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在民主革命中孕育和诞生
2019-03-19民革中央宣传部党史处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不顾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渴望,一意孤行挑起了全面内战。在这重要关头,国民党民主派积极行动起来,成立了新的革命组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呼吁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多方开展工作,推翻蒋介石集团统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应运而生。
国民党民主派组织相继建立
1945年下半年,随着抗战胜利的到来,有关中国两个前途、两种命运道路的选择问题,摆在了全国人民的面前:一条是中国共产党所指引的光明的道路,即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现国内和平,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建设一个独立、民主的新中国;一条是国民党统治集团所要走的黑暗的道路,即坚持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坚持反共内战政策,维系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贫弱的旧中国。
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 《对目前时局的宣言》,阐明中共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方针,要求国民党政府召开各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的会议,成立举国一致赞同的民主联合政府,奠定以后和平建国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的积极响应。他们纷纷举行集会并发表宣言和声明,呼吁和平,反对内战,反对召开由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要求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召开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会议,成立联合政府。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曾多次会见宋庆龄、冯玉祥、柳亚子、谭平山、王昆仑、许宝驹等国民党民主派人士。与中共领导人的会见,特别是《双十协定》签订后的政治形势发展,使重庆的国民党民主派人士感到应当立即正式成立民主派组织。
1945年10月28日,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第一次全体大会在重庆召开。大会通过了 《政治主张》 《大会决议案》和 《临时组织总章》。在斗争形式上,民联采取组织公开、领导人不公开的形式,并创办了 《民联》、《民潮》等刊物,开展反内战、反独裁和要求民主的宣传活动,先后在19个省和10个市建立了地方组织。
民促成立后,在广州文德东路六和新街14号楼的秘密联络点。
民联正式成立之后,在广州的国民党民主派人士也加紧了建立民主派组织的工作。经李济深、何香凝同意,由蔡廷锴、李章达负责,正式开展成立组织的准备工作。1946年3月12日和4月14日,广州的国民党爱国民主人士先后两次举行会议,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 (后改名为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简称民促)。会议推举李济深为中央主席,推举蔡廷锴等为常务理事。
民促成立后,即首先在广州等地开展反蒋民主活动,并出版 《现代》月刊,积极进行反蒋宣传。7月29日,李章达、何香凝、张文、陈其瑗、陈此生、陈汝棠等联合致电美国人民,要求美国人民督促政府立即停止对蒋介石集团的军事援助,撤退驻华美军。8月21日,何香凝为纪念廖仲恺被暗杀21周年,发表 《告黄埔军校同学书》,呼吁黄埔同学遵循孙中山、廖仲恺遗教,顺从人民意旨,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
民促的活动,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莫大的恐慌。在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压迫下, 《现代》月刊被封闭,蔡廷锴、李章达被迫离开广州,民促总部也不得不迁往香港,并将反蒋民主活动转入地下。
国内革命斗争的胜利发展,极大地鼓舞了海外的国民党爱国民主力量。他们也开始集结,并进行有组织的活动,与国内遥相呼应。
