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前景综合分析
——以高校艺术类毕业生为例

2019-03-19□高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8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艺术类毕业生

□高 洋

一、当下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一)招生热潮的持续不下,造成生源与师资间的不均衡发展。“艺考热”的标志性出现,使得每一年的报考人数都在持续上升。从而导致全国高校都陆续增设了艺术类专业。不仅在师范院校和综合类大学拓展了艺术类课程,就连一大批理工科大学,社科类院校都特设了艺术学院。这更加满足了艺术类扩展的趋势。然而,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最终导致了师资队伍的严重失调,这也给高校带来了诸多困扰。

由于大部分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是新设课程,在教师数量和教学质量上明显不够,教师在学术、科研和实践中缺乏主动性,不能做到及时“充电”。与此同时,大多艺术类院校在教学的硬件设备上不能做到及时跟进,这不仅影响学生在专业课堂上的提升学习,也影响了学生在艺术实践中的能力拓展。更多院校在软件及配套设施上的不足更是凸显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时刻制约着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

(二)社会需求的饱和程度,使得就业与岗位间的供求量激化。艺术院校的扩大招生导致了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长,造成了就业市场上职位的空缺,使得日益激化的矛盾愈演愈烈。目前,看似火热的艺术市场与人才需求之间却存在着定量的差距,给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埋下了深深的隐患,也导致了学科专业的过剩,形成了供过于求的就业困境。

长期以来,传统的艺术教育让艺术类毕业生在当今就业渠道中有所受阻,这也是艺术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只追求多而大的结果所致。近年来一些投资成本较小的艺术院校仍在进行扩大招生,致使高校培养出来的艺术类毕业生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困境和择业风险。这也预示着就业岗位和人才资源的矛盾在进一步激化。

(三)地域因素的长期影响,造成人源与城市间的不合理分配。艺术类毕业生所依附的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相对较高,面对就业抉择时,国内一线类大都市、文化环境优越的地区和沿海较发达的地带往往是他们考虑的首要地域。由于这些地区成为了当下艺术生就业时的首选之地。从而造成了经济发达地带人流量的极度聚拢和偏远落后地区的人才储备量短缺,使得人力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局面在进一步扩大。

目前国家相继开展了西部大开发、三支一扶及特岗教师等项目来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但是由于这些地区的工资待遇、生活条件和交通工具等都远不及大城市的优越,造成众多艺术类毕业生宁愿为了大城市的一个录取名额去拼搏、去竞争,也不愿理性思考将来的就业多渠道,更多的毕业生宁愿选择原地待业,也不愿参与扶贫助教,最终导致了就业分配的空缺带。

(四)高校体制的思维淡化,造成学生在就业时的瓶颈期反弹。近年来,艺术类院校倡导的“专业化”教育模式也逐步在向“大众化”看齐。很多艺术院校的在校生因前期专业程度的差异也导致了水平化的分层。并且,“模式化”的教学水平也影响着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许多艺术院校的专业课堂从小到大,人数从少到多,这一现象极大削弱了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对艺术类毕业生增加就业质量和就业能力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后,都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再教育和再培训,导致很大一批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而被淘汰或自己频繁跳槽。这种资源的长期流动造成了用人单位的储备断层,也让新踏入社会的毕业生屡屡受挫,非但不利于艺术类毕业生的社会成长,也不利于招聘单位的人才培养,形成当下人力资源的动态化漂移,久而久之也冲击着毕业生的就业理念,使他们迷失在生涯规划的长河里。

(五)学生行为的意识阻碍,导致个人在择业中的个性化缺陷。第一,长期以来的艺术教育模式形成了艺术生较强的学科性能力,因此在面临就业瓶颈时,大多学生不愿放弃多年来专业知识的积累,更不愿选择偏离艺术行业的岗位。第二;艺术生往往忽视提升自我的综合素养,比如在人文学科和理科知识的相对空缺下,会导致在当前的科技信息时代中求业受阻。第三,艺术生的个性化鲜明,自我意识较强。在单位管理层次较多的艺术教学中,他们在组织和沟通能力方面的缺陷会较快暴露出来。

