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蚕桑科普文化旅游的发展路径和建议

2019-03-19李燕飞马靖羽白雪龚美霞乐波灵

广西蚕业 2019年2期
关键词:蚕桑丝绸科普

李燕飞,马靖羽 ,白雪 ,龚美霞 ,乐波灵

(1.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南宁市530007;2.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南宁市530007)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大国,蚕桑茧丝绸产业一直是我国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属于传统劳动力密集型的蚕桑产业也面临耕地面积减少、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增加、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及比较效益严重下降等严峻挑战,全国各地逐步开展蚕桑科普文化旅游建设,以期通过将蚕桑产业与科普教育、旅游产业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目前蚕桑科普文化旅游发展仍相对滞后,且比较零星。有关蚕桑科普文化旅游的研究也不多,总结起来有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蚕桑文化资源开发、品牌建设几个方面。彭梅等[1]、李莉[2]和赵春晓[3]分别从蚕桑丝绸文化与乡村旅游业融合方面阐述蚕桑丝绸文化与乡村旅游业融合的可行性及发展模式;叶志毅[4]、彭晓虹[5]从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方面分析江苏、江西发展蚕桑科普文化旅游的成功做法;张明川[6]和吴志平等[7]研究蚕桑旅游产品开发,提出把蚕桑文化融入产品中,开发具有丝绸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丰富和深化旅游产品体系;查方[8]和龚国[9]从品牌建设方面阐述发展蚕桑科普旅游的市场需求、可行性及意义等。

近年来广西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及自身实施优势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蚕桑资源,促使蚕桑产业迅猛发展,更需要将蚕桑产业与蚕桑科普文化旅游紧密结合,开拓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新途径。基于此背景,本文分析国内各地发展蚕桑科普文化旅游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为广西大力发展蚕桑科普文化旅游提供参考,对广西延伸蚕桑产业链、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经济意义,同时对弘扬中华灿烂的丝绸文明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

1 广西推进蚕桑科普文化旅游的重要意义

1.1 是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悠久蚕桑文化的需要

种桑养蚕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发明,是我国农业、工业、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蚕桑的发源地,种桑养蚕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取丝”,养蚕、缫丝是我国古代在纤维利用上最重要的成就。丝绸产业向世界传播了中华文化,为我国的政治外交和出口贸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茧丝绸产量已连续40多年位居世界首位,目前蚕茧、生丝年产量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10],在国际上处于垄断地位。2018年,全国桑园面积共计78.99万hm2,蚕茧收购量65.84万t,蚕农售茧收入308.26亿元[11],蚕桑产业为农民增收、扩大就业、生态保护、脱贫攻坚以及经济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新时期,大力推进广西蚕桑科普文化旅游发展,加大对蚕桑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科技、新业态等普及和宣传,有利于进一步弘扬我国悠久的蚕桑文化,提升我国蚕桑产业在世界的地位和扩大影响力,使之一代一代地发扬传承下去,对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推动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1.2 是推进广西蚕桑产业创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广西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机遇,坚持科学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推进蚕桑产业实现了跨越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两大步:截至2018年,广西蚕茧产量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2018年全区桑园面积18.95万hm2、蚕茧产量36.89万t,占全国的比例逐年提升。同时,蚕种饲养量、单位面积桑园产茧量、生丝产量、蚕农售茧收入等多项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广西现已成为世界重要的茧丝生产、加工基地,创造了中国蚕业神奇的“广西现象”。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蚕桑产业主产地逐步向亚热带低纬度地区转移,印度、巴西、越南、泰国等亚热带低纬度地区的蚕桑生产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广西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位于国际竞争的最前沿,成为“丝绸之路”新的起点,担当着传承中国蚕业和丝绸文化的主力军。下一步广西将以“稳量、提质、增效”为核心,以“品种、品质、品牌”建设为重点,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拓展提升,加快推进蚕桑强省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广西蚕桑科普文化旅游发展,加大宣传引导和科技普及,有助于扩大舆论影响,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广西蚕桑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1.3 是面向东盟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

