211”)比例最低,为6%。从学校的分类上看,地方本科院校在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较“985”、“211”等更高,是因为地方高校的办学目标多在于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更具有地方特征和区域色彩。
二、“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调查报告显示,学生从创新创业能力的自我评估来看,认为自身能力基本满足或完全满足创新创业的学生占34%。认为自身能力尚不满足创新创业条件的学生占35.04%,表示不清楚的学生占30.64%。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对于自身创新创业的能力评估相对客观,但同时存在对个人能力低估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发现,在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有兴趣,没思想,不想创业。一部分学生有创业兴趣但观念难转变。通过(2017报告)调研总体学生样本来看,对创新创业有兴趣和比较有兴趣的学生比例数为65.14%,一般兴趣的比例为28.42%,不太感兴趣的比例为4.79%,没有兴趣的比例为1.64%。可以看到,高校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热情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推动下已经点燃,具有创业兴趣的学生为数不少。然而,保守的思想,陈旧的观念可谓创业的绊脚石。整个社会和家长对传统的就业模式根深蒂固,找一份不错的稳定工作,有一份不错的收入是家长的期望,亲朋的榜样,通过各种方式游说学生,对创业泼冷水,致使创业的兴趣昙花一现化为泡影。大学生要想创业需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
(二)有想法,没技术,不敢创业。以应试教育为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以满堂灌授课方式,照本宣科,学生只是为了考试及格,顺利过关而已,应试教育使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习惯被动接受知识,知识和能力之间,理论和实践之间,落差较大。再有社会上各种的“水土不服”,对于当下行业领域市场的信息了解调研不充分,使得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出现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从而影响实际创业活动的开展,导致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只有想法,没有胆量,不敢创业。
(三)有想法,好高骛远,务虚创业。信息化的实现,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网络的优势,使得学生都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然而,信息化给大学生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对养成良好的习惯有诸多不利。第一,信息化时代大量的虚假宣传带给学生的只有美妙的表象,使学生生活在虚无缥缈的虚拟世界中,更看不到真正成功背后的艰辛。第二,信息化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在学习上的创新能力。学生不愿主动思考,自觉动手来完成学业,而是通过找“度娘”来解决问题。第三,信息化给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有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耽误了学业,有的只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丢掉了刻苦学习,努力奋斗的精神,从而导致有想法创业,但不愿脚踏实地务实的艰苦创业,总想一夜暴富,轻松创业,总是做着天上掉馅饼的务虚梦。
(四)资本不足,疏于管理,失败创业。创业资金作为创业活动开展的保障,是决定创业活动能否正常进行的关键因素,因此保证充足的创业资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际中,学生在进行创业时,其资金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家庭,学校或者其他部门没有进行相应的资金扶持,从而导致大学生创业活动无法正常的开展。在平时创业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拥有良好的创业项目,但是由于没有相应启动资金而不得不更换创业项目的情况,同时也存在着创业项目已经启动,但是后期资金无法供应而不得不终止的现象。所以,创业资金问题也是限制学生创业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学生是一个职场“小白”,社会经验、管理经验不足,尤其不了解项目管理的内容。如:项目管理目标策划、项目的组织形式策划、项目总体工作流程策划、项目的工作程序、工作制度、总体进度计划、项目工程资金使用计划、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协调各方的关系、提供每周工作报告等各方面管理经验的缺乏,确切说根本不懂管理,因此,走出校门直接创业管理,暂不说没有资金,就是对于有资金的创业项目也时常是以失败而告终,属于失败创业。
(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英雄”创业。中外文化的教育思想也铸就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强弱。创业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应该有相应的文化支撑以及生存的环境。创业有风险,即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因此,大学生创业失败是必须要接受的现实。然而,只要创业必须成功不能失败,是我国传统的创业观念主旨思想,冒险精神受到排斥,“英雄”创业使多数大学生望而却步,创业不能失败。因此,社会必须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创业环境,积极鼓励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同时应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有社会团体的支持,才能让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大胆地去创业。
三、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转变观念,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更好地践行“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应从学校、政府、社会、家庭及个人等多方着手进行关注和支持。
(一)人才培养方案是提升创业能力教育的前提。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提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将创业能力的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一,构建全时空、多维度的创业能力育人模式。完善创业能力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业能力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课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加提高管理能力的课程内容,低年级理论教育,高年级实战演练,也可以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如开设“创业启蒙教育”、“创业通识教育”、“创业专业教育”和“创业政策教育”、“创业实践模拟”等内容。第二,加强创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高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鼓励教师参与行业、企业等的创新创业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研究创业教育和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的能力水平。第三,建立创业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在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的同时,建立一整套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规章制度,如理论与实践分期教学、学分认定、创业模拟演练等。在学校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让学生不再感觉创业陌生。第四,学校增设创业孵化器,通过仿真项目设计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创业政策的理解程度。引进企业孵化创业团队,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创业的羽翼丰满时再脱离学校正式创业,提高创业项目的成功率。
(二)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是大学生创业的动力。在校期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选择合适的学习、就业、创业路径。第一,转变就业观念,不要“懒、靠、等”的方式以稳定工作为主要目标,积极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乐观面对自身的选择。第二,加强创业知识理论的学习,如专业知识、经营理论和管理的相关技巧等。第三,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各种创新创业大赛,锻炼组织管理及决策能力。第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到企业到社会积累实践经验,为提升创业能力奠定基础。
(三)人格培养,家庭支持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础。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具有敢想、敢闯、敢干的精神。创业的成功多与家庭的支持紧密相连,且不说经济支持,就是思想意识的培养支持也很重要。另外,也需要家庭成员多关注国家方面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支持,让自主创业理念深入每一个家庭,改变学生家长对自主创业行为所表现的否定态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对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因为创业本身很累,如果再拖累一些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家庭的各种负能量,会让创业者不创自败。要鼓励学生走出去,尤其是现在的手机时代,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积累各种的实践经验与经历,为大学生创业给予精神与经济支持,必要的时候可以寻求风投、社会资源支持大学生创业,使大学生轻松创业。
(四)社会是大学生创业能力展现的大舞台。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要促进高校内部创业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建立学校和社会沟通的有效机制,使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升,也可以利用企业资源,支持学生的创业。另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包括提供就业岗位、加强实践培训、学习运行流程等。有社会的包容、国家政策的支持、资金的合理分配,相信大学生会在社会的大舞台展现自己的创业能力。
总之,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浩瀚的工程,面对激烈的竞争,需要学校、家庭、个人、社会共同完成。创业不易,创业成功更不易,社会的包容,政策的支持,推动大学生创业是发展创业型经济、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期待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