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治疗呃逆43例临床观察

2019-03-19王飞宇

光明中医 2019年23期
关键词:攒竹公孙膻中

王飞宇

呃逆,古称“哕”,又称“哕逆”,是因气逆动膈,致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控的病症[1]。相当于西医学的膈肌痉挛。呃逆有轻有重,轻者常给以轻微刺激而痊愈,正如《灵枢·杂病》云:“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重者常持续数日,严重影响患者的饮食及睡眠,患者亦觉痛苦不堪。针刺对此病的治疗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临床上应用甚广。笔者用针刺治疗此病43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针灸科门诊2017年9月—2018年底收治的呃逆患者43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84岁;病程最短1 d,最长2年。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1)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其呃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2)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症状。3)多有受凉、饮食、情绪等诱发因素,起病多较急。

1.2.2 证候诊断标准1)胃中寒冷证: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冷更甚,进食减少,恶食冷凉,喜饮热汤,口淡不渴,舌苔白,脉迟缓。2)胃火上逆证: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3)气机郁滞证: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4)脾胃阳虚证: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5)胃阴不足证: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1.3 治疗方法主穴:膈俞、膻中、天突、翳风、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攒竹。胃中寒冷证加胃俞、梁门。胃火上逆证加胃俞、内庭。气机郁滞证加期门、太冲、阳陵泉。脾胃阳虚证加脾俞、胃俞。胃阴不足证加胃俞,太溪。各穴用75%酒精常规消毒,用0.3 mm×40 mm毫针直刺上述诸穴,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选用补泻手法,尽量使患者快速得气,得气后留针30 min,留针期间每间隔10 min再行针1次,以加强穴位刺激,起针后膈俞、胃俞、脾俞等背部腧穴采用不留针的快针治疗。

1.4 疗效判断标准痊愈:治疗后呃逆停止,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有效:治疗后呃逆停止,数小时或数日后再发,经治疗再停止,或经治疗呃逆明显减轻;无效:治疗后呃逆无改变。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43例患者中,1次治疗后即痊愈者4例,2~5次治疗后痊愈者13例,5~10次治疗后痊愈者11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3%。

2.2 典型病例患者,男,58岁,于2018年3月6日首诊。主诉:呃逆持续3 d。该患者于1周前风寒感冒、咳嗽,于社区门诊静脉注射阿奇霉素3 d,注射期间觉胃脘部不适,于3 d前喝凉水后即出现呃逆,持续不断,呃声急促、洪亮,影响进食及睡眠,自服安定片,肌注山莨菪碱,均未见好转,遂来我科就诊。当时见:神志清楚,表情痛苦,呃声连连,语言断续,纳差,睡眠差,二便尚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诊断:呃逆(胃中寒冷证);治则:温胃散寒,降逆止呃。取穴:翳风、攒竹、天突、膻中、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梁门,行平补平泻手法,针刺约5 min后,呃逆频发,呃声洪亮,遂于各穴行以强刺激手法,约20 min后呃逆停止,留针30 min,起针后于膈俞、胃俞、脾俞行快针治疗。患者晚饭后呃逆再发,自行服温水后呃逆停止,于第2、3日又来针刺2次,取穴同上,随访3个月,未复发。

3 讨论

呃逆,其病位在膈,病变脏腑主要在胃,涉及肺、肝、肾,基本病机是气逆动膈[4],凡上、中、下三焦诸脏腑气机上逆或冲气上逆均可动膈而致呃逆。多由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和久病体虚等因素引发。现代医学认为呃逆是由γ-氨基丁酸、多巴胺等多种神经递质参与完成的,具有完整反射弧的一种脊髓反射[5]。

攒竹穴是阳明、太阳两经气交会之处,有清泻阳明、太阳经气之功,即有和胃理气止膈的功效,为临床治疗呃逆之要穴。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邪在腹,取之合”“合治内腹”。故针刺此穴可以和胃降逆。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与足太阴脾经之络穴公孙穴相配,公孙穴亦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此为八脉交会配穴法,共奏和胃理气、降逆止呃之效。中脘为胃之募穴,且为八会穴之腹会,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具有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之功,《针灸甲乙经》卷九曰:“腹胀不通,寒中伤饱,饮食不化,中脘主之。”可见中脘可和胃健脾,降逆利水。膻中为八会穴之气会,能宽胸理气,降逆止呃。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穴,手足少阳两经之会,而少阳经的循行路线均与膈有关。翳风穴可疏利三焦气机,宽胸理气利膈,从而降逆止呃。从现代解剖来看,翳风穴部位的深处有迷走神经的分布,刺激该穴能抑制迷走神经和膈肌的兴奋,从而缓解膈肌痉挛,呃逆用之,亦有西为中用之意[6]。膈俞为血之会穴,主治呃逆,功可利关膈,和胃气[7]。天突穴为局部取穴法,“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其为任脉经穴,为阴维脉与任脉的交会穴,可调理周身气机。以上各穴相配,共奏宽胸快膈、和胃降逆之功效。故临床上用针刺的方法治疗呃逆疗效满意。

猜你喜欢

攒竹公孙膻中
公义与私交
夏季祛火 多揉膻中
化解怒火 不妨“捶胸顿足”
化解怒火攻心,不妨“捶胸顿足”
公孙仪嗜鱼
每天做做养心操
掐攒竹止打嗝
丞相的爱好
掐攒竹止打嗝
公孙枝: 五张羊皮的大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