总体说来,思想活跃与崇尚自由是当代艺术生的代名词。此种性格有利于他们形成个性鲜明的艺术风貌,但也会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埋下隐患。虽然大部分艺术类毕业生对于实现人生价值、改善生活质量的向往都有着较强的愿望,但感性思维的理想化与现实中的实践体验总会让他们的感知落差过大。再加上对就业形势的不充分认知,最终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境。

二、当下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策略

(一)国家政策应给予进一步的规范与帮扶。

1.相关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发挥艺术招生政策的监察作用。相关教育部门要跟进并调控高校艺术类招生的专业设置、招生规划和就业实况,并给予就业率低的专业给予减化或停招等整改措施;还要进一步严格艺术类的招考管理制度,杜绝艺考中存在的各类不良风气。结合艺考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作出调改,让社会上形成一种文明和谐的艺考氛围,也让高校间生成一种求真务实的招考现象。

2.相关资源部门要进一步为毕业生创造相对良好的就业环境,积极拓展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针对目前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体系、服务体系、保障体系都未建立的情况下,要对艺术院校毕业生多给予一定的政策帮扶。不仅有利于提高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率,还有利于调整不同地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3.积极推进艺术类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帮扶政策。倡导学生到县区基层、到中小企业、到偏远地带去工作。鼓励学生到西北艰苦地区、到贫穷落后地带、到少数民族地域去就业。这样不仅可以扶持基层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还能帮助更多的学生实现学习的梦想。也让失业和待业的艺术类毕业生到这些地方去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干一番真正的教育事业。

(二)高校层面应给予进一步的加强与调整。

1.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招生过程中,艺术院校要秉持公平、公正的选拔性制度,要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培养学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艺术院校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灵活地调整专业课程,扩大部分紧缺型、实用性艺术人才的培养。

2.秉持正确的就业理念,提升高校就业率。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结合点,通过就业课堂、专业讲座等形式,分析往届就业情况,让学生及时调整理念,对就业市场有充分的认知,这样不仅抓住了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又能使就业工作较好地融入到艺术院校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中。

3.确立正确的创业观念。增强自身实践性。通过实践经验让毕业生更好地夯实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在将来的工作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让学生适应时代需求,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积极创造出更多适合自我的新行业和新岗位。

(三)学生自身要进一步的规划与完善。

1.要不断强化和完善各方面的专业技能,提升并拓展综合素质。对于大部分艺术生而言,当时的统考、招考都是在短时间的考前突击、专业培训和强化训练下进行的,入学时并不具备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专业素养。所以艺术类的学生在就读艺术院校后应尽快明确自己的目标定位。努力提升自我,充实实践经验,才能在当下的竞争岗位中胜任多方面的工作,为自己的艺术人生增添筹码。

2.要随时调整和变更各阶段的职业规划,制定并描绘生涯蓝图。艺术院校的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要对自身的兴趣特长有客观认知,还要对将来的职业定位有详细的预设,只有在对内外因进行全面分析以后,才能真正结合职业理想来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进而依照现实情况,清晰合理地把握,进行有针对性有突破性的规划实践,来勾勒属于自己的人生画卷。

3.要及时跟进和关注各方面的就业渠道,调整并转变就业观念。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一定要做好未雨绸缪的前期规划,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带给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及时更新并关注就业市场的各项动态,结合专业的职业测评软件和自身所具备的条件来进行目标锁定。因此艺术类毕业生只有转变理念,从被动到主动,积极做好就业市场的跟进与探究,才能为自己获取更多的无形财富。

近些年来,针对“艺考热”从逐年升温、到连年增量、再到逐步降温。要想提升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还得需要国家政策、社会影响、高校制度和学生理念的多方面努力,第一,高校要从源头上控制并减少艺术类学生的招考数量,避免就业局面的再一步恶化;第二,社会各界要想方设法为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创造有利条件;第三,艺术院校毕业生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进而缓解当下的就业高峰期。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大力弘扬当代大学生的正确择业观,引导他们的健康价值取向。国家、社会和高校将会三方合力,为其全力开辟一条就业的新路径,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将会迎来一个充分就业的全新局面。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艺术类毕业生
伤心的毕业生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艺术类专访心得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