广西区位优势明显,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是东盟的桥头堡。早在汉代,广西合浦县就是繁华的港口,是中国南疆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随着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深入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发展,这些都给广西蚕桑产业“走出去”带来了新的发展良机。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是广西对外开放的根本出路,也是广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着力点。因此,在广西建立东盟蚕桑科技文化科普示范基地并大力推进广西蚕桑科普文化旅游发展,以广西、周边省区和东盟国家为主,通过文化宣传、科技普及、科技培训等方式,有利于增进对外技术的交流与合作,进而辐射带动周边乃至世界蚕桑生产的发展。

1.4 是丰富教学手段培养科学思维的需要

蚕的生命蜕变在自然界生物中是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的,作为幼儿园、中小学学生生物教学对象和观察对象,其优势在于具有独特、卫生、便利、安全的特性。同时家蚕在科研上作为模式生物在现代生物学中也是很好的材料。20世纪80年代,小学三年级的《自然》课里就有观察蚕的一生的课文。历经30多年,小学课本从《自然》变成了《科学》,养蚕这一内容依然存在。但由于学校实验室及养蚕设备、养蚕技术、养蚕设施不足等原因,学校开展《科学》养蚕内容存在许多的局限。蚕业科研院所、蚕桑科普文化基地等拥有丰富的蚕桑资源,具有设备、科研和人才优势,中小学生物教学可与蚕桑科研部门及高校结合共建蚕桑科普教学基地,不定期邀请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蚕桑科普咨询、知识讲座,丰富生物课教学的内容[12]。同时通过科普活动的开展,使广大中小学生了解到中国悠久灿烂的蚕丝文化、家蚕的一生和丝绸产品、蚕桑资源副产品的独特功能和魅力,对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推动科技进步有较大作用。通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物喻人,教育广大青少年要从小学习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通过蚕桑科普文化的开展,有利于在青少年一代中传播蚕丝文化,达到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蚕桑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2 我国蚕桑科普文化旅游发展的典型案例与分析

2.1 广东宝桑园——借助科研力量发展

宝桑园位于广州市花都区,以蚕桑文化为核心,集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为一体,是一个现代化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13]。宝桑园坚持以教促乐、以乐促教,使游乐、教育内容互相渗透、相互促进,突出“蚕丝科技、自然生态、环保教育”三大特色农业生态教育模式[14],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蚕桑为主体开发生态旅游业,不断加强蚕桑文化的宣传力度,在科普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的服务活动,比如建立桑果采摘区、蚕桑文化博物馆、蚕宝宝体验馆、蚕桑食品开发营销,以园养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从生产设施到园内服务以及园外政策支持,由一到多、从简到难逐步创新的科普思路。经过多年发展,宝桑园成为广州市蚕桑科普文化的“旅游名片”,先后获得“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蚕桑文化示范基建”“生态旅游星级园区”“科技旅游示范基地”“观光休闲示范园”等称号。

该案例发展特色及借鉴意义:该景区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和花都区高新技术试验开发基地共同承担建设,拥有雄厚的科研基础;该基地距离广州市中心40 km,交通便利,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条件;继承和发扬了立体种养农业生态模式;基地具有多元化特点,种植各种蔬菜及养殖各种动物,除了蚕桑主题的体验项目还有百果园、机动游戏、水上运动、拓展训练等其他的体验项目,拥有林果花卉观光、蔬菜种植等多样化基础设施。

