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职文化软实力研究综述
2019-03-19魏银霞黄红梅
□魏银霞 黄红梅
习近平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1]高职院校作为传播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领域,必须大力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对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针对近几年研究文献,笔者对国内当前高职文化软实力的研究进行了梳理。
一、高职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软实力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我国学者在此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引申,把软实力逐步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形成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理论热潮。在这股热潮中,高职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成果还不算丰富。在中国知网上,以“高职文化软实力”为搜索关键词,共检索出59条直接相关结果,其中关于高职学生软实力的研究有数篇。可见,高职文化软实力研究在我国高职理论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学术界对于高职文化软实力概念的界定还不统一。以下是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认识。石慧、邓玉喜认为,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就是学校的凝聚力、创新力和辐射力,这“三力”是由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专业特色、校园文化、职业规范、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等综合形成[2]。徐晓梅认为,“文化软实力是高职院校的非物化实力”,与硬实力相区别的一种由观念、思维、制度等形成的发展潜力和感召力[3]。肖望兵、周立华把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概括为凝聚力和影响力,由“学校自身在长期的发展和实践中积淀形成的,基于文化而产生的”,具体“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四个方面构成[4]。王晚英、石慧认为,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是一种“以特定文化资源的占有为基础、以价值吸引为前提,以价值认同为关键环节,最终实现要经过内部成员和外部他者行为的改变来检验”的一种合能力[5]。王飞把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具体分为七个指标,分别是文化凝聚力、文化创造力、文化引导力、文化整合力、文化影响力、文化吸引力、文化辐射力,并就每一个指标结合“高职院校”这个明显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为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具体的参考指标[6]。
通过上述,关于高职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界定,学者们通过研究探索,逐渐形成了一致认识:都认为高职文化软实力是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基于文化等非物质要素形成的一种合力,这种合力一般表现为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关于高职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认识
石慧、邓玉喜认为,“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是高职院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高职院校要从容应对竞争和挑战,必须加强软实力建设。笔者在前期的研究成果中提到,示范性高职院校要保持科学发展,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7]。王晚英、谭小宝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高职院校的生源竞争剧烈,就业压力增大,要想打破由于过去片面追求硬实力增长带来的发展瓶颈,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提升文化软实力[8]。肖望兵、周立华中认为,高职院校提升文化软实力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响应党和国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作为文化集中和传承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理应“带头做好文化建设工作,争当文化建设的先锋。”
综上分析,学者们对高职院校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都有了充分的认识。加强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党和国家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性要求,是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趋势,落实人民群众的需求,是高职院校自身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提升高职文化软实力的途径
学者们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对如何加强或者提升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进行了多维探索。
常满荣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提升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一是大力弘扬大学精神;二是确立科学合理的办学理念;三是坚持以人为本,让师生在“爱的教育”中健康成长;四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强学校的品牌建设[9]。郑苍钧认为,高职院校软实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以共识提升学校精神力;以规范提升学校制度力;以榜样提升学校行动力;以理念提升学校形象力[10]。李唯青、马立认为,高校软实力的提升是多种要素融合的结果,产生正效应,最终实现软实力的提升:一是加强校园文化的融合;二是以人为本加强教职工的融合;三是造就精干高效的管理干部队伍,以提升管理力[11]。笔者曾从理念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方面提出建议,把学校的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改变重“硬”轻“软”的现象;同时,高职文化软实力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三方职能,实现多方联动为高职文化软实力建设营造一个积极的外部环境[12]。王晚英、谭小宝在认为,高职院校要通过获取文化资源和塑造与传播学校形象来提升文化软实力。另外,为了保障文化软实力建设顺利有效开展,必须保持高职院校的独立性和活力,这就要求“从政校关系和学校内部治理体系路径推进制度建设”。
综上,学者们对高职院校建设路径的探索,既丰富了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理论,又为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对策建议。
四、结语
综合上述,当前关于高职文化软实力概念的界定还存在着对文化软实力概念和大学文化软实力概念的套用现象,没有突出高职院校的“高职”特色,也没有根据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异同而进行准确的定位。另外,关于如何提升高职文化软实力问题上,学者们大多从宏观角度进行理论分析探讨,关于实践操作层面的理论指导不多。
以上情况表明,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依旧是“重硬轻软”的传统思维,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不够,这个领域的研究在我国还没有形成热潮。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这给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高职文化软实力”,不论是在纯学术研究方面还是在现实应用研究方面,都需要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