1947年9月,被迫赴美国 “考察水利事宜”的冯玉祥开始联合在美的国民党爱国民主人士。10月10日,他在纽约举行记者招待会,向世界舆论公开表明反对蒋介石集团独裁统治和反对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政治立场。当晚,他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 《国庆演词》,猛烈抨击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认为民主的胜利已经为期不远了。10月11日,冯玉祥约集在美国的国民党民主派及民盟等人士,一起座谈形势,大家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以更好地开展反蒋反美斗争。11月9日,旅美中国和平民主联盟在纽约成立。联盟成立后,很快在旅美爱国侨胞中开展了工作,先后在旧金山、华盛顿、明尼苏达等地成立了分部,并发展了一批会员。联盟还同国内的国民党民主派建立密切联系,在反对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斗争中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李济深、柳亚子、蔡廷锴等曾联名写信给冯玉祥,高度评价他在美国进行的斗争和取得的成绩。
这些国民党民主派组织的成立,为国民党爱国民主力量的大联合,为国民党民主派同国民党反动派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彻底决裂,为民革的最终成立,做好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向香港转移
在民革成立前,国民党民主派人士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南京、重庆、成都等几个城市。这几个城市,遍布蒋介石的耳目,很难隐蔽地开展民主活动。与国民党统治区相比,香港的特殊环境,不仅有利于民主人士密切关注国内局势的变化,保持与中共的联系,相机开展活动;而且港英当局多次拒绝国民党政府通过外交途径提出的驱逐中共以及民主、文化人士出境的要求,氛围相对宽松,人身安全较有保障。李济深经过深思熟虑,找到中共领导人董必武,征求中共对于他去香港组织反蒋活动意见。董必武表示完全赞成,并希望他尽快成行。
1947年3月,李济深由上海秘密前往香港。一到达香港,9日,李济深就在中国共产党于香港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华商报》上发表《对时局意见》,强烈呼吁停止内战,废除党内独裁,呼吁 “每一个信仰总理遗教的党员,亦应该不客气的起来,改正党内反动派的错误政策,不应消极放任听其错误到底,误党误国,弄到同归于尽”。
为了更好地从内部反对蒋介石集团统治,应对不断变化的局势,李济深多次邀集何香凝、蔡廷锴、彭泽民等人到自己在香港的寓所聚会商讨。
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认为尽管民联、民促有联合的愿望和要求,但二者自成立以来,都为争取和平民主做了大量工作,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应当继续保留,以便于斗争的开展。国民党民主派联合的最佳方式是另外成立一个组织,让民联、民促的同志以个人名义参加这个新组织,并作为骨干力量来推动这个新组织的工作。
会议确定了几项要尽快推动的重点工作:一是由李济深、何香凝联名写信邀请在上海的民联同志来港,共同商议有关联合的事宜;二是委托即将赴欧洲参加世界工联会议的朱学范绕道美国征询冯玉祥对建立组织的意见;三是成立筹备小组,商讨新组织名称等重大问题,着手准备纲领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
密信邀上海同志来港
5月6日,李济深召集会议,讨论由李济深、何香凝联名写信邀请上海同志来港的具体问题。
在李济深发表 《对时局意见》、公开举起反蒋大旗后,白色恐怖日益严重。蒋介石控制的国民党中常会,以李济深诋毁蒋介石和国民党统治为名,通过了开除李济深国民党党籍、全国通缉的决议。蒋介石还派特务赴港暗杀李济深,好在暗杀行动事先被宋庆龄得知,立即派人通知,李济深才得以躲过。一时间,风声鹤唳。邀请民联同志来港的信函怎么写?采用什么方法才能最大限度保证信件安全送达?是大家首先考虑的问题。
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采用秘密通讯办法——将信的内容写在巴掌大小的绸巾上,缝在衣服里面,以便躲避途中国民党军警的严密检查。
方案已定,大家逐字逐句地斟酌每一个字词,可谓惜字如金。经过多次的讨论,最终形成简明扼要、含意深刻的密信:
平山、亚子、春涛、真如阅:国民党民主派,集中力量,正名领导,对内对外,紧要万分。盼先生等迅即来港,共同筹策一切。香凝 济深
信的内容被誊写在绸巾上,密密麻麻地布满整块绸巾,具体讨论详情,以口头的形式告知上海同志。
这封干系重大的信到底由谁来送才最为保险、妥当?6月初,有着丰富革命经历的朱蕴山秘密到达香港。他先后参加过光复会、同盟会、国民党、共产党、第三党、中华民族革命同盟、民盟、民联等组织,交友广泛,对各方政治人物都很熟悉,为人又豪爽豁达,急公仗义,一旦遇到重要任务需要进行联系时,总是请他辛苦跑一趟,故此得了一个 “神行太保”的雅号。他无疑是送信的最佳人选!
