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主题策划与媒介设计
2019-03-18聂瑛
聂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主题策划;展示媒介设计
1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的集保存、展示、研究教育、体验传习、创新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固定的多功能特殊性实体展示馆。传统的博物馆是针对物质文化为内容的以“典藏——研究——展示——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公共性文化机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在此之上还需要担当起活态的传承功能。
2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主题策划
2.1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整合梳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信息的梳理与解读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展示设计的前期基础工作,没有充分的理解掌握展示对象的基本信息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间内涵,就无法构建出适宜其展示设计的方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展示的内容应该具有真实性、联系性、完整性。设计者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取真实而准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在体验中应调动全身的感官参与互动,获取体验过程中带来的感受,适时的转化为创作的灵感。当然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这项体验活动中的部分项目是不能完全实现的,只能依靠其它的高科技信息手段获取,如影像、图像、实物、文本等,但必须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
进行信息的梳理时,首先采集信息然后再进行分门别类,按照事物的内在组织规律,编织系统化的结构。分类法包含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等。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容所包含的是一个地域所有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有多种组织方式,如依据项目级别、依据项目所属的地理区域、依据项目本身所属的版块等进行归类,这种归类方法比较具有学术性,从研究者的角度来说有一定的规范性与学理性。专题性的博物馆只是某一个项目的内容,对于单个项目的梳理与解读,应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从横向与纵向进行归纳、梳理与剖析,这也是快速获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进行深入解读的快速通道。从横向来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含了该项目相关传承项目的器物、流程、流派、艺术价值等;从纵向来看,贯穿了该项目的起源、发展、演变、创新、传承、传播等。
在梳理与解读中应以最真实的信息为依据,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性,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该项目的最真实、朴素、原生态的一面。非物质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地域历史发展的缩影,所以在解读时不能孤立的去思考,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生与发展都是在整个社会大的背景中,且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也是相互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物质的可看见的,而深藏在其背后的思想内涵却是抽象的无形的,只有透过表面的形式深入到思想内涵层面才能准确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
2.2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的提炼演绎
主题是展示文化的核心,主导了展示内容的内在结构,决定了展示馆的线索、版块构成、展示空间的效果、展示媒介与技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主题表达需要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内涵、个性特征,组织结构清晰进而在传播时做到灵活生动。
主题内涵的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文化财产,存在形式的抽象性和表现载体的具象性,只能通过具体的物质化的载体敏锐的感受体会其中所富有的内在精神文化内涵,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透过形式进入思想提炼出能触及心灵深处并能引起共鸣的主题表达。
主题结构的清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各版块内容之间、各具体项目之间、单个项目的信息构成上具有系统性强、关联性强、逻辑性强的特点,所以对于主题的凝练必须具备紧密的组织结构,清晰的逻辑线索。
主题表达形式的趣味: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是充满原生、乡土、神秘性的,并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比起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要显得更原始与纯粹。从展示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生动趣味性强的主题表达更能吸引观众的关注,所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的表达应注重趣味性的方式呈现。
3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媒介设计
展示馆媒介设计是展示设计系统包含了所有展示馆中可见的物质化载体和虚拟媒介,包含了建筑环境、空间场景营造、公共艺术装置、展品展具、图文版式、多媒体技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对展示媒介的设计有特殊要求,区别于传统型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理念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需要更加系统性的多维度展示媒介的综合性设计。从展示媒介的物态上看,从每个项目的存在基本形态出发,需要结合静态、动态、活态化形式的立体化综合性呈现;在展示的互动性设计中需要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感官的参与,注重参观者全身心的互动体验,在体验中认识与传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
3.1静态性媒介設计
3.1.1建筑设计
建筑是展品的容器,同时建筑本身又是展示的一个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建筑设计中,从空间结构、形制色彩、装饰材质等方面需要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特点。每个地域都有自身的文化,建筑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建筑的营造技艺又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范畴。所以将地域性文化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设计中就是在传播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中国美术学院民艺馆建筑将编织形态与自然环境山体形态进行融合,在屋顶的形态肌理上吸收了传统编织的穿插结构形态,在材质上采取传统黑瓦材质与现代钢材、玻璃结合相得益彰(图1)。
3.1.2空间场景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场景性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生和成长的地理背景往往是在特定的乡土化环境里。只有将这种特定的环境展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相结合,才能让观者直观和真实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烘托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气氛,唤起观者的情感,调动内心的乡愁情节。在情景化的再现中,有多种艺术化的样式,如二维的绘画、摄影、二维半空间的虚实结合的场景、仿制的三维实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展示必须渲染空间环境,比如在传统婚庆喜俗的展示中,就必须将拜堂、闹洞房这些过去的场景真实性的予以还原,让观者置身这种古旧喜庆的空间氛围里,才能感受过去婚礼的庄重、美好。
