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龙摆尾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复视验案举隅

2019-03-19薛建芳马昱红

光明中医 2019年4期
关键词:行针风池穴风池

薛建芳 马昱红

复视即视物双影,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不仅使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质量下降,并且给家庭造成沉重负担。因此,该病已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医学难题。属中医学“视一为二”“视歧”等范畴。针刺治疗本病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青龙摆尾针法治疗本病,疗效显著,现将我们通过针灸证治该病总结如下。

1 治疗方法

取穴:双侧风池。定位:在乳突后方,平风府穴处,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中。取穴法:医者以拇、食两者从枕骨粗隆两侧向下推按,至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平枕骨下缘取之。操作:施以青龙摆尾针法。患者取端坐位。在风池穴处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0.25 mm、长40~50 mm的毫针,采用双手进针法,通常左手(押手)拇指轻按穴位,右手持针,然后双手协作,搓而进之,使针尖先迅速刺入皮肤,以保证进针不疼。只有进针不痛,才能便于术者施针,病者乐于接受针刺。然后朝眼部方向缓慢刺入,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在得气守气基础上,意守针尖,用刺手拇、食二指持住针柄,保持针体垂直不动,中指指腹按于针身上1/3处,均匀、轻微、缓慢、连续不断地拔动针身,则针尖在腧穴内微微摆动,似青龙摆尾之状,一呼一吸4次,连续3~5个呼吸,若疗效不佳者,还可行九九归一式,行针时,以针尖斜向病所,探刺以寻找最佳针刺感应,以加强感应传导,达到催气,运气的目的。留针30 min,留针期间行针1~2次,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

2 病案举隅

2.1验案1患者,男性,62岁,2016年10月23日就诊。主诉:复视2月余。现病史:患者2月余前因生气而突然出现头晕,复视,遂由“120”送往当地医院,查颅脑MRI示:脑干梗死,诊为“脑梗死”,予以西药静点及针刺治疗,头晕、肢体症状均改善,但仍复视。现为求进一步中西医康复治疗,遂求治于我科,并收入院治疗。现症:神情,精神可,双眼视物时,视一为二,行走不稳,余无不适,夜寐安,大便干,舌暗红苔白,脉沉细。查体:肢体肌力Ⅴ级。西医诊断:脑梗死;复视。中医诊断:视歧;证属风痰阻络型。治当祛风化痰通络。针刺取穴:风池、瞳子髎、四白、攒竹、合谷、悬钟、光明、三阴交、太冲、丰隆。 操作:患者取坐位,暴露颈项部。所选穴位均常规消毒,选用直径0.25 mm、长40~50 mm的毫针,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风池穴施以青龙摆尾针刺法,余穴施以常规针刺手法。得气后于风池穴,意守针尖,刺手拇、食二指持住针柄,保持针体垂直不动,中指指腹按于针身上1/3处,均匀、轻微、缓慢、连续不断地拔动针身,则针尖在腧穴内微微摆动,似青龙摆尾之状,一呼一吸4次,连续3~5个呼吸,以加强感应传导,达到催气、运气的目的。瞳子髎、四白、合谷、悬钟、光明、三阴交、太冲、丰隆,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留针期间行针1~2次,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2016年11月26日,患者经1个月治疗,歧视好转,效不更方。2017年1月8日,患者经2个多月治疗,复视消失,诸症尽除而告愈。

按:《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风池穴位于项中,入属于脑,系目系,是脑之窗、目之窗,为治疗目疾之要穴主穴,且施以青龙摆尾之行气方法,直达病所。配以瞳子髎、四白、攒竹通络明目;合谷、丰隆祛风化痰通络;悬钟、三阴交、光明养血充髓,合太冲引精入目,使精充不散,视歧得愈。

2.2验案2患者,男性,46岁,2017年5月20日就诊。主诉:左眼睑下垂,复视15天。现病史:患者15天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左眼睑下垂,复视,伴右侧肢体麻木无力,就诊于某医院,头颅CT提示脑梗死。诊为“脑梗死”,予改善脑代谢、营养神经、抗血小板药物等治疗,肢体症状改善,眼睑下垂,复视依旧而来诊。现症:左眼睑下垂,目闭不开,强睁复视,纳呆,寐安,大便干,舌嫩红苔花剥,脉弦数。查体史:肢体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右侧巴彬斯基征、欧本海姆征(+)。既往病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糖尿病史15年。西医诊断:脑梗死;复视;眼睑下垂。中医诊断:视歧;上胞下垂;证属阴虚风动型。治当滋阴熄风,养肝明目。针刺取穴:风池、瞳子髎、阳白、丝竹空、攒竹、合谷、光明、三阴交、太冲、太溪、申脉。 操作:患者取坐位,所选穴位均常规消毒,选用直径0.25 mm、长40~50 mm的毫针,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风池穴施以青龙摆尾针刺法,余穴施以常规针刺手法。留针30 min,留针期间行针1~2次,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2017年6月2日,患者经10次治疗,眼睑重垂感明显好转,复视减轻,继前治疗。2017年6月22日,患者经1个月治疗,眼睑下垂明显好转,无需外力能睁开眼睑,复视明显减轻。2017年8月10日,患者经2个半月治疗,眼睑下垂、复视消失,诸症尽除而告愈。

