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隔代抚养”对退休老年人角色转变的影响研究

2019-03-18张楠

卷宗 2019年5期

摘 要:隔代抚养是指祖辈单独或与父辈一起主要承担照料和教育孙辈的形式。[1]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阶段,发挥好退休老年人这一群体的“余热”是不仅有助于这一群体重新找到自我价值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中青年家庭的抚养照料下一代的生活负担。本文将在角色理论的视角下关注隔代抚养对于退休老年人的社会角色的转变中发挥的作用及影响因素。

关键词:隔代抚养;退休老人;角色理论;影响因素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年轻父母的时间和经济上的巨大压力和我国特有的独生子女现象等社会因素也加深着隔代抚养存在的必要性。

现阶段的研究中大致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老年人可以在隔代抚养的过程中重新找回价值感、减少孤独感。而另一种认为因为老年人在抚养孩子中进行的照料任务繁杂且重复性大,且老年人不得已推迟自己的医疗需求,使其在身体和心理健康上均会受到负面影响。

所以本文将探究这一争议性问题,集中讨论隔代抚养对于退休老年人这一特殊身份群体的社会角色转变的作用。分为正作用和负作用两方面进行阐述。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隔代抚养关系不仅在个人层面上影响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社交关系,更在家庭层面上成为了促进老中青三代人交流沟通的纽带,降低了子女既要养育孩子又要探望父母的时间成本,投注“1+1<2”的更少精力,也间接地增强了子女对老年人的情感支持和关心,提高了家庭内部的互动频率。在社会层面上,居家养老的良性模式为社会养老机构减轻了人口负担,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隔代抚养关系中分为很多种不同的情况,我根据老年人主观意愿划分,大致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根据居住是否在本地标准划分,一种是农村和城市空巢老人抚养空巢儿童,另一种是异地生活的“老年漂”群体。

现有研究关注的对象主要是空巢、独居、孤寡、残疾、留守等老年群体。人们可能会认为退休干部不属于弱势群体,而忽略了退休老人他们也是老年群体中特殊人群。而这一群体的老年生活也需要社会的关注。

在对上述隔代抚养中不同类型老年群体的进行划分后,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的是在长期生活在本地(长春市),主动提出帮子女照料或抚养孩子的退休后城市老年居民群体。考虑到老年人的可能会有视力障碍和阅读障碍,所以本文采用访谈法。选择长春市5名退休老人对他们进行深度访谈。

访谈对象1:朱女士,58岁,中专学历,退休前在某民办房产中介工作,在自住房和丈夫共同抚养孙子,儿女都在同城工作。

访谈对象2:牛先生,61岁,高中学历,身体健康退休前在某林业局工作,在自住房和妻子共同抚养孙女,儿子在同城工作。

访谈对象3:刘女士,54岁,初中学历,退休前在社区工作,丧偶,在儿子家照料孙子。

访谈对象4:郑先生,56岁,大专学历,退休前在某中学任教,在自住房和妻子共同抚养外孙女,女儿女婿在同城工作。

访谈对象5:陶女士,53岁,提前退休,之前在某机关单位任职,在自住房与丈夫共同抚养外孙女,女儿女婿在同城工作。

3 理论视角

角色理论认为每个人一生中都要扮演多种角色。角色是个人与社会互相接纳的一种形式。老年人角色变化与青年、中年不同,它不是角色的变换或联系,而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角色丧失或中断[2]。

由于退休老年人个体职业的中断,由原来的职业角色转变为赋闲角色这种价值感的突然缺失,退休老人会出现心理不适的问题。为了减缓这种不适和替子女的家庭分担,很多老人主动选择了帮儿女带孩子,用新的角色来过渡这种赋闲时间的空白。

4 隔代抚养中对角色优化影响及原因分析

其中的4位退休老人在照料孩子的过程中,会出现角色优化这种积极影响。这归因于新的角色带来的社会参与和期待。对于充分适应新旧角色转变的祖父母,抚养孙子女为其带来新的生活目标,并因此得到他人的赞赏与肯定,获得正面情绪。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4.1 自我效能感增强

许多老年人退休后,长时间赋闲在家,自我价值的认同感下降,而承担照料孙子或孙女的角色会让他们在接送孩子上下学、送补习班、兴趣班的过程中间接地参加社会活动,很多老人也是在接送孩子的过程中结识了很多有相同生活背景同龄人,有了更丰富的社会交往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其自我价值认同感,也能增加他们的活动频率,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

4.2 角色的丰盈

照料孩子的过程中老年人充当了一种类似教育者和家庭领导者的角色,话语权在家庭内部也增强了,对于孩子的问题是上会和子女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填补了退休后生活的大空白。不至于在退休后工作环境的而生活单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年人的寂寞情绪。照料孩子能够弥补子女情感支持的缺失,减少中老年人的孤独感,缓解其心理问题。

4.3 角色优化伴随的资源的增加

家庭养老仍然是当今社会主要的养老方式,中老年人与子女间的代际支持类似于一种交易。当老年人承担孙子女照料责任时,子女的福利提高,所以子女对中老年人的时间和资源支持也会增加,有助于老年人健康和精神状况的改善。

5 隔代抚养对角色紧张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经典的角色紧张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中承担各种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对个体的要求不同,从而使个体在实现各角色任务时感到矛盾和困惑。[3]根据本次调查,现将隔代抚养过程中导致角色紧张的影响因素分为以下几种。

5.1 对孩子的过度关注

家庭中对孩子存在过度关注的现象,过度关注主要包括对孩子的饮食营养 、学业成绩、才艺训练。家庭中的矛盾往往由抚养观念的差异而引起。毕竟隔代抚养的一大弊端就是祖辈的育儿知识面较窄,导致孩子无法得到科学的抚养和教育。这与年轻人掌握的知识相冲突,因此育儿理念的差异往往产生家庭矛盾。

5.2 退休后的经济压力

经济压力下,退休老人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状态,因为经济不独立而产生依附子女的感觉,便会产生消极情绪。

对城镇职工而言,随着个体退休,其可以領到的退休工资及相关福利要远远低于在岗职工;他们不得不依靠以前的积攒及儿女供养,其收人减少更为显著。尤其是没有与老伴共同抚养孙辈的老年人因无人陪伴,表现出和其他四位受访对象不同的“寄人篱下”的孤独感。

5.3 自身健康的关注减少

老人在照料孩子过程中,老年人需要转移部分用于自我照料的精力和时间给孩子,进而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下降。所以经常为孩子准备早晚饭和接送上学,周末接送课后兴趣班等任务让老人会拖延每年的体检或者自身不适的就诊。

6 总结与反思

基于上述分析,隔代抚养对退休老年人的角色转化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当照料孙子女的“角色紧张”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大于“角色优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时,隔代抚养对退休老人的日常生活状况表现出不利影响,反之,则表现出有利影响。

本文在研究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充分地代表全国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全部隔代抚养关系中的老年人,但本文的创新性也在于聚焦了退休老人这一容易被忽略的社会群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填补国内现阶段隔代抚养方面的研究空缺。

参考文献

[1]周瑞洁.老年人与隔代抚养研究的现状与前景[A].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2018:2.

[2]赵学慧.老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9.

[3]张田,傅宏.隔代抚养关系中老年人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20):5169-5170.

作者简介

张楠,延边大学,研究方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