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足内翻的量化针灸治疗概述*
2019-03-19魏丽
魏 丽
量化针灸是目前针灸研究的热点,包括针刺的取穴方法、补泻手法、针刺强度(刺激量)、得气标准都有其量化的指标。量化针灸治疗,可规范针灸使用,提高针刺疗效,使针灸临床具有可操作性、可普及性,是目前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足内翻是中风患者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若不及时治疗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恢复进程,是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查阅近年来关于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相关文献,对其相关的取穴方法、补泻手法、针刺强度、得气标准等量化指标进行总结,旨在抛砖引玉。
1 取穴方法
目前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选取穴位各有不同,从传统的穴位包括十二正经穴位、奇经八脉穴位及经外奇穴,到现代医学的神经肌肉解剖取穴。
1.1传统针灸取穴方法
1.1.1足少阳经穴位曹莲瑛等[1]采用传统取穴方法独取足少阳经穴组作为治疗组,穴位包括阳陵泉、阳交、光明、悬钟、外丘、足临泣,作用机制可能与所选取经穴下的解剖肌群以及与针刺穴位效应本身有关。赵琦[2]对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采取传统取穴方法取足少阳经分布于小腿及足部的诸穴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并配以治疗足内翻。结果证明针刺“足少阳经”对缓解偏瘫后痉挛性足内翻有显著疗效。
1.1.2跷脉穴杨丹[3]依据《脉经·卷十》“阴跷脉急,当从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阳跷脉急,当从外踝以上急,内踝以上缓”的理论,认为中风后足内翻与跷脉为病有关,故治疗组取阴跷脉的照海穴、交信穴,阳跷脉的申脉穴、仆参穴为主穴,配合下肢康复治疗。
1.1.3足三阴经穴位齐敏等[4]依据《针灸大成》“阴症,半身不遂, 拘急,手足拘挛”,认为中风后足内翻为阴症,故取穴足三里、关元、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照海、腹通谷,其中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关元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太冲为肝经原穴、输穴,能疏达肝气、缓解痉挛。足太阴经穴阴陵泉健脾理气,足少阴经穴太溪滋阴补肾,足少阴穴通谷可恢复气血畅通,下病上治,取足阳明经穴位足三里取阳中求阴之义。
1.1.4足三阴经穴位宋书昌等[5]取腰椎(L2、L3、L4、L5) 夹脊穴,位于各个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 寸,针刺此穴可以联络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起到调和气血、舒筋缓急的作用。L2~L5 组成为腰丛神经的一部分,包括股神经、闭孔神经,主要支配下肢后肌群。针刺腰部夹脊穴可以舒缓兴奋的痉挛肌,收缩相应的拮抗肌。
1.1.5特定穴内翻穴[6]位置在足内翻侧的承山穴外1寸。此穴处于拮抗肌与痉挛肌交汇处,深刺此穴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既能松弛紧张侧肌肉,又能使肌张力相对较低的肌肉产生收缩,提高其张力。足临泣穴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四趾本节(第四跖趾关节) 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武连仲[7]通过研习经典文献及临床实践,发现足临泣可治疗足挛萎。纠翻穴[8]为经验穴,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和外踝尖连线中点处。陵后穴[9]位于腓骨小头后下方凹陷中,属于经验穴。刺激该穴位,可刺激足外翻肌群,使该侧肌肉产生收缩。
1.2神经肌肉解剖取穴
1.2.1拮抗肌肌肉群刘刚[10]依据现代康复理论认为,中风后足内翻是由于由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肌力降低导致,所以在治疗中要增加腓骨长短肌的肌肉力量,拮抗胫骨前后肌的肌张力,故治疗组体针取穴, 腓骨长肌起点,腓骨短肌(昆仑穴上1.5 寸)起点。在腓骨长肌起点中点,向下斜刺15 mm,左右旁开10 mm再各针刺一针,昆仑穴直上1.5 寸中点向下斜刺15 mm,左右旁开5 mm 再各针刺一针。提高腓骨长短肌的运动神经元通路的兴奋性,使拮抗肌收缩,痉挛肌松弛。盛国滨等[11]取穴十二经筋结点,足外翻经筋结点位于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起点,腓骨小头前下方; 屈踝经筋结点位于腓骨短肌终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上1 寸。
1.2.2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荣积峰[12]触诊小腿后内侧肌群,寻找条索结节,压住疼痛触发点,快速直刺,反复提插,引起局部肌肉跳动。据现代康复研究,针刺刺激或破坏触发点,引发强烈脊髓反射,改变或破坏了脊髓中枢的感觉支配区,达到止痛效果,使张力带放松。从而改善下肢痉挛情况。
2 针刺方法
