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研究

2019-03-19

城市观察 2019年2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博物馆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的设计发展应加快推动设计创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在抢抓转型升级新机遇的同时,推动广州成为世界级城市,引领粤港澳产业升级转型,进而使设计战略为“一带一路”的建设服务。

一、粤港澳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的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设计作为一个分支研究,应从多层次、全方位、多领域与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知名湾区进行对比,通过横向比较总结自身优势和劣势。目前,中国50强企业中有21家来自粤港澳地区,占全国比重的42%,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在政府大力提倡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让以绿色设计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设计带动相关产业与国际的交流合作。

(一)设计与产业融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

粤港澳地区的协同发展应形成优势互补。一方面,粤港澳地区可以借助港澳的优质设计和国际化平台广泛地聚合全球设计资源,提高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港澳设计服务企业可依托广东完备的产业链和强大的市场潜力,实现设计创新成果产业化,在内地形成新的消费市场需求并向国际市场拓展。推动设计创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粤港澳产业升级转型,增强民族产品全球竞争力,通过设计战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使广州成为世界级城市文化品牌,促进设计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

(二)设计与产业融合促进产、学、研资源协作

促进产、学、研的协同合作能够使产业优势、技术创新优势与设计资源优势在大湾区内形成放大和扩散效应,可强化粤港澳设计驱动的协同创新模式,这种模式的确立有利于促进设计驱动的创新联盟,从而更好地发挥各地设计优势,实现资源互补。

第一,在院校方面,可健全和完善产、学、研有效结合机制,提升创新平台服务能力。大湾区拥有国家一流和世界一流的教育、科研资源,建构起设计创新与商业化之间的桥梁,让知识创新与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产、学、研有效协同,将成果提升转化成生产力,通过研发、孵化、专利和产品交易等对各种平台服务进行提升,提高设计驱动创新的产业成果转化效率。

第二,在产业方面,可吸引港澳设计人才到珠三角地区,提高凝聚力和向心力。从事创新创业、设计交流和服务活动,有利于增进港澳年轻一代与内地的密切联系。产业开展基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设计应用研发,促进大湾区设计与产业协同发展,推动设计服务向高端综合设计拓展。

政府、院校和企业共同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的设计研发,对粤港澳地区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持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供有力支撑。

二、粤港澳设计发展的现状与优势

(一)设计与产业发展的现状

自2010年广东提出打造“粤港设计走廊”战略以来,涌现出华为、中兴、美的、格力、广汽等一批设计引领创新型企业。设计与产业融合不仅提升了产品的质量、结构和品牌影响力,同时推动“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目前,大湾区设计服务产业发展居国内领先地位,仅工业设计企业就有1200余家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内,设计创意产业园区有100多个,已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向珠海、东莞、佛山、中山等城市发散的设计产业城市群。

以公共艺术、设计博物馆和产业园区为主要发展方向的设计产业群已初见成效。“2018艺术深圳”举办期间,大湾区内重点艺术机构相继推出展览和活动,为强化粤港澳大湾区的艺术联动效应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文创设计产业研究院正式启动,将融合政府、媒体、金融、智库等各方优势,集聚专家、人才、信息、资金等高端资源,为设计文化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源平台和支撑。

(二)设计与产业融合的优势

1.地理位置优势

粤港澳地区交通条件便利,拥有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广州、深圳等重要港口,以及香港、广州、深圳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枢纽。并且,随着“1小时生活圈”的构建,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深中通道和虎门二桥等重大交通设施的不断发展,大湾区将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交通中心和航运中心。仅2016年大湾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总计6520万标箱,远超世界三大湾区,是全球港口最密集、航运最繁忙的区域。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的自由流通,必然会使设计与产业加快升级。

2.历史文化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有悠久而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从秦朝开始,广州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自东汉时期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明清时期,广州、香港、澳门作为对外贸易大港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促使多元化设计理念在粤港澳地区空前发展,既继承和发扬本土文化精神,也积极吸收国际前沿设计理念和先进设计管理体制。南越王墓博物馆、陈家祠、中山纪念堂等文化遗产见证了广州在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发展历程,而石湾陶瓷、香云纱等工艺的发展状况也展现了传统因素的强健活力。在“一带一路”理念的引导下,以广府悠久历史文化为根基,充分整合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区域文化资源,探索传统设计文化和智慧服务当代的新路径,必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自信的重要展现。