2.2 江西凤凰沟田园综合体——综合开发,多种模式同时运行发展

江西凤凰沟风景区是开发蚕桑休闲旅游较为成功的典范。该景区一直保持着蚕桑丝绸文化的鲜明特色,着力向广大游客推广普及蚕桑丝绸文化。该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将传统的蚕桑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有机结合,通过发挥蚕桑产业的特色优势,集成了科普体验、休闲旅游、产品产销三大模式。一是科普体验模式。通过蚕桑丝绸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国几千年来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和贸易的历史文化,普及蚕桑生产中形成的民俗、传说、故事、诗词等;用图片、模型和艺术表演的方法,介绍中国的蚕桑历史、文化和种桑养蚕实用科学知识。二是休闲旅游模式。让游客进入果桑园自行采摘,体验劳动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观赏桑基鱼塘以及桑园的套种套养模式;观赏垂枝桑、龙曲桑、果桑等各种形态各异的有趣的桑树,让游客体验桑树的奇妙。三是产品销售模式。开发蚕丝产品,如蚕丝围巾、蚕丝领带、蚕丝服饰、蚕丝扇子、蚕沙枕、蚕丝被、蚕丝毯等日常用品满足游客高品味生活需求;还有许多具有保健功能的绿色食品,如桑叶茶、桑芽菜、桑叶馒头、桑果糕、桑果饮料和桑果酒等蚕桑综合利用产品[15]。

该案例发展特色及借鉴意义:该景区保持着蚕桑丝绸文化的鲜明特色,在发展过程中将传统的蚕桑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同时以茶园、桑园、果园、樱花园、海棠园、鱼塘、农田等具天然的田园风光为轮廓,综合开发,多种模式同时运营发展,给当地带来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

2.3 江苏蚕桑科普文化旅游发展

2.3.1 华佳丝博园——以蚕桑丝绸全产业链为主线发展蚕桑科普旅游

华佳丝博园以蚕桑茧丝绸为主线,以展示古今丝绸全产业链、蚕桑丝绸景观文化、蚕桑生产研究、科普以及丝绸服装交易等功能为主,园内建有温室桑树植博物馆、养蚕科普馆、丝绸历史馆、缫丝工业馆等10个景观和展示馆,同时还栽种了20多个品种的果桑树。华佳丝博园借助自身优势和资源,通过10多年持续的投入建成了一条集种桑、养蚕、育种、收烘、缫丝、捻线、织造、印染、服装等生产和贸易于一体的丝绸产业旅游产业链。在丝博园内,游客可以亲眼目睹蚕茧→生丝→织绸→服装等丝绸工业生产的过程,感受其神奇魅力。同时,在景区还可品尝桑果糕、桑叶茶,体验桑叶茶制作、领养蚕宝宝、祭拜嫘祖娘娘等,体验农桑文化,感悟丝绸文明[16]。华佳丝博园既是盛泽“丝绸之旅”工业旅游的“力鼎品牌”之作,又是一座“中国丝绸文化”活态传承博物馆。该景区曾获得国家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首批省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江苏省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苏州市吴江区十佳科普品牌等荣誉[17]。

该案例发展特色及借鉴意义:华佳丝博园借助自身优势和资源,以丝绸工业为基础,以蚕桑丝绸全产业链为主线发展蚕桑科普旅游,形成蚕桑丝绸产业集聚群和产业生态链。

2.3.2 吴江太湖雪文化产业园——依托丝绸文化底蕴,一丝兴三业

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也是重要学科。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是帮助学生学习文字知识,更是要整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可是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科素养的培养,以致学生不能有效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因此为了使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地应用语言文字和提高学科素养,笔者将针对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进行详细分析,希望为以后的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一定的贡献。

吴江太湖雪蚕桑文化产业园以蚕桑丝绸为主题,注重挖掘当地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融入了水乡、农庄、民居等特色元素,打造成了集农业示范、科普教育、文化休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结合震泽“旅游+丝绸”发展模式,引进丝绸企业入驻园区,不定期开展丝绸家纺创意设计大赛、丝绸产品发布、模特走秀等活动,积极开拓亲子游、定制游、周边串线游等项目。通过一丝兴三业(即“一片桑叶、一根丝线、一条蚕丝被、一个蚕丝产业”串起震泽镇的生态游、工业游、古镇游三大旅游旋律)[18],三产绕一丝,把震泽丝绸文化更广泛地传播出去。

该案例发展特色及借鉴意义:注重挖掘当地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融入了水乡、农庄、民居等特色元素,依托丝绸文化底蕴,一丝兴三业。