2.1透刺透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报道较为多见,从单组透刺到多组透刺,一般选穴位常为一阴一阳经穴位,进针较深,常为60~100 mm,行针以轻度小幅度提插捻转为主,以出现局部酸麻胀及放电感传至足部或出现足部背屈为度。
2.1.1单组透刺王文熠[13]将83 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4组,1 组为常规针刺对照组(20例),其余3 组在此基础上施以不同透刺方法,分别为透刺1 组(丘墟透照海,21例)、透刺2 组(太白透束骨,21例)和透刺3 组(交信透附阳,21例),比较其对患者踝关节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透刺法和常规针刺均能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踝关节功能,丘墟透照海组疗效优于其他各组。
2.1.2多组透刺冯宝领等[14]取穴阳陵泉透阴陵泉、丘墟透照海、三阴交透悬钟等三组透刺,丘墟穴以45° 角沿外踝间隙向照海穴透刺,以在照海穴能触到针尖为度, 由阳陵泉直刺进针透向阴陵泉方向,进针0.5 ~ 0.8 寸,行针以轻度小幅度提插捻转为主,每次行针2 ~ 3 min。张雅丽等[15]随机将96 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分为透穴刺法组(治疗组)50 例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46 例, 透刺组太白透束骨、丘墟透照海、交信透跗阳、阳陵泉透阴陵泉。太白穴水平直刺透向束骨穴, 进针约60 ~ 80 mm, 丘墟穴以45°角沿外踝间隙向照海穴透刺, 进针60 ~ 80 mm, 以在照海穴能触到针尖为度;由交信穴向上以45°角斜刺透跗阳穴, 刺入60 ~ 80 mm,由阳陵泉直刺进针透向阴陵泉方向, 进针70 ~ 100 mm,均行针1 min, 以轻度小幅度提插捻转为主。留针30 min,留针期间行针1 次, 行针以轻度小幅度提插捻转为主。
2.1.3压痛点透刺岳增辉[16]患肢关节附近的肌腱两侧压痛点为主穴, 针刺手法直刺或斜刺且直达骨膜、捻转提插, 得气后, 顺肌腱的走向一前一后透刺, 针感强度以病人能忍受、关节不发生阵挛为度。
2.1.4芒针透刺芒针针体长,可以透刺多个穴位,透刺整条肌肉,针感较强,故赵永智[17]应用芒针治疗中风后足内翻,选择28号6 ~ 12寸芒针,取风市透中渎,阳陵泉透悬钟,丘墟透足临泣,小腿弛缓肌上顺其肌肉走行进针,平补平泻,以观察到所属肌群收缩产生拮抗作用为度。
2.2电针电针可增强穴位刺激量,使针感易于传导扩散,故广泛应用于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电针波形的选择上有连续波和断续波的区别,频率有低频(1~2 Hz)和高频的区别,临床报道上也各有不同。周亚芬[8]针刺经验穴纠翻穴(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和外踝尖连线中点处)得气后,在两穴的针柄上连接脉冲电疗仪,刺激参数:波形为连续波;频率为2 Hz;强度则通过调整进针角度、深度,直至患足出现节律性、不自主的背屈外翻活动,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刘艳平等[18]取穴患侧丘墟、悬钟、解溪、阳陵泉, 连接6G 805 电针仪,采用断续波,频率1 Hz,以踝关节做背屈外翻有节律性不自主的外展运动为度。欧阳钢等[19]认为电针频率≥13 Hz 时才具有解痉、止痛和镇痉作用。王芗斌等[20]将50例脑卒中后足内翻的患者随机分成3 组, 即100 Hz 组、50 Hz 组、2 Hz 组。利用表面肌电图,观察治疗前后踝背屈时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肌电活动, 结果提示电针100 Hz治疗中风后足内翻更有效。在电针波形的断续波与连续波的选择上,目前还没有对比的报道。
3 得气标准
得气是指针刺入穴位,施以提插或捻转等针刺手法后,患者出现的或主观或客观的感受。在治疗足内翻的报道中,得气标准也各有不同,有的表现为传统的酸麻重胀感觉,有的表现为经气传导的放射感,电击感,甚至有时可表现为肌肉的抽动、肌肉的收缩。一般作用于拮抗肌,以出现足外翻、足背曲动作为度。电针可增强针刺感,使针感传导扩散,故一般电针的得气标准多以出现肌肉收缩为度。
4 针刺干预时间的确定
4.1脑卒中发病3周以内程金莲[21]认为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早期以肌张力下降为特点, 称为软瘫期, 此后大多出现以痉挛和共同运动为特点的痉挛期。据报道卒中后肌张力开始恢复多在发病1~3 周后出现[6], 因此本在脑卒中发病3 周以内开始针灸干预治疗。
4.22周至1月,针刺介入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邵明璐[22]将45 例脑卒中后足内翻的患者按发病时期分为3 组,A 组为发病后2 周~ 1 月,B组为 1 ~ 2月,C组为2月~ 1年,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8 周, 3 组治疗后比较,A 组痊愈率、有效率最高。故认为,针刺介入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综上所述,目前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确有其优势,但目前无论是取穴方法、针刺方法、针刺强度,还是得气的标准、针刺的时间、评价的标准都无统一执行的方案, 需进一步规范操作手法,严格遵循国际评价标准,采用随机、双盲、重复和对照原则,使针灸治疗中风后足内翻更具规范性,减少中风患者的致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