按:丹波元简《灵枢识·卷六》:“有人视一物为两,医者作肝气有余,故见一为二,故服补肝之药,皆不验。此何疾也?予曰:孙真人云,睛散则歧,故见两物也。令服驱风入脑药,得愈。”故针取入脑之风池祛风通络为主穴,且施以青龙摆尾之行气方法,直达病所。四白、瞳子髎、攒竹有疏通面部三阳经经气,宣通眼部之气血,治在目;太冲、三阴交、太溪具有补益肝肾,养血柔肝之效,治在体。诸穴合用,共奏良效。

3 讨论

复视,是指在正常视网膜对应的前提下,一个物象落在分开过大的视网膜非对应点上,不能形成双眼单视,而将一个物体看成两个。主要是由于脑干损伤导致支配眼球运动的动眼、滑车、外展神经功能受损所致。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期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综合征、脑桥下部内侧综合征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症均可出现复视这一临床表现[1]。西医学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在明确病因后给予降糖、抗感染、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脱水降颅压及激素等治疗方法,但临床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外科手术等方法虽可明显改善眼位,但对于眼球运动功能的改善较差。

复视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中医学虽然没有关于复视病名的记载,当属中医学“视一为二”“视歧”等范畴。其病机关键多为肝肾亏虚、精气衰败所致。诚如《灵枢·大惑论》所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张景岳在其《类经·八十一》进一步解释为:“邪气中于风府天柱之间,乘其虚,则入脑连目,目系急,则目眩睛斜。故左右之脉互为缓急,视歧生正。则两睛之所中于物者,不见比类而异其见,是以视一为两也”。《诸病源候论》语释曰:“精气虚衰,而邪气乘之,则精气耗散,以致筋脉失去协调,眼球不受约束,故见目视一物为二的证候”。风池穴位于项中,入属于脑,系目系,是脑之窗、目之窗,为治疗目疾之要穴主穴。所属经脉足少阳起于目锐毗,支脉亦交会于目锐毗,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现代医学研究[2,3]证明针刺风池穴具有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的功能。故针灸治疗眼疾以风池为主穴。

青龙摆尾针法首载于明·徐凤《针灸大全·金针赋》,又称苍龙摆尾针法,因其操作意使针尖在腧穴内微微摆动,犹如青龙摆尾之状,故名,乃飞经走气四法中的第一法。其操作方法颇具特色,具有将经气行至病所之作用,临床多用于“上病下取”“前病后取”之法中,适宜于阴病阳治、下虚上实之证[4]。《金针赋》所载:“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认为青龙摆尾为得气后,既不进针也不退针,然后向左右慢慢摆动针柄,如扶船舵状。古今医家在继承徐凤青龙摆尾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该法加以不同的改进。汪机《针灸问对》的青龙摆尾法增加了“行针之时,提针至天部”的步骤,意在运行卫气,并提出“每穴左右各摇五息”,规定了行针时间[5]。李梴《医学入门》的青龙摆尾法提出搬倒针头的方法,使患侧部位行针,并配合九六补泻手法中的补法,意在加快经气循行。杨继洲《针灸大成》对青龙摆尾针法的描述则较为详细,且对徐凤的青龙摆尾针法进行了创新,提出“回拨”,寓补于泻,能通关过节接气的用补法,否则逆向关节行泻法,然后再向关节行补法,反复操作直至通经接气。

综上所述,我们临床以项部之风池为主穴,配合青龙摆尾针刺法治疗本病,每获良效,故而奉上,汝等窥见,与同道分享,何幸如之!

猜你喜欢

行针风池穴风池
头针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量效和时效参数分析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受风寒风池穴上贴蒜片
按风池穴缓解颈椎不适
黄梅挑花服饰刺绣中的针法解析
感冒露苗头 速按迎香、风池和大椎穴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风池穴
墨风池诗词选
风池穴风池一穴锁头颅 内风外风一并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