2.3.3 “蚕桑居”工作室——定位精准,针对学生课程做深做细

“蚕桑居”工作室是江苏省吴江市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根据学校《科学》课程内容,发挥校外活动场所优势,立足吴江市当地文化及传统产业特色建立起来的。“蚕桑居”通过课外活动逐步培养学生探索式的学习方法,同时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力。“蚕桑居”搭建了专业的养蚕活动平台,为学生提供亲自养蚕、体验科学的实践机会,丰富学习空间,同时也是家庭亲子沟通的载体和桥梁;除了拥有专业的养蚕设备设施,还提供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全面系统展示蚕的生产过程,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大大提升了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蚕桑居”配有专职技术辅导员,能够关注及解决学生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活动不拘泥于学校教学计划,还可根据蚕的生产过程开展更深入的、专业的、个性化的活动,使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到求知探索的快乐,在互动合作中学会关爱和担当[19]。

该案例发展特色及借鉴意义:定位精准,针对学生课程做深做细,课程专业、有个性,不拘泥于课内要求,注重孩子综合素质以及全面发展。

2.4 浙江达利·丝绸世界景区——做活工业,结合自身丝绸优势与旅游深度融合

达利·丝绸世界工业旅游景区以“走江南丝绸之路,赏丝绸美丽风华”为主题,以蚕桑文化园林、木雕石林、千年桑树园、蚕桑丝绸文化科普教育、现代丝绸工业生产、蚕桑丝绸生态休闲体验、丝绸产品购物为亮点。一直以来,达利集团以“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丝绸文化”为使命,立足企业自身特点,不断推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兼具文化创意、环境友好和科技生态的新兴产业模式转变而不懈努力。在推进企业产业优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深度挖掘中国丝绸文化、江南丝绸文明,打造多种旅游元素和形态的综合性丝绸文化旅游工业园模式。通过发展蚕桑旅游,该企业从一家传统工业企业成功转型为现代工业文明的旅游综合体。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十大工业遗产旅游基地”成为国家工业旅游新标杆[20]。

该案例发展特色及借鉴意义:做活工业,结合自身丝绸优势与旅游深度融合,成功将传统企业转型为现代工业文明的旅游综合体。是属于传统劳动力密集型的蚕桑产业相关企业在企业产业优化、转型升级中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

2.5 湖北南漳楚桑丝绸文化博览园——蚕桑文化与丝绸工业完美结合

该案例发展特色及借鉴意义:公司以蚕桑茧丝绸产业链建设为基础,以现有工业园区为核心,以楚桑文化为特色,孵化带动南漳万亩高效标准化蚕桑基地建设,链接发展楚桑文化工业旅游、休闲农业旅游,以创建“楚桑文化旅游目的地”为发展目标,围绕“丝绸+”及“旅游+”做文章,建设三产融合的楚桑丝博园景区[21]。

2.6 陕西安康石泉蚕桑休闲旅游模式——依托鎏金铜蚕文化优势,结合乡村发展蚕桑旅游

“鎏金铜蚕”出土于陕西安康石泉县,见证了2000多年前先辈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陕西安康石泉被誉为金蚕之乡、丝路之源。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契机,依托鎏金铜蚕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优势,建立石泉蚕桑文化园。目前该园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度合作,开展蚕桑旅游、文化产品研发工作,助推以“鎏金铜蚕”为主的丝路文化研究成果转化。通过建立“蚕业+文化”“蚕业+旅游”“蚕业+小镇”“蚕业+美丽乡村”等模式的生产、生态、生活融合的新业态[22],成为蚕桑产业的标志性人文景观、县域旅游的特色亮点。同时依托旅游景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一园一村一街一廊”的池河“金蚕”小镇建成了大阳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园、五爱蚕桑旅游村,以养蚕大户、蚕桑家庭农场、蚕家乐为载体,发展蚕桑休闲体验旅游基地,通过不定期举行“蚕开门”、蚕桑旅游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来弘扬和传承“鎏金铜蚕”为代表的蚕桑文化,提高蚕桑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该案例发展特色及借鉴意义:依托鎏金铜蚕文化优势,结合乡村发展蚕桑旅游;与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助推蚕桑丝绸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多种模式综合开发运营。

