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文化特质的战略思考
2019-03-19
一、大湾区建设最严峻的挑战是文化上的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建设中的文化问题与议题是全球化背景下后发国家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问题。外在的物质和经济发展是表象和壳,能否实现和平崛起的关键还在于作为芯的文化和文明的重建与复兴。要成为全球国际中心城市,人们往往看到的是文化文明的显性层面,也就是经济科技的发达与发展,而忽视其背后的文化制度内涵。实际上,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竞争,不仅是经济或军事层面的,更重要的还是在文化和制度层面。其核心问题不仅是经济总量和实力,还在其有没有文化文明的根基和是否能成为引领人们对未来生活向往的中心,是否具有先进文化示范引领的作用,是否具有吸引力、包容性和创新力。在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文化和文明的冲突也在日益加剧。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如何对待源自西方的现代化,采取何种姿态应对文化上的挑战,是能否跨越文化差异走向文明的关键。
大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解决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实现协同发展。目前世界公认的三大著名湾区是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三大湾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发展模式,其共同特征可归结为以下几点:创新开放包容的文化,城市功能分工明确,成熟的交通设施,人才机构高度密集,宜居的生活环境。三大湾区具备合理的产业分工、法制约束、产权保护、环境治理以及高度发达的对外贸易,充分利用独特的“拥海抱湾连河”的地理优势,形成了“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的叠加效应,通过不断拓展周边腹地,建成了国际金融、航运、贸易、创新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引领全球经济的发展,其发展经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湾区经济是以海港为依托、以湾区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开放型区域经济的高级形态,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以开放性、创新性、宜居性和国际化为重要特征,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变革。从区位和经济总量结构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初步具备国际化大湾区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无论是从区位特征还是人口和经济聚集能力而言,已经超越了部分国际化大湾区。但是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和能否成为国际中心而不仅仅是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其关键还在于文化与社会发展能否跟上经济发展,摆脱后发国家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惰距”困境。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发展往往是一个学习和跟随发达国家发展的过程。至于能否扮演亚太和国际中心的主角和引领的作用,更是取决于其在城市群文化上的创新、包容和本土特色等领域上实现跨越发展,以及能否在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兼容包蓄,进取创新上取得广泛的国际文化认同,代表先进的文化发展趋势和潮流。通过文化自觉、文化自省、文化批判和文化重建,找回文化自信,开拓文明新局。这需要在本土和全球国际化之间建立双向运行的文化体制。
区域和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和文明的竞争。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首要和关键是文化上的开放、融合和竞争。城市文化,说白了就是如何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过得更好的现实问题。城市、社会和人以及他们之间的交互作用所造就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价值准则,同时也塑造了城市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面貌,这就是城市文化。既要从城市看历史与文化,也要从历史与文化分析和客观看待城市发展历程。它既表现在应当有怎样的外观和功能,也体现在应当给人怎样的“感觉”上。文化是我们表达自己和相互理解的方式。只有通过文化才可以将人们团结在一起,才可能实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世界大同。全球化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进程。无论对一个城市还是城市群来说,开放都是恒久的主题。世界“三大湾区”的发展和壮大,都是在开放的环境中发生的;而它们之所以能笑傲世界城市群的金字塔尖,正是因为它们站在了经济全球化的开放前沿,成为聚集引领全球先进科技文化发展的创新之地。聚集是城市的本质。发达城市群的发展经验表明,经济活动所包含的逻辑就是快速聚集和高效流动,然后再聚集、再流动,直至人口、经济和财富在地理上集中到特定区域并实现效益最大化。城市的本质是聚集和密度,国际大都市群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汇聚全球性的资源,包括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从而促进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城市化是一个人口聚集推进经济聚集、反过来再刺激人口聚集的动态进程。一个城市或者城市群,在全球化开放的竞争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靠什么来聚集全球性资源?从空间规划的角度来看,核心问题就是为这些机构和人员提供适宜的就业和生活的空间。全球网络中具有资源支配能力的机构从哪儿来?为什么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集聚?要成为全球城市,与核心功能相关的高端人才是必需的,这些人才目前主要靠引进,那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生活需求是什么?促进城市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城市居住生活成本和生活质量的比较。因此,广州要不断扩大改革开放,提高国际化程度和文化的包容性、丰富性,创造不同文化和地区人才宜居的社会文化环境,拓展投资创业企业所需的新型专门化空间,为人才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成长空间。显而易见,要达成这一目的就离不开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一系列适宜其生活生存和认同的文化土壤与环境。
