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伤寒主要特征及防治措施
2019-03-19卜娇龙
卜娇龙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龙渠乡畜牧兽医站,甘肃 张掖734018)
1 病原
仔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病原体是猪霍乱沙门氏杆菌病和猪伤寒沙门氏菌,是猪常见的一种传染病,常存在于病猪的粪便里、各脏器以及污染的土壤中。该菌属于沙门氏杆菌属,两端钝圆或长丝状,不形成芽孢,为革兰氏阴性(G--),中等大小的杆菌,能运动。猪舍环境卫生差,饲养管理不善,导致猪抵抗力下降,寄居在肠道的沙门氏菌毒力增强,继而发生内源性感染副伤寒,病猪排出毒力增强的沙门氏菌感染同栏猪,形成外源性感染。
2 发病原因
由于猪舍空气过度潮湿,缺乏运动,转运疲劳或饲料蛋白质缺乏,外界气候突然变化,环境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不完善,其机体抵抗力下降等,都可诱发此病;感染寄生虫、分娩、手术等都能引起该病的发生。
3 流行特点
该病主要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6月龄的仔猪发病较少,成年的种猪及肥猪很少发病。该病有两种传染方式:一种是健康猪吃食被病猪排出的病原体污染了的饲料、饮水及食物而被感染发病;另外一种是病原体潜藏在健康猪体内但不表现其症状,一旦过早断奶、气候冷热交替、圈舍寒冷潮湿、饲养管理不当,使猪的抵抗力降低、体质减弱时,并有其他传染病或寄生虫病侵袭,其病原体就会乘机繁殖,致使毒力增强而致病。该病常呈现散发性,有时呈地方流行性;流行缓慢,虽无季节性,但常见于阴雨连绵的天气里。
4 主要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是3~30 d。症状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
4.1 急性
病猪体温升高至41.5~42℃,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困难,摇晃,喜钻垫草,有时呕吐,病初便秘,以后下痢,粪便呈灰绿色,恶臭,有时带血,4~20 d死亡。
4.2 亚急性
呈间歇热型,病初可能便秘后即下痢,食欲不振,爱喝水。病猪逐渐消瘦,因心脏衰弱和发生肺水肿而剧烈喘息。发育不良,皮毛粗糙,严食,喜喝水,粪便呈黄绿色,恶臭,有时咳嗽,经数周死亡,亚急性和慢性病猪剖检可见大肠黏膜增厚,有较大的溃疡层,表面附有麸皮样的假膜,溃疡面回陷,淋巴结及肺发生干酪样坏死。
4.3 慢性
开始发病不易察觉,病猪逐渐消瘦,食欲减退,呈周期性恶性下痢,粪便恶臭,呈灰白色,污染后躯。长时间躺卧,皮肤呈污红色,高度消瘦,继发肺炎,易于死亡。病呈2~3周,最后衰竭死亡。
5 病理变化
5.1 急性
脾脏肿大,切面呈蓝色,白髓周围有红晕环绕,可以看到淋巴结滤泡且肿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且其他淋巴结呈现不同程度肿大、炎症和出血。心包和心内外膜呈点状出血,有时出现浆液性、纤维素性心包炎。肝淤血被膜有时有出血点且肿大,肝实质可见糠麸状的极为细小的黄灰色小坏死灶,肾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肾皮质部位苍白,偶见细小出血点和斑点状出血。肢体末稍淤血呈青紫色。
5.2 慢性
盲肠、结肠增厚,形成溃疡,为圆形、不正形、大小不等,边缘凸起,其上面盖有一层呈灰黄色或淡绿色麸皮样弥漫性坏死性物质,剥离后见底部有不规则呈污灰色边缘的溃疡面。肠系膜淋巴节肿胀,其中部分变干酪样。脾脏稍肿,肺部增大处呈灰红色。
6 临床类鉴别诊断
6.1 猪瘟
急性猪瘟、慢性猪温与急性副伤寒、慢性副伤寒,在临床上有些相似,容易混淆,但猪瘟的腹部、两股侧皮肤常有许多小出血点,病猪极度消瘦、精神高度沉郁,食欲减退、各种药物治疗均无效,病死率极高,传播速度快呈流行性,且各个年龄段的猪都发病。剖检时,脾脏出现出血性梗死,胆囊有小出血点或溃疡,内脏淋巴结呈暗红色且肿大。肺粘膜有出血、轻度肿胀,肾膜下有出血点且针尖大小 。