2.7 四川蚕桑科普旅游——政府统一布局,“专合+企业+景区”模式发展

《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2)》[23]中集中布局蚕桑丝绸文化旅游产业。以“锦城”——成都、“绸都”——南充、“茧都”——凉山为基础,打造3个“蚕桑丝绸文化旅游名城”,重点打造蚕桑丝绸文化街区和蚕桑丝绸文化产业园,使之成为四川省蚕桑丝绸文化的展示中心、互动体验中心和高端丝绸产品消费中心;以南方丝绸之路、蜀锦、蜀绣、嫘祖文化为载体,进一步完善丝绸博物馆、蜀绣文化产业园等,培育以蚕桑丝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示范园、文化小镇和基地,打造蚕丝历史文化、专题旅游项目和产品。借助“专合+企业+景区”模式,四川南充六合集团、顺成纺织、依格尔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将蚕桑丝绸产品与旅游文化、品牌建设和电子商务相结合,开创蚕桑丝绸科普旅游市场新模式。

该案例发展特色及借鉴意义:政府统一布局,“专合+企业+景区”模式发展,注重品牌建设和电子商务等新媒体销售模式开发。

2.8 广西蚕桑科普文化旅游——结合市场需求开发产品,朝专业、精准方向发展

广西蚕桑科普文化旅游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大多为一些科研院所开展蚕桑科普进校园的活动。新世纪以来,广西蚕桑科普文化旅游逐步发展新的模式。广西药用植物园开展“走进蚕桑世界·探索蚕桑奥秘”亲子科普活动。玉林市晟源果桑生态园的建设是以蚕桑为主题的农家乐,这是科技人员把科技创新转化为成果的一种创业试验。2016年,自治区科技厅立项批准在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实施广西—东盟蚕桑科技文化科普基地建设,目前已打造一支10多人的蚕桑科技文化科普专业队伍,深入小学、幼儿园开展了近20场蚕桑科普活动,参与活动的科普人员累计达2 000人次。同时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正在建设一个500 m2以上的蚕桑科技文化科普馆和0.67 hm2以上的科普示范基地,建成后可更好地开展蚕桑科普活动,将成为南宁市蚕桑科普文化的一个重要基地和名片。同时,位于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美丽南方”的八桂丝源桑果园以蚕桑科普、研学活动、蚕桑文化和休闲观光旅游为特色,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蚕桑科普课、抽丝剥茧、手工织布、绘制蚕茧工艺品、蚕丝被制作体验、桑叶茶制作体验等科普活动。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自2018年营业以来,已接待游客3万多人,得到学校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该案例发展特色及借鉴意义:结合市场需求开发产品,朝专业、精准的方向发展。

全国各地蚕桑科普文化旅游的体系大体都是通过蚕桑丝绸文化资源、与乡村结合、丝绸工业转型、综合开发、个性发展等几个方面来体现的,而各个地区又略有不同:广东宝桑园及江西凤凰沟风景区依托雄厚的科研力量综合开发,蚕桑特色鲜明同时综合开发其他休闲旅游产品。华佳丝博园、浙江达利丝绸世界景区、湖北南漳楚桑丝绸文化博览园依托自身资源,做活蚕桑丝绸传统工业,成功将传统企业转型为现代工业文明的旅游综合体。吴江太湖雪文化产业园、陕西安康石泉蚕桑休闲旅游则是挖掘当地蚕桑丝绸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发展。“蚕桑居”工作室及八桂丝源桑果园定位精准,结合市场需求开发产品。

3 推进广西蚕桑科普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

开展蚕桑科技文化普及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广西应参照国内各地发展蚕桑科普文化旅游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大力推进蚕桑科普文化旅游的发展。

