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梁漱溟浅谈五四时期中国文化的“翻身”
2019-03-18胡娇
摘 要:传统的中国文化在五四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西方文化为主的世界文化的侵蚀使得中国文化曾一度趋于边缘的状态,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辛亥革命、新文化及五四运动之后产生了剧烈动荡,时文人学者多关注东西方文化的问题,而梁漱溟就是其一,在西学冲击下的中国文化将如何定位,而处在这种境况下的中国文化又将如何翻身。
关键词:中国文化;五四时期;梁漱溟
五四运动前后,世界逐渐形成了以西方文化为主的文化圈,而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正在遭遇巨大的变化,而文化作为社会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梁漱溟为此奔走于乡村建设之中,力图找到一条使中国文化能够“翻身”的道路。在文化为了要适应时代不得不发生巨变的时候,我们的社会该以何种态度去迎接这种变化,这是每一个有志之士和心怀社会的人需要深思的。
1 五四前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动态
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千年的沉淀之后,到近代中国已经深深扎根在华夏大地上,不同王朝由于统治的需求对于文化方面的整改,但究其根本,还是以儒家文化占主流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内涵有了不同的解释。辛亥革命一声巨响,使得中国在政治和文化都掀起了惊涛骇浪。
1.1 辛亥革命后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其伟大之处不仅在于推翻了腐朽的满清贵族的专制统治,还在于他是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辛亥革命高举着资产阶级的民主与自由,去反对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的专制与压迫。列宁曾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面对革命派对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宣传,他们对于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的倡导,自然就不可避免的冲击了以三纲五常为伦理的儒家文化。通常说,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原来避谈政治的国人,也纷纷开始议论时政,相应“革命”二字,一时间大街小巷皆为“革命”。在民主与共和思想的影响之下,百姓开始质疑封建等级秩序的合理性,逐渐改变了原来的尊卑观念,提倡个性的解放与个人的自由。这就给传统的中国文化以致命的冲击,断发易服、禁止缠足、女性的解放、国家权利的分配等诸多方面也开始发生巨变。
1.2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直接响亮的批判封建文化,倡导人个性的解放。新文化运动时期,人们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介绍西方的思想、政治、文教、技术,而是要通过本国实际加以改造成为救国救民的良方,并且倡导付诸实践。面对危亡国家,人们迫切的寻找一条救国之道,因此,将矛头直指封建时代占据绝对地位的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达到了一个极端,全盘的否定和全面的改造,宣传新文化、新思想。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用西方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宣传社会变革之法,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到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变化,用新陈代谢的发展观来看待社会的发展,要废旧立新,要努力构建一个全新的理想社会,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糟粕批判更为猛烈。
1.3 五四运动的震荡
五四运动作为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形式上看,这场爱国运动就其影响程度而言,对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对于传统的中国文化也是影响巨大。五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提出一系列反封建思想的口号,具有典型意义的即为“打倒孔家店”、“推倒贞节牌坊”等口号。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则高呼中国文化优越论,反对学习西方的文化和中國革命派,同时,他们还强烈抵制马克思主义。所以说,五四运动的剧烈震荡使得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矛盾处于一个紧张的对立面,两者开始走向势不两立的对立面。
2 从梁漱溟看近代中国文化
梁漱溟作为近代中国的大思想家,跨越了新旧社会,其哲学思想给予社会很大影响。其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梁漱溟坚信以孔孟儒学为根本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而他还致力于寻找一条救亡中国、振兴中国的道路,也为此付出了诸多努力。
2.1 梁漱溟其人
梁漱溟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传统的官宦和礼乐之家,梁漱溟出生之际,面临的社会环境已是混沌不堪,在这样新旧交替的时代,他由于其父亲以及家庭的原因,从小接受的是以新知识为主而非儒学典籍的启蒙教育,比很多人要先接触到新学的内容,这也为他思想的形成打下基础。其父的开明的家庭教育和用心栽培使得梁漱溟形成“自信自强、特立独行的人格,产生了经世致用、求真务实的态度、产生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同时也逐渐养成了有独立见解,不肯人云亦云的性格。”①
除了是著名的哲学家,梁漱溟还是有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的探索之中,试图从乡村找到一条建设新中国的道路,在此过程中,他也对传统文化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应如何定位提出自己的看法。适逢五四运动之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一书的出版引起了中国思想界的广泛关注,一时间梁漱溟声名大噪,反响热烈,在这里也不难看出国人当时对于中西文化的关注以及这个复杂而不可忽视的时代问题。
2.2 中国文化在近代的紧张地位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可谓举足轻重,它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保持本国独立性与丰富性的重要保证,是支撑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精神和物质财富。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影响着千百年来国家和人民的生存发展。从汉代开始,儒学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发展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化,一方面,不仅受到来自西学的剧烈冲击,另一方面,国人由于社会的剧烈变化和各类思想的传播,对中国文化也有很多不确定的情感和怀疑,梁漱溟也谈到,西方文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如何在这种变化下求得中国文化自身的发展。