3.1.3版面设计
展示设计离不开版式版面的设计,它是展示媒介设计中辅助知识传达的工具,且文字与图像丰富了展厅的视觉元素。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版式设计应该从形状、材质、色彩上突出当地文化元素。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灵活运用,注重图文解读的便捷清晰,文字内容的编排等级,讲究字体的协调,图文的对比等。
3.1.4展品陈列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的实物主要有原物和仿制,但都注重其真实性,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其相对应的实物道具,切不可混淆错配。实物的展示又需要和空间的尺度大小匹配,避免与整体环境的不相协调。实物的展示可以通过夸张的艺术处理手法让其转变原有功能而成为吸引眼球的艺术作品。
3.1.5公共艺术的选材
用公共艺术的形式来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题材上有丰富可取的素材,从形式上可以有许多种可变换的形式,如室内外的雕塑、装置、壁画等。公共艺术是能与观众产生互动的艺术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展示设计不能局限在室内。展示馆的公共性空间可以设置各种形式能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的艺术作品来装点空间,由于公共艺术形式的多样,不同的展示区域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作品,室内与室外可以协调呼应。
用公共艺术形式来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要找准最具吸引力的题材,以及找到与之匹配的物质化的表现形式,并通过与观众的互动而产生与传统雕塑类形式不一般的体验性效果。中国美术学院民艺馆“天工开物”展览内的古井互动装置,通过提前制作好的动态影像资料置入井中的显示器,便可以和石井口进行互动(图2、图3)。
3.2动态性媒介设计
各种高新科技的融合发展,给展示行业带来新的技术支撑。从展示科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展示特性需求结合来看,动态性的媒介可以简单的区分为演示性新媒体和互动式新媒体。
3.2.1演示性新媒体
演示性新媒体是指通过数字化显示技术将已制作好的动态化影像信息进行显示,如高清屏幕、环幕投影、幻影成像、全息投影等,显示对象的形态上有2D/3D等与各种展演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结合可达到的特殊效果。这种技术的使用难度不大,关键需要通过创意性的前期制作或与其它物质化媒介相结合实现最佳效果。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便采用了幻影成像、多屏幕拼接、增强现实等多种新媒体技术(图4、图5)。
3.2.2互动性新媒体
现代化展示理念讲究让观者多感官的参与到展示活动中,为增加观者身临其境的感受,通过多种媒体的技术组合,实现人机互动。这类技术需要通过对人为信号的扑捉转化为控制软件的语言来实现操控。如触屏、电子翻书、体感互动、语音互动等,这类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也有很好的体现,例如,传统手工技艺的制作模拟、与虚拟讲解员互动、民间舞蹈动态的模仿跟踪等等。还有当下流行的移动媒体类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通过对特定图像的扫描获取信息进行互动。通过各种新的媒体可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的真实性,获取信息的快速便捷,展示馆互动娱乐性的增强,但在设计的过程中须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展示要求。如2015米兰世博会日本设计工作室团体实验室Teamlab为日本馆展出两件互动数字艺术作品,以“和谐多样性”来呼应本次世博会的主题。是一组让人身临其境的装置作品,一共占据了两个展间,一间摆放的是一件可参与式的投影装置,参观者们可以穿过一片由投影装置模拟出的数字稻田;另一间则摆放着一条传递日本美食文化的数字信息瀑布(图6、图7)。
3.3活态性媒介设计
活态从物理性的角度上看,即有生命的、能生存、能繁衍生息的一种状态。这个词是一个新的词语,也是当下热议的一个词语。活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存在形式特征。它是区别于以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用文字、音像、视频的方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方方面面的方式。活态展示空间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设置专门的展示空间通过活生生的传承人进行最直接的表演活动,并与观众参与互动的展示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面目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了参观者的眼前。目前有以下几种这种特征的空间,一种是传承人常驻性的固定展示,还有一种是临时性的展演。
3.3.1活态展示区设计
固定活态展示空间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中设置专门的空间作为传承人常态性表演制作的场所,或是作坊。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适合长久性固定的展示,当下传统技艺类项目最适合以这种形态来呈现。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表演空间要求不大但能产生经济价值,维持展馆运营。固定活态展示空间的设计首先需要考虑选取的项目类型,考虑到该类项目的文化价值、艺术及商业性价值、项目级别的影响力。不同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于展示空间的形制要求和所需的功能配置不同。如杭州的手工艺活态展馆,集聚了十多种代表性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类项目(图8)。
3.3.2临时性展区设计
临展空间即临时性展览空间,在当下的博物馆设计中作为标配出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来说有两种形式,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室内主要以展览、小型活动、小型表演功能为主,室外则可以举办大型临时性民俗节庆表演、体育竞技、传统游艺类节目。临展在展示馆整体规划空间布局时,临展区的设计需要考虑展览、展演的灵活可变性。临展空间是调节展示馆氛围的活化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活化的重要途径。如杭州工艺美术馆关于蓝印花布制作技艺的临时展览。
3.3.3非物質文化遗产大学堂设计
传习空间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堂是传授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具有传统博物馆本身所有的社会教育的公共性功能,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空间布局中需要传习空间的设置,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传承人交流的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堂的设计可融合古代中国学堂文化的元素,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结合古学堂的空间布局,渲染教育气氛。
3.3.4文化创意展示空间设计
文化创意空间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产品的展示空间,文化创意展示空间的活态化功能是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展示、流通、使用的途径而得以实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入现代生活的途径,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体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境下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展示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中的特色化区域,文化创意产品和文化创意展示空间是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有效路径。
4结语
本文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对展示主题策划和展示媒介设计进行的分析和应用。将展示主题与展示媒介本身相结合。在展示媒介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表现的形式是特殊的,为了充分完整的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需要结合静态性的相关物质化媒介,以及动态性的多媒体展演,活态性的真人表演,全方位立体式的媒介传播。希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真正起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