3.1 加大蚕桑科普活动示范基地的建设

科普活动得以顺利开展,高标准、高水平的科普活动场所是关键。广西应参照江西凤凰沟、江苏华佳丝博园、广州宝桑园等地建设蚕桑丝绸科普示范基地的成功经验,创建广西蚕桑科技文化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完善蚕桑科技活动中心、科技文化广场、科普长廊、科技培训室、文化活动室、多媒体活动室等科普基础设施,搭建科普服务新媒体、新平台,提升基地科普综合服务能力。建立蚕桑科普文化展示馆,展示广西乃至我国悠久的蚕桑文化、产业发展进程、蚕桑的生物特性,展示蚕桑产业的新科技,包括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新模式、新业态等,营造创新环境,提升全面科学素养,增加科技文化氛围。

3.2 大力开展蚕桑科普进校园活动

打造一支蚕桑科普活动专家队伍,组织专家深入小学、幼儿园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蚕桑科普教育宣传活动,向广大青少年学生图文并茂地介绍广西蚕桑生产发展历史、现状,以及蚕从蚕卵、孵化、幼虫、眠蚕、起蚕、熟蚕、结茧、化蛹到成蛾的成长全过程,蚕桑茧丝绸产品等内容,普及现代科学种桑养蚕基本知识。通过科普活动,进一步弘扬蚕丝文化,引导广大青少年认识和了解广西种桑养蚕历史、现状与未来。通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宣传,以物喻人,旨在培养广大学生热爱科学、关爱生命、勇于担当、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使他们感受到我国蚕桑茧丝绸产业悠久的文化底蕴。通过“从娃娃抓起”和“小手拉大手”的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进而加快推进蚕业强省(区)建设步伐。

3.3 探索多元蚕桑科普活动机制及运营模式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蚕桑科技科普长效工作机制,成立科普专家服务团队,定期组织开展科普宣传、科技培训、文化节等活动,借助网站、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展示前沿技术与成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蚕桑科技文化知名度,打造广西蚕桑科普品牌。蚕桑科普示范基地要落实专门人员和资金,做好相关文史资料、民间传说、儿歌民谣、名人典故等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丰富“蚕桑文化”品牌建设、蚕丝文化创意等。要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周、科技日等科普活动,促进青少年科普宣传、产业科技培训等科技宣教活动,向全区乃至东盟国家普及蚕桑科技文化知识,扩大广西蚕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应积极探索建立“科研院所(企业)+科普示范基地+新媒体+公众”的新型科普示范模式,为全区乃至全国蚕桑科普及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3.4 将蚕桑科普与休闲旅游有机结合

近年来,国家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乡村旅游等思路。旅游景点具有环境优、生态好、流动人口多等特点,可将蚕桑科普与休闲旅游有机结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蚕桑丝绸文化,开发蚕桑科普旅游,如“丝绸之路”旅游、重走“一带一路”、与蚕区民俗民风相关的体验活动等。大力推行体验式活动,如桑果休闲采摘、领养蚕宝宝、种植桑树、抽丝剥茧、手工织布、绘制蚕茧工艺品、蚕丝被制作体验、桑叶茶制作体验等科普活动。同时大力推行“游+吃+乐+购”,大力推广蚕桑宴和蚕桑产品,如生态桑园土鸡、生态桑园土鸭、桑叶鱼、桑芽菜、桑枝食用菌、桑根养生汤、爆炒蚕蛹、桑叶面条、桑果桑叶馒头及桑果汁、桑果酒、桑果糕等。通过将蚕桑产业融入日常百姓生活,使得人民大众更加了解、认知、认可蚕桑产业,达到更好的科普效果。

3.5 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通过蚕桑科普示范基地、蚕桑科普展示馆、蚕桑综合示范区、蚕桑核心示范区及蚕桑特色小镇等项目创建活动,设立蚕桑科普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增强政府资金对发展蚕桑科普旅游的导向作用。应进一步加强蚕桑科普文化旅游整体规划设计、资源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宣传引导、项目建设工作等的资金扶持。制订蚕桑科普旅游文化产业在税费缴纳、市场准入、土地使用、商品开发、投资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实现政策和资金对蚕桑科普旅游业的扶持。

猜你喜欢

蚕桑丝绸科普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科普达人养成记
遥望“丝绸路”
路上丝绸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