6.2 猪痢疾
有不同程度的腹泻,与慢性猪副伤寒相似,但猪痢疾的传播速度缓慢,流行时间长,持续不断,粪便内混黏液或带血,呈灰色,红色或黑色糊状,剖检时见大肠黏膜肿胀,出血和充血,粘膜上有弥漫性坏死,与仔猪副伤寒深层坏死大不相同。
6.3 猪丹毒
猪丹毒多发于3~6月龄的仔猪,在夏秋季节多发于5~10月龄的猪,仔猪副伤寒多发于哺乳仔猪且对危害严重,与猪瘟相似,不同的是最急性型不显任何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型的体温在41~42℃以上,流眼泪,但眼睛仍然明亮,发病2~3 d后在胸腹、背腰、肩胛等处出现隆起的大小方圆不等的红色疹块,指压退色,红斑由鲜红色变为暗红色,甚至紫色。较为慢性时,出现皮肤坏死,关节肿大,活动困难,以致死亡。
6.4 猪肺疫
猪肺炎,多发生在5~9月,体温40~41℃,呼吸困难,口鼻黏膜绀,咽喉部红肿热痛,常在1d内死亡,一年四季都有发生。病猪高烧,咳嗽,流鼻涕,呼吸急促困难,行走摇晃,咽喉部轻微红肿或没有红肿有呈犬坐姿势。
7 治疗
7.1 抗生素疗法
土霉素:每日50~100 mg/kg体重,分2~3次给药;新霉素:每日5~15 mg/kg,分2~3次;强力霉素:每次3~3 ml/kg体重,每天一次。甲磺酸培氟沙星可溶液性粉,混饮,每1L水中5~10 mg,每天两次。
7.2 磺胺类疗效法
磺胺增效合剂疗效较好。磺胺脒按体重8~10 kg的仔猪,每日6~8 mg;10~20 kg仔猪,每日8~16 g,分三次投药,连用3~7 d,给药期间多饮水。
7.3 硫酸黄连素
肌注硫酸黄连素100 mg,每天两次,连用2 d;穿心莲(鱼腥草)5 mg,每天一次。
8 防治措施
预防此病发生,应加强饲养管理。要及时对仔猪进行仔猪副伤寒菌苗的预防接种。若发现本病时,应立即对猪群分群圈养做好病猪的隔离和消毒,严格做好病猪的无害化处理。预防此病可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土霉素等药物,如果仔猪已经发病,可采取肌肉注射土霉素液或安乃近注射液,每天早晚各一次,用药3~5 d,病情可以好转。
一是免疫注射。应用仔猪副伤寒疫苗进行接种,在断奶后各免疫1次,中间隔离21~28 d,每次剂量不少于4~5 ml,有计划的在副伤寒危害严重的地方预防接种,是控制本病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是加强圈舍环境卫生的清洁度和饲养管理,给予适合的饲料,出生仔猪要尽早吃初乳,需要从初乳中获得抵抗力来抵抗全身疾病,提前给料,断奶后合群时不要突然改变圈舍环境,适合的猪群数量,避免发生拥挤,潮湿等。
三是常采用添加土霉素等药物或在发病地区进行仔猪伤寒菌苗的注射来预防此病。
四是加大保持圈舍干净及环境卫生整洁力度,定期定时对圈舍及圈舍内运动场、墙壁、食槽等进行消毒和洗刷,要保持饮水清洁,粪便按发酵程序严格处理。
五是当发病时,应及时将病猪进行隔离,圈舍用10%石灰乳或3%草木灰进行消毒,对病猪及时进行治疗,严格对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六是对正常猪可采取药物预防与疫苗接种预防,可将金霉素或磺胺二甲嘧啶按一定量加入饲料中,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仔猪副伤寒多发生于多雨潮湿季节,有效遏制内源性感染可提高饲养管理技术,改善圈舍卫生,严格圈舍消毒,增强仔猪抵抗力。做好春秋两季免疫,定期对仔猪进行猪瘟,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的预防注射,如若发生此病应遵循隔离原则,选择有效抗菌素及磺胺类药物联合治疗,能有效的控制猪的死亡,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提高养猪业的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