二、大湾区建设需要重新审视城市发展的文化历史脉络和设计及美学问题
刘易斯·芒福德说过:“城市是文化的空间,城市的首要功能是文化的传承和教化”。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特色是城市文化的标志,有文化特色的城市才有魅力。城市文化特色的重塑,首先在于对城市文化特色的挖掘和认知,其次在于城市文化特色的保护和继承。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环境、社会环境中的城市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一个卓越的全球城市,必然根植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城市面临着特色失落与文化衰落的问题。梁思成先生1944年在《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中写道:“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事实上代表着我们的文化衰落。”经济发展能让城市变大,但唯有文化灿烂才能使城市变得伟大。因此,提升文化特色、追溯特色之源、彰显特色之美、塑造特色之心是提高城市文化价值的根本,需要经历保护、传承、创新三个步骤。通过文化自觉和自省,才可能实现文化重建和文化自信。许多著名的世界城市,都建立在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城市设计基础之上。我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具有完整的自身逻辑体系。北京,我国历史上五个朝代的建都之地以及当代国家的首都,以中轴线为城市设计的核心特色,并严格遵照了《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等一系列建城规制,被梁思成先生誉为“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我国现有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各地城市,是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在人居环境方面的深度沉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应当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工作、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升城市建筑水平、营造城市宜居环境等九个方面,提升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水平。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设计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明确指出:城市设计应当“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保护自然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特色,优化城市形态,节约集约用地,创造宜居公共空间”。城市文化与风貌保护是全球城市的一个重要支撑维度。城市文化遗产、特别是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在建设全球城市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们往往成为重要文化机构和高品质城市文化活动的空间载体。城市特色是城市的个性,是城市的文化品格和气质,是城市在形成发展中所具有的自然风貌、形态结构、文化格调、历史底蕴、景观形象、产业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人的行为方式特征的总和。它包含了一个城市的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认识一个城市的特色,要从一个城市的整体脉搏跳动中把握住这个城市独特的气息,找到城市之魂。既要了解城市建筑的外在感,也要了解整个城市拥有的知识个性、人文个性和环境个性的内在感;既要把握住城市的根源,也要品味到城市发展的轨迹,为城市未来的发展、设计和改良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特色把握是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文化底蕴的核心所在。多样化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吸引人才,从而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和动力。城市文化绝不仅仅体现在外在的建筑和环境美上,更体现在内在的富有、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关怀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和生活状态等。
大湾区文化特色建设需要深刻理解设计文化在协同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十九大关于我国的基本矛盾论述,反映了现阶段中国转型发展的基本特征,已从简单地解决物质匮乏问题转变到追求美好生活的问题。美好生活价值指向反映了全人类共同的诉求和追求,所涵盖的绝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问题,更有与主体体验和幸福感知密切相关的问题。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人文和美学问题。当前物质建设中的不充分不平衡的最核心本质特征和短板就是物质发展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文化含量,并没有带来与之对应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反而是一种剥夺感、无力感和空虚感。单向度的唯GDP发展观所形成的片面的、畸形的发展,是造成社会割裂和不稳定的主要根源,也是社会秩序失衡、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人文主义是构成美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关怀的幸福设计是打造幸福美好城市家园的基础性工程。如何通过人文制度环境设计,延续和创造人类文明中伟大的人文主义传统,避免过度物质化的疏离感和剥夺感,在物质泛滥和文化溃败的今天,重新造就应有的文化,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深层次内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绝不仅仅是外表的装饰,更在于打造有颜值、有温度的人文湾区。我们强调要深刻理解设计文化在协同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就需要不仅从当前理解发展协同的问题,更要从历史和未来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理解问题;不仅从产业角度,更要从生活和生命的角度,把城市看作成为生活与生命的共同体。与此同时,还需要认识到所谓协同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千篇一律,而是不仅有融合,还有包容和差异的体制机制建设。
