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研究

2019-03-19李会宁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8期
关键词:生源民办高校毕业生

□李会宁

据调查数据研究,2010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增长率每年在2%~5%,至2017年共7年间毕业生人数累计5,706万人。之后的2018年,我国高校毕业人数突破800万,创历史新高。预计2019年度毕业生人数还会有所增长,就业工作形势严峻。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就职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素质提出了新要求。这预示着全国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就业压力。

一、民办高校招生、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办学历史与经验的限制,与公办院校相比,其在办学硬件与软件、师资力量方面有所差距,造成了社会影响力和企业认可度较低。

(一)民办高校招生压力大。民办高校在招生过程中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招生宣传,部分高校依然存在招生难状况,民办高校更为突出。生源质量下降、竞争激烈等都给招生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近几年我国生源总体趋势下降,个别省份计划招生人数甚至多于报名人数,出现了计划和生源倒挂现象。二胎政策的放开,带来了人口增长效应,但据数据统计,其效果仅体现在短期内,2017年后,我国人口未出现大规模增长,维持在1,700万左右。据推测,若没有特殊政策出台,高考报名人数还将持续稳中略降的趋势。另外,我国公办高校持续扩大招生规模,民办高校因为受到教育各项资源、长期以来的社会地位等多方面限制,部分高校甚至无法满足招生计划,生源人数持续减少,招生压力较大。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为考生与学校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是教育的一场空前革命,但也给民办高校招生带来了很大挑战。国家在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对录取方式进行了改革,考生可以选报多个专业平行志愿,选择范围更广。这种录取方式,一方面提示高校要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专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对民办高校招生施以压力。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历程较短,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政府扶持政策相对偏少,致使其在专业建设和内涵建设方面有所欠缺。根据志愿填报投档规则,民办高校成为不少学生的保底选择,部分学校为完成招生计划,甚至降低分数录取,这样造成了生源质量的下降。

(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进步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来看,我国民办高校在招生规模上追求过多,本身学校的师资条件和硬件设施等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合理的关注,导致人才培养方面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部分民办高校培养方案设置后更新较少,造成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及时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进行调整,使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不足。特别在实践教学方面,民办高校在学生教育教学的资金投入方面有所欠缺,对实践基地的建设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就业市场没有更大规模地去开辟,这导致学生就业实习实践受到限制。主要表现为:第一,与其合作的实习单位规模一般较小,加上实习单位数量不多,一次性能接纳实习学生的岗位数量受限,以致无法有效满足学生实习需求,于是实习实践要求会有所放低,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提高不够,特别是一些学生仅是开个实习的证明。第二,学生实习实践时间较短,有些学生刚对业务有所熟悉却要被迫离开实习岗位,实践能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个人也未得到真正锻炼。第三,实习单位提供的实习岗位参差不齐,有些岗位根据学生的专业进行,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有些岗位不够理想,学生锻炼的机会不够。这些因素均导致了人才培养无法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三)毕业生就业能力相对较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用人单位对任职者的具体要求和人才选择标准也发生着显著变化。毕业生本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道德水平和就业观等决定了他们的就业能力,而就业能力主要为大学期间培养,所以其强弱与学校的教育培养息息相关。在学习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很多用人单位和机构更加认可并倾向于招收公办大学毕业生,民办高校毕业生对个人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造成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不强,也加剧了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心理压力。

二、一体化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不断探索民办高校发展新模式,实现人才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对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招生是基础,培养是核心,就业是检验,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转变教育模式、培养现代人才是当前社会背景下对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但民办高校往往在这一方面做的不够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落后、与社会动态结合不够紧密等,是症结所在,检验高校办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就是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除了包括高的就业率,就业学生的专业吻合情况和优质的就业单位是重要体现。有效地将就业信息和岗位需求人才素质传递给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者,是各高校需要高度重视的环节。招生工作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第一步,招生质量的水平对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有基础性作用,而就业作为检验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的方式之一对高校招生具有指导性意义。作为重中之重的人才培养环节,衡量着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是高校综合实力的体现,推动着学校整体进步与发展,对学生的就业具有深远影响。因此,作为民办高校,更应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就业作为目标,招生作为基础,人才培养作为关键,建立一体化发展机制,提高民办高校的综合竞争力。

三、一体化机制的实施策略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特色的一体化机制。招生时,将学校的办学特色、服务地方的功能定位等进行全方位展示,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拓展生源结构,拓宽招生路径,以高效的招生模式吸引优秀生源。一方面,全面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设置,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利用学校师资力量和特色教学资源,培养出理论水平扎实、应用能力强的毕业生人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建立相应的方向课程。通过课程训练,让学生了解掌握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创业家养成、公司注册流程等知识,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掌握相应技能,增强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就业机制,转变传统的就业理念,从学生入校开始树立健康良好的就业观,以就业为导向,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形成就业信息反馈人才培养模式、招生与人才培养联动的良性循环。

(二)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民办院校要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改革实施方案,将课程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孵化等融为一体,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要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工作,指导和协调各部门、各学院开展相关工作。实现教务处牵头,学校团委、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部门共同推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1.积极为学生就业提供各种平台。将学校的实验教学中心、校企合作基地等作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场所,积极整合学校内部资源,不断完善基地条件,加大指导支持力度,健全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校内外基地的聚集和带头效应,为学生创新创业打造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完备的配套服务。

2.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竞赛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竞赛活动和各种训练计划能让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过程中领悟创新创业文化,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提升了自身素质。

(三)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民办高校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程。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应不断协调和改善体系建设的信息沟通问题,形成三环节的良性互动机制,从而实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目标。学校的招生处、就业处和负责人才培养的教务处、二级院系,不应仅关注各自环节的工作,而应就招生、培养和就业的各个方面加强合作,建立信息反馈与沟通机制,通过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判断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进而对专业设置、招生布局、培养方案等进行全面规划与制定,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所以,各部门之间必须加强联系与合作,为招生、培养、就业的一体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结语

民办高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效补充,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建立完整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而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以学生培养为出发点,通过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来解决就业难题,同时推进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从而吸引生源、解决就业。

猜你喜欢

生源民办高校毕业生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图表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