朱蕴山表示愿意回上海送信,于是信尾又加上 “详情由蕴兄面报”七个字。但朱蕴山最终未能成行。他本来已经买好了到上海的船票,开船前一天,突然接到上海友人电报,称他若返回上海,一上岸就有被捕的危险。朱蕴山一生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对此毫不畏惧,但是为了绸巾上所列同志们的安全,经与李济深、梅龚彬等商量,上海之行最终不得不取消。后来,李济深等决定分头托人带口信请上海的同志们速来香港。
写在绸巾上的密信。
柳亚子到港后,李济深把这封没有送出的密信拿给他看,看后就留在他家。为安全起见,柳亚子将密信藏在放有孙中山先生像的镜框里。几经辗转,这封颇具传奇色彩的密信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当年国民党民主派人士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甘冒生命危险,毅然投身革命洪流的历史见证。
绕道赴美征询冯玉详意见
朱学范到美国后,与冯玉祥进行了商谈。冯玉祥立即表示同意香港方面的意见,认为要改变国民党当局的错误政策,必须联合国民党内的爱国力量,从内部进行斗争,只有尽快建立这个组织,才能更好地联合民联、民促的同志,进而团结一切爱国的国民党军政人员,达到分化国民党、推翻蒋介石统治的目的。
两人足足畅谈了三天。冯玉祥还答应筹募一些经费,并准备学习孙中山先生发动华侨的力量,成立旅美中国和平民主联盟配合革命行动,其中还有中国共产党党员参与。他根据与朱学范谈话内容写了一封信,托朱学范带给李济深,并表示一旦这个组织在香港成立,他就尽快赶赴参加。不幸的是,1948年9月,冯玉祥在回国途中遇难,没有见到李济深等民革同志,没能亲眼目睹新中国的诞生。
审慎确定组织名称
1947年10月起,除郭春涛留在上海,化名从事策反工作外,柳亚子、谭平山、陈铭枢相继抵达香港。经过商议,决定由李济深、何香凝、柳亚子、蔡廷锴、王葆真、邓初民、张文、梅龚彬、朱学范、朱蕴山、陈此生、陈铭枢、谭平山等人组成中国国民党民主派联合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推举李济深、何香凝为筹委会召集人,柳亚子为秘书长。筹委会工作得到了中共香港分局的大力帮助,方方、潘汉年、章汉夫等经常以招待会形式,辅助联络,予以帮助。
在李济深、何香凝等的主持下,筹委会在香港坚尼地道52号举行了多次会议,具体讨论了拟成立的组织名称、纲领和领导人选等重大问题。
关于新组织的名称,由于既要迎合当时反独裁、反内战运动之需要,又要团结、凝聚国民党内爱国民主力量,还不能和当时已经成立的组织名称重复,因此存在较大的分歧。柳亚子带来的上海方面意见建议定名为 “国民党民主派同盟”。许多人认为 “国民党民主派同盟”比其他几个名字都好,可以考虑。为慎重起见,李济深就此分别征求宋庆龄、冯玉祥的意见。冯玉祥复信表示 “特别盼望成功”。宋庆龄则从上海给何香凝捎来口信: “早年我与邓演达、陈友仁以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名义发表 《莫斯科宣言》 (即 《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以示继承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后来,我曾想过, ‘临时行动委员会’之下一步,可以改为 ‘革命委员会’……建议考虑。”何香凝即倡议这个革命组织可以命名为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48年1月,民革中央部分同志在香港合影。前排左起:朱蕴山、柳亚子、蔡廷锴、李济深、张文、何香凝。前排右一王葆真,右三彭泽民。中排左第二人起:郑坤廉、梅龚彬、刘遐翚、张克明、冯伯恒、李子诵、陈其瑗。中排右一周颖。
因为国民党的种种倒行逆施,筹委会很多同志都嫌弃 “国民党”,想尽量避开。何香凝理解宋庆龄的用意,主张保留 “国民党”三个字,强调 “国民党是孙中山先生亲手缔造的,我们作为孙先生的信徒,成立革命组织,必须保留孙先生的传统,才足以取信于民众,为利于广泛号召,就不能不保留国民党三个字”。她指出, “当前南京政府在战场上已经败北,国民党内部人心惶惶,不少人对各自的前途正在抉择,形势需要我们这样做”, “在当前的有利形势下,只有善于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我们这个组织才会兴旺发达,才能在与共产党真诚合作中发挥分化敌人的作用”。何香凝的一番话,使与会者对民革的性质和任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朱蕴山也指出,孙中山当年曾组织过革命委员会,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民主派与共产党合作,在南昌起义中也曾成立过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因此新组织采用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名称,正显示了国民党民主派决心继承和发扬孙中山不断进步的革命精神。
经过反复讨论,筹委会终于一致同意将新组织的名称确定为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民革成立
1947年11月12日,在孙中山先生诞辰81周年纪念日,中国国民党民主派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香港举行。李济深在开幕词中说: “今天适好是总理诞辰,我们来开会,就是象征本党再生之意义。”经过一个多月的商讨,1948年1月1日,民革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大会推举宋庆龄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通过了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组织总章》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宣言》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行动纲领》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告本党同志书》等重要文件;宣布民革的行动纲领是 “以实现革命的三民主义,建设独立、民主、幸福之新中国为最高理想”, “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之对外对内政策为基本原则”。
民革一成立,就强烈地震撼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引起了国内外有关政治势力的高度关注,使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它标志着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在坚持孙中山三大政策和革命精神、推翻蒋介石集团反动统治的基础上,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从政治上、组织上与蒋介石把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了彻底、公开的决裂,实现了国民党爱国民主力量的集结与联合。继承发扬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从成立之初就深植于民革的基因中,是民革的初心,是民革优良传统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