三、文化是大湾区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人类进入21世纪,已步入后工业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本身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文化与经济及产业的互动影响,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日益成为引领新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创新驱动力之一。法国作家奥利维耶·阿苏力在《审美资本主义(品味的工业化)》一书中,以不同于一般哲学家和美学家的视角,论述“审美资本主义”这一重要社会现象,探讨了审美活动是怎样从经济因素的对立面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的问题。后工业化时期,资本主义需要解决的是市场几近饱和的问题,之前在市场上占据主导的“便捷、优惠、标准化”等工业生产要素和特征在这一时期逐步失去优势,企业经营者们不得不通过施展审美营销手段来刺激和维持消费。从20世纪末至今,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审美资本主义,它的特征就是审美动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资本主义将美丽、娱乐、审美这些感官刺激的词汇转化为可以估价、买卖并覆盖社会生活大部分领域的价值,文化从此进入经济领域的中心。“审美资本主义说明了一种经济的变革,这种经济在本质上不是有用的商品流通和购得的问题,而是一个服从审美判断的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审美空间。”无处不充斥“审美符号”。然而人们却也在如此丰富的美学爆炸下愈发审美疲乏,甚至逐步丧失审美能力。究其原因,审美意识形态的真正本意主要是指从精神层面为人们输送一种非功利的价值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引领下,人们更注重心灵世界的内部建设,更愿意关注和讨论种种形而上的命题。然而现如今的人们却偏向将形而上的“精神”引向形而下的“物质”,在这种情势下,文化消费极容易披上审美的外衣,各种文化产品无论好坏都被大众缺乏批判性地全盘接受,拜物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成为吞噬现代人精神的黑洞。“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价值关系,或者反过来说,价值关系是审美关系的本质属性”,因为美的体验形成于主客体的关系之中。这段话不仅为“何为美”作出了一定阐释,也对我们评判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美”与“伪美”作出了评判标准,即美的事物应该符合“善”,符合公众乃至全人类的利益,美即正义。
设计与文化在城市产业和建设发展中的互动影响作用越来越突出。城市设计创意产业已成为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之一。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设计无时无处不受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设计作品的文化形式和内涵也反映着文化 。设计不断地创造着新的文化,文化作用于设计,又更新着文化。设计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承载并延续文化、诠释并创造新文化。文化消费的审美是内涵浸润,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美学包装。芒福德说:”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是关心人和陶冶人”。需要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落实到城市更新的过程当中,反映为在更新规模与节奏上的节制,在塑造城市街区尺度上的合理把握,在更新主体方面的多元化、多主体化趋势和多中心治理结构,在都市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平衡,以及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上的和谐。因此,需要用“小规模、渐进式、多元化的城市更新模式”,避免大规模大跃进式的冒进等一系列破坏性建设行为。
城市设计既反映了特定民族的精神特质,也见证了城市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也可以转化为商品,“文化消费”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设计的竞争中文化含量的竞争比例凸显。设计的文化内涵决定着设计的市场前景。设计可以说是文化的结晶,如何承前启后、推陈出新促进设计与文化的新融合、提高设计的文化品位,将功能性需求和审美文化内涵有机融入到产品中,以产品为载体,将文化投入产品设计中,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和情感体验,提高其审美价值和文化品位,是摆在城市文化发展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同时,在满足人们功能性需求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非物质心灵需求,将产品美学属性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价值,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命力价值所在。因此,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产品美学价值挖掘和创新,业已成为未来产品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打造广州独特城市名片的战略思考需要结合广州在大湾区的战略定位——“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的要求,强化广州鲜明的岭南文化核心区特征。美丽城市最根本的就是让生活充满美,让生活更有意义,让生活更有趣味。城市设计不仅可以从宏观角度对美丽城市进行空间的构造和构思,也可以从微观角度着手。在城市特色文化打造中要突出广州在大湾区城市群中的历史文化、饮食传统、千年商都、城乡风貌、原生本土等多种差异性特征,将开放、宜居、多元、创新、活力作为城市文化战略主导方向。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避免“一刀切”,注重文化的区域性和在地性特征。城市发展的活力来自于创新和文化融合,要通过开放、引进、吸收,促进文化和科技及产业融合与创新。通过强化岭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促进融汇岭南特色和中西文化的生成与发展,通过引进吸收和培养优秀文化人才,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提升广州文化创造力和影响力,打造包容并蓄的文化聚集之都和文化创新之都。将城市建筑景观和街道以及设置设计纳入到宜居和活力城市打造的具体行动中,实现通过“设计改变城市,设计创造美好生活”的发展理念。
