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行为护理方式及对认知功能影响分析

2019-03-19金凤姝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5期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满意度意义

金凤姝

慢性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较常见且程度较重的精神病, 其病情迁延难愈、易反复发作, 对患者的学习及生活均构成了明显影响。目前临床上针对该病的治疗尚无特效方法, 多以药物干预为主[1], 同时配合精心规范的护理指导, 以起到进一步促进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作用。本中心尝试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施行心理行为护理, 经研究证实该护理方案在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方面有一定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中心诊疗的7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Ⅰ组和Ⅱ组, 各35例。Ⅰ组男20例, 女15例;年龄29~70岁, 平均年龄(43.8±9.7)岁。Ⅱ组男18例, 女17例;年龄31~72岁, 平均年龄(44.2±10.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依据相符[2], 年龄≥18岁, 且精神状况基本稳定。

1.2 方法 Ⅰ组采取常规护理, 向患者提供抗精神病药物口服及用药指导, 进行入院宣教、对症处理等干预。Ⅱ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心理行为护理方式干预, 具体包括:①认知干预。在详细掌握患者基本资料(姓名、性别、既往病史及文化程度等)的情况下, 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新知识理解能力与掌握度进行综合评估, 再采取合适的语言和方法进行疾病宣教, 让患者加深对自身病情的了解, 从而更为主动的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②情绪安抚。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负担, 有针对性的给予疏导和鼓励, 教会患者通过情志转移法、深呼吸练习及音乐疗法等放松心情,及时清除住院期间各种刺激因素, 以免外界反复刺激而影响患者的情绪。③行为指导。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适的行为康复计划, 循序渐进, 有条不紊地锻炼患者各方面能力, 如日常生活中可指导患者完成洗漱、穿衣及扫地等较为简单的生活操作, 再逐步向难度更高的活动过渡, 如外出散步、自主购物等, 部分表现良好者还需第一时间给予鼓励和表扬, 以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每月固定时间开展文娱活动,让患者获得自我展示的机会, 并加强与其他患者的交流, 以通过相互鼓励、帮助的形式更好地促进认知行为能力的恢复。对于认知行为能力恢复较理想者, 可安排其参与到某些公益活动中, 为患者早日融入社会创造条件。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度问卷表对两组患者做统计调查, 选项设很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项, 护理满意度=(很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同时以SSPI、PANSS及RBANS为参照, 评估两组的认知功能及精神症状恢复情况[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SPI、PANSS及RBANS评分比较 护理前, Ⅰ组患者的SSPI、PANSS及RBANS评分分别为(16.28±3.97)、(40.35±3.62)、(37.33±3.82)分 , Ⅱ组患者分别为 (16.23±3.88)、(40.51±3.87)、(37.98±3.65)分;护理后, Ⅱ组患者的SSPI、PANSS及RBANS评分分别为 (19.87±3.16)、(32.50±5.24)、(14.26±4.09)分 , Ⅰ组患者分别为 (17.35±3.54)、(37.64±4.71)、(19.43±5.12)分;两组患者护理前的SSPI、PANSS及RBAN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3、0.179、0.728,P>0.05);Ⅱ组患者护理后的SSPI、PANSS及RBANS评分均优于Ⅰ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2、4.316、4.667, 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Ⅱ组患者很满意20例, 基本满意14例, 不满意1例, 护理满意度为97.1%;Ⅰ组患者很满意11例, 基本满意17例, 不满意7例, 护理满意度为80.0%;Ⅱ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Ⅰ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81, 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

3 讨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会对患者的情感、行为、思维与感知等各方面产生影响, 在临床上通常表现为缺乏意志要求、社交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减退、无法独立完成工作及学习等。争取尽早、规范的抗精神病治疗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上述症状有重要作用, 但受多种因素影响, 仅向患者提供药物干预往往不易取得预期的效果。

近年来, 受医疗服务模式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以及现代人们对临床护理质量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影响, 慢性精神分裂症群体的临床诊疗工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大量临床实践显示, 在积极的抗精神病治疗期间对患者施以心理行为护理, 能够尽可能争取患者对临床工作的配合, 进而起到辅助治疗的效果。相关研究发现, 经心理行为干预后, 患者的认知功能可获得较常规护理更为明显的改善[4]。本研究中, 作者对此看法基本一致。心理行为干预能够通过认知干预、情绪安抚、行为指导的方式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引导患者正确对待自身病情, 并可根据康复计划有序地锻炼各方面能力。与常规护理相比, 该模式更符合现代护理学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促进患者病情康复方面也更具有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后Ⅱ组患者的SSPI、PANSS及RBANS评分均优于Ⅰ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2、4.316、4.667, P<0.05)。Ⅱ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Ⅰ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1, P<0.05)。

综上所述, 采取心理行为护理方式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强化干预, 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精神症状,同时对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也具有较好的效果, 值得做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精神分裂症满意度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有意义的一天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生之意义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