3.设计人才优势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工业设计城时提出“下次来时希望看到8000名设计师”的殷切希望,至2017年短短5年时间,设计城已聚集海内外优秀设计研发人员8120名。粤港澳地区集中了众多知名学府,其中香港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均设立了与设计相关的专业和课程,正是这些高等学府每年向该地区输送大量的设计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良好的人才资源。

4.产业园区优势

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吸引着众多国内外设计产业来此发展,大湾区完全可以充分发挥本身科技优势,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创新,推动三地设计与产业融合的创新体制,使新材料、新技术、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随着广州设计之都被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设计产业聚集的‘国际品牌摇篮’”,将引进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时装设计等设计全产业链,打造集研发、设计、展览、教育等为一体的粤港澳大湾区设计产业聚集地。目前,大湾区拥有16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2016年的进出口贸易额约1.7万亿美元,是东京湾区的3倍以上。2018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格力电器公司考察时指出,“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必须靠自主创新争取。我们要有自主创新的骨气和志气,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1]。粤港澳大湾区要抓住建设机遇,将设计创新与相关产业融合作为该地区发展的战略核心,发挥核心增长作用带动大湾区共同发展,向国际一流湾区迈进。

三、粤港澳设计与产业融合的主要建议

(一)提升粤港澳城市形象,以设计创建旅游、文创、影视等相关产业的融合模式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指出,要“优化提升中心城市。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规划纲要》还指出,应当“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形象,以设计为切入点寻求产业融合模式,正是这一规划精神的一种有效实施。

第一,以广州申报“设计之都”为抓手,以设计驱动创新为引擎,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打造设计明星城市群。作为融经济、信息、科技、文化为一体的国家重点区域规划地,粤港澳大湾区充满健康活力的形象更需要设计文化的全方位展示。香港、澳门设计服务业实力雄厚、开放程度高,强大的需求带动了旅游、文博、酒店、影视、展览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广州、深圳作为广东省的两座经济双子星,本身就具备通过设计融合相关产业共同提升的潜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设计明星城市群正是对这种得天独厚的特殊地域经济文化优势的有效利用。可立足各地产业优势,借力大湾区内外的文化需求,使大湾区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创新中心和国际化设计产业的聚集地。

第二,以大湾区文化建设与传播为路径,有效利用设计产业资源,寻求文创、旅游、影视等产业融合的新模式,打造城市文化名片。例如目前粤港澳(深圳)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已经是集合影视艺术创作、影视技术制作、影视人才孵化、时尚创意设计、文化主题酒店、文化创客空间、特色餐饮为一体的“产业聚合型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应该在这种产业园发展模式中进一步挖掘设计的杠杆潜能及其对城市文化气质的建设意义。可整合旅游资源与文创设计、影视创作,发展相关主题文化产业园,搭建大湾区文化形象传播网络。

第三,发展旅游文创业。一方面,旅游为文创产业提供了设计载体和创意平台,让设计创意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与反馈;另一方面,旅游为设计文创产业提供了更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意思路,让设计文创在粤港澳大湾区新经济环境下不断突破创新。目前涉及的相关内容仅有文化设施规划以及某些专项性的文化规划,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旅游规划及公共文化设施规划等,内容分散交叉,且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规划。其中,艺术手段通常仅作为某些孤立的、片段式场所的营造方法,而缺乏一种整体引导。在大湾区的发展规划中,艺术与社区共生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路,随着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地区也展示着独特的地方文化。

(二)发展艺术社区,以设计探索商业、文教与城乡建设的共生路径

《规划纲要》指出,要“发展特色城镇。充分发挥珠三角九市特色城镇数量多、体量大的优势,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魅力城镇,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特色产业,传承传统文化,形成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并且,还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珠三角九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宜居城乡”。粤港澳大湾区同时拥有一流的教育科研资源、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丰富的城乡面貌,推动粤港澳艺术社区的建设,是积极促进艺术与社区、城市与乡村协同发展的良性途径。