四、在借鉴吸收国际大都市文化发展战略基础上构建大湾区和广州的文化发展战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后发国家的大湾区城市群的建设发展要少走弯路,需要在学习和吸收借鉴前人的发展经验基础上,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的文化发展战略,并附之以相应的体制机制改革和项目措施行动来推动其文化和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
如伦敦早在2010年就制定了其《文化大都市——伦敦市长的文化战略:2012年及以后》的文化发展战略,作为法定大伦敦8大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空间战略、交通战略、文化战略、城市噪声战略、空气质量战略、市政废物管理战略和生物多样性战略)之一。该战略提出伦敦仍然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文化艺术城市,在世界城市的定位里,文化和创意产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确定了“全球卓越文化中心”等12个重点领域,提出了“增进文化财富和文化多样性”等6条发展思路,出台了“区域文化机构能力建设”等6项政策目标和实施举措。12个重点领域包括:维持伦敦作为全球卓越文化中心的地位;打造面向2012年乃至更久的世界一流文化;加强面向年轻人的艺术与音乐教育;扩大艺术覆盖面,提高艺术参与率;增加外伦敦的文化场所和文化设施;为新人提供发展之路;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支持草根文化发展;营销伦敦;为创意产业提供有目的性的支持;捍卫文化在各领域中的地位;提高政府对伦敦文化的支持力度。
在确立文化城市的发展思路上提出了7个方面的内容:(1)为了巩固伦敦作为世界之城的角色,应当增进它的文化财富和文化多样性,吸引重要的国际活动,寻求全球性的文化伙伴;(2)增进作为一个多元化和创造性的城市居民在文化认同方面的自豪感;(3)开拓伦敦公共场所,不管是公园、图书馆、街道还是地铁车站,都应该成为人人参与并对城市文化更新做出贡献的场所;(4)通过保证城市的文化生活是所有伦敦人都能够参与并做出贡献,而不仅仅是文化精英的领地;(5)发展旅游战略,以确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使其成为伦敦吸引旅游者的主要特征;(6)在教育领域推动创造性的发展,确保在伦敦成长的年轻人有机会发展他们的创意技能和活力;(7)将创意工业(文化产业)作为催生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的手段。
通过成立伦敦文化产业发展推进中心来具体实现其发展目标。其功能定位为,促进伦敦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专业性支持机构。机构定位职能内容具体准确,拥有专业服务队伍,通过多方政府机构和公共团体进行资金注入,免费为个人和组织机构提供全面且实用的信息和服务。其文化促进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政策理念上从公益性向创造财富转变,在此目标思维下,文化活动变成产品,观众变成了消费者,而政府的艺术补助变成了一种投资。过去传统的文化政策都将市场排除在外,但实际上市场却反映了大部分民众的文化消费。在1984到1985年间,英国政府在艺术理事会投资了1亿英镑的文化“税金”,回收了2.5亿英镑,创造了2.5万个就业机会。在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与扶持政策上主要着重于建立优质健康的发展环境,包括设立专门机构制定发展规划协调其创意产业发展。培养公民创意生活与创意环境,发掘大众文化对经济创新发展的影响力。促进多发展主体之间的合作,实施创意产业计划,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
伦敦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文化发展战略的创新性举措对于大湾区文化战略制定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推动文化发展战略与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的融合。其文化战略的核心是推动伦敦成为一个创造和创新的城市,让伦敦成为更能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活力宜居地。其次是确立“世界文化中心”的城市文化发展定位,目标是使伦敦的文化具备更丰富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市民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强调创造力将文化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保证参与性使市民人人有机会参与文化活动;实现价值,通过开发利用挖掘城市文化资源获取最大价值。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追求卓越,即推动伦敦成为21世纪世界“卓越的创新文化国际中心”。确立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城市的核心产业之一。组建“伦敦文化战略特别工作组”牵头建立多文化部门合作体系。推动城市更新与城市文化融合发展。拓宽文化工作领域,实施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方向的项目。吸引公众的参与,并强化文化的教育培训;在空间层面,力图解决中心城区和郊区之间文化发展的不均衡分布问题;提出“绿色创意产业手册”和发展方案;实施文化创意的商务服务和专业孵化项目,对项目实施基金资助。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先进发达国际大都市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手段和清晰的发展思路与具体实施项目。要打造人文大湾区的文化发展战略,需要在借鉴其发展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通过厚植人文底蕴汇聚民心,直面和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现实问题,避免在“媚外”和“排外”的两极交替徘徊。在大湾区人文建设过程中,要解决好人文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总之,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打造人文大湾区既是实现大湾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其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