第一,促进艺术社区的商业发展。艺术社区强调根据自身社区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背景,采取相应的艺术手段介入生活[2]。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达、文化传播迅速,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体,而大湾区诞生的混合型新文化艺术也将成为引领全球的文化艺术形态。深圳、香港是世界上重要的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大湾区将继续走引进道路,用良好的前景和政策吸引大批资本与一流人才进入艺术产业,为有现代商业能力的专业艺术服务机构提供庞大的商业发展机遇[3]。粤港澳大湾区的艺术社区发展相较于内陆地区交流性更广泛、文化环境更宽松,艺术社区的发展不仅能够配合大湾区的地域塑造形式美感,更重要的是能以艺术的方式共同协商、共同参与,从而反映大湾区的利益主体与公共精神、经历与文化意志、贡献与价值理想。

第二,实现艺术社区与校园对接。教育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富有基础性、长远性的意义[4]。艺术社区建设作为高校艺术设计类科研的主要内容之一,由高校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外进行教学实践,实现从校内到校外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了解市场、认识相关产业。本着项目辅助教学的原则,以学生自主实践为导向开展相关教学工作,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再局限于课堂的理论讲学,而是走出课堂进入实践。艺术实践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帮助、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基本素养[5]。

同时,艺术教育是一个大的文化教育范畴,在全民艺术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内容和形式走入社区、走进人们的生活。对于社区文化建设来说,艺术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首先,艺术丰富了社区的文化生活。我们过去的社区生活方式比较封闭,业余生活也呆板无趣,居民更多关注的是自己家的生活状态,或者因为忙于生活工作而忽略了文化精神方面的发展[6]。现今,粤港澳大湾区内许多学校引入了艺术社区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将艺术知识以入驻的方式扎根于校园,让校园文化具备多样性,也让教学的过程充满趣味性和实践性。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面临着极大挑战,现代互联网正推动以大数据为代表的前沿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变革创新。

第三,调研自然村落,发展城乡建设。调研粤港澳大湾区的传统乡镇村落,将现代设计文化策略引入乡村建设,既不破坏传统社区人文生态,又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发扬具有本土生态特色的艺术社区有三个好处:第一,打造出植根于本土文化的艺术社区,强调自身的文化历史性和居民参与性从而促进地域文化交流。第二,分析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结合当地的文化特性进行对应的艺术实践。第三,当地艺术家就地取材与居民在社区空间进行艺术创作,共同完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优秀艺术作品。社区艺术最为重要的本质和功能是以艺术的力量参与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它所彰显的是公众的文化诉求,体现城乡居民的生存境遇,从而传递精神价值、缓解社会矛盾,给公众提供思考的空间。

位于广东佛山顺德区的青田自然村,地处平原地带,河网交错,是典型的岭南传统水乡,这里仍然保留着较原始的村落形态和历史遗存。2016年,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选择了青田作为发展城乡建设的实践基地,提出中国乡村建设新理论,并发布《青田范式:中国乡村复兴的文明路径》。“青田范式”是用艺术融入的方式促进乡村复兴,通过尊重大环境和谨慎使用当地元素,实现空间的新意义:不仅要保留村落多样性的自然遗产,还要保存乡村文化及信仰体系,建立多主体联动的“情感共同体”,重塑被市场经济所击垮而逐渐淡去的礼俗社会。

(三)推动设计博物馆建设,以设计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化,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设计共同体

《规划纲要》指出,要“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联合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保护、宣传、利用好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大力推动设计博物馆的建设,是完全符合这一发展规划的。

第一,以设计博物馆展现和弘扬地域特色文化。博物馆本身作为设计和产业融合的作品,可以同时引入大湾区的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近现代以来中外交流背景下大湾区内的各类设计,打造出具有地域产业特色的设计博物馆,使博物馆成为集中展现城市文化形象的窗口。2016年位于荔湾西关恩宁路的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向公众开放,该馆充分体现了岭南文化特色和西关文化风情,并整合周边历史文化资源,吸收西关传统园林建筑之精华,形成一座展示粤剧艺术的博物馆。随着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目的地逐渐成为游客出行的热门选择。品牌形象消费是信息社会发展和商品经济发达的共同结果,人们的消费行动力开始从实物消费发展到品牌形象消费[7]。借鉴这一理念,打造大湾区独特的品牌形象,将传统工艺如潮州木雕、肇庆端砚、剪纸玉雕、酸枝红木家具、龙舟等纳入设计博物馆,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是推广设计博物馆品牌形象的主要方式之一。

第二,结合城市发展历史建设设计博物馆。北京、上海和深圳分别于2012年、2010年和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名为“设计之城”,同时也被确立为兴建设计博物馆的备选城市。“设计之城”的称号不仅表明设计被大众所关注,同时设计也为城市的振兴作出贡献。例如北京清华艺术博物馆以“彰显人文、荟萃艺术、涵养新风、化育菁华”为己任,坚持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通过不懈努力把艺术馆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博物馆。再如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它见证了上海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曾是“城市未来馆”。设计博物馆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当代设计艺术展示与学习的平台,促进不同设计艺术门类之间的合作和知识生产。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历史与设计博物馆相融合,既是对历史的回顾,又叙述着人对历史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民众精神家园的寄托,为城市的振兴奠定文化基石。

第三,以设计博物馆为依托,构建产学研有效协同模式。健全和完善的产学研制度是从事创新创业、设计交流和服务活动的基础,是粤港澳大湾区构建设计共同体、走向一流创新型湾区的关键一步。以设计博物馆为依托,汇集相关产业资源与教学科研力量,使设计博物馆成为培养设计人才、促进设计与其他产业融合的重要平台。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目标是打造高水平世界一流大学,打造“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和全球创新中心,打造“东方的硅谷”。要不断加强与港澳高校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共同助力粤港澳三地协调创新发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8]。设计博物馆作为孵化器不仅给学生提供实践和研究的平台,还为设计师提供交流、策划与互动的机会。例如,广东工业大学浩泽莱德设计博物馆是广东省唯一一座坐落在高校的设计博物馆,收藏了15—20世纪欧洲经典工业设计产品4000多件,包括1913年法国生产的老爷车、1909年的雷诺汽车在内;该馆主要用于教学、科研、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同时向社会免费开放,为青少年设计与科普教育提供基地,必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新名片。设计博物馆与高校的设计学科相结合,可为学生提供学习和信息交流的平台,构筑创新要素集聚的环高校创新圈,构建政府、产业、高校、金融、中介多要素融聚的“造血”式集成创新体系[9]。

第四,在设计博物馆实现主题专业化与信息智能化。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建筑之一,其主题表现在自身的定位中。公共文化建筑的集中建设能将各个不同文化建筑在功能上进行互补互助[10]。以设计和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或单独为某些艺术设计流派、设计品牌设立的博物馆,除了展出各式各样的展品之外,同时兼具文化价值和品牌价值的传播功能。设计博物馆作为文化建筑群的一个子集,在功能复合化的建筑情况下更多倾向于专业化。就其形态而言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综合性单体建筑中以一种元素展开,而各项功能都集中在单体建筑中;第二种是将各个单体建筑组合,而这个单体建筑以各种不同的功能合成。

信息智能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向也是创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目标之一,对于设计博物馆而言智能化不仅体现在陈列的展品上,也表现在博物馆的日常内部管理中。陈列展示作为“前台”是博物馆走向现代化和未来的重要指标。设计博物馆在展品的陈列上采用跨媒介的技术来完成基本职能,如电影、电视、投影、幻灯、录像等,尤其在近几年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方面取得巨大进展,AI、VR等交互式的沉浸体验技术日趋成熟。日常管理工作是博物馆的“后台”,主要围绕藏品的收藏、储存、研究、教育、修复展开对外的信息交流与传递,如数字化博物馆、藏品分类数据、信息数据库、展览设计辅助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这些智能化的技术是连接博物馆与公众的桥梁,也是维系博物馆与观众情感的链条,有助于唤起当代公众对传统地域文化记忆的精神共鸣。但这些都是博物馆的辅助内容,它们并不能替代传统博物馆的地位和作用。粤港澳大湾区设计博物馆的建设应该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寻求传统博物馆周边产业群与新媒体技术产业群优势互补的创新路径。

总之,推进粤港澳设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要坚守“一国之本”,发挥“两制之利”。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三关区”独特的制度优势和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开发湾区传统文化资源,激活本土设计文化创新,是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博物馆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博物馆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