2.3 “后天下时代”中中国文化的定位
罗志田先生提到,到近代的中国,读书人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以天下为己任的士人,到以知识为目的学人”,遂提出“后天下时代”这一概念。“后天下时代”中,一个问题直接摆在世人面前:不再是往日模样的中国应该怎么在崭新的世界里准确定位?②梁漱溟则为寻求这条出路而奔走努力。而当时不管是晚清政府还是就全球而言,大变革已经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各国都需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以谋求发展。在这个大变革过程中,文化应该在一个国家扮演怎样的角色,中国文化怎么在风暴的政治中心得以生存发展,是时人应该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梁漱溟密切关注之所在。
梁漱溟指出,西方的文化不用另外加以证明,本身就已经成功。对于像日本一样,接受西方文化并且自身得以发展的国家,既然已经发展就不存在文化选择的迫切性;除此之外还有完全被沦为殖民地的国家或者地区,由于自身并没有独立性,也就谈不上选择。而中国与上述三种情况都不相同,论成功,不能与西方相比;论西化程度,不能与日本相比;而就完全殖民来说,又保留一定的自主权和独立权。所以,中国尚且无法在大变革的时代定位,更何况是中国文化。③
2.4 全盘西化下中国文化的危机
自《南京条约》一纸文书打开中国国门始,西方文化就从这些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和传教士中源源不断的输入至中国,中国现如今民族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文化的问题,而导致这种问题的出现,国内国外皆有不可避免的原因。除此之外,西方民族之所以有如今的强盛地位,也离不开西方的文化,所以在这里,面对民族危机,我们不得不先正视我们的文化,但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不可避免的遭受巨大冲击,不乏有一大批文人学者要求全盘西化,全面彻底的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就导致了中国文化不仅存在外患,还有内忧。
3 中国文化应该如何翻身
3.1 对“全盘西化”的质疑
由于近百年来中国饱受外国侵略之苦,再加之接触了西方文化和制度之后的文人,自然会得出西方文化优于中国文化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无可避免,但梁漱溟却坚决不同意西化派的观点,虽然他对西方文化保留一定的肯定态度,但因此全盘否定中国文化,梁漱溟是万分反对的。他坚定的认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只是因为所选择要走的道路不同而已,并不能因此就下定结论说西方文化优于中国文化。这不是西化派所言的“古今之别”,只是一定程度上的“中外差异”而已。
他们都认为近代中国的失败其实应该归结于文化上的失败,只是所选择的出路不一罢了,那么,文化上失败就必然要从文化入手解决了。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中国文化的翻身。
3.2 中国文化的翻身
梁漱溟曾在演讲和著作中提过“东方文化的翻身”问题。“复兴”一词,是梁漱溟先生频繁使用的词语。④梁漱溟也为此奔波数年,力求寻求一条挽救中国文化之路。西化派认为中国文化已经无能为力,他们认为传统的中国文化已经不适应现代中国的发展,因此主张要充分接受新文化。但梁漱溟却不赞成这个观点,相反的,他认为中国文化是可以再生的,再发展的。他认为,“一个民族的复兴,都要从老根上发新芽,所谓老根即指老的文化,老的社会而言”。“老根发新芽”即成为梁漱溟对于中国文化的典型态度。
所谓“老根发新芽”,意思是,梁漱溟也承认,要实现民族的复兴,光是守着一套旧东西是不行的,创造新的东西。而梁漱溟的关于中国文化的“从老根上发新芽”这一观点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事实上,文化确实是一个批判继承的过程,马克思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对于文化的态度应当时推陈出新、批判继承的,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对待传统文化也理应如此。文化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跟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不能落后于时代的潮流。⑤
4 结语
中国文化在五四时期随着社会的震荡也跌宕起伏,中國文化也曾一度陷入两难的阶段。一方面,面对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中国文化如何得以继续发展;另一方面是如何在国内学界对于文化的普遍打击态度之下保全和维持自身的发展。但不管是哪一个派别,持有怎样的观点,其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国,实现民族复兴。他们当年所做之努力从性质上讲都可以说是一次爱国的运动,如何在时代大巨变之时,保持清醒头脑,如何对待自身的文化,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注释
①孙凯:《梁漱溟思想研究》,黑龙家大学,2014年
②参见罗志田:《文化翻身:梁漱溟的憧憬与困窘》,《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6期。罗志田先生根据近代以来“天下”所发生的复杂变化,提出了“后天下时代”这一概念。即古人认知的人类世界,是“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天下的范围很广阔,“是无限扩张的人类社会”。而近代之后,罗志田说,“天下出现了大的变化,在外部看,变成了世界、中国等种种概念的划分。从内部看,天下也发生了转化。原来的天下没有现在常用的国家、社会这些概念。即使有,这些字的含义也不一样。对于心怀天下的人而言,这是很痛苦的。”“后天下时代”由此产生。
③参见梁漱溟讲,陈政记: 《在晋讲演笔记·中国民族今日所处之地位》,《梁漱溟全集》第 4 卷,第 660 页
④参见罗志田:《文化翻身:梁漱溟的憧憬与困窘》,《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6期
⑤参见孙凯:《梁漱溟思想研究》,黑龙家大学,2014年
参考文献
[1]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124.
[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五卷[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67.
[3]梁漱溟讲,陈政记.在晋讲演笔记·中国民族今日所处之地位[M].梁漱溟全集,第4卷.
[4]陈独秀.〈新青年〉宣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M].北京:三联书店,1984:427.
[5]罗志田.文化翻身:梁漱溟的憧憬与困窘[J].近代史研究,2016(6).
[6]孙凯.梁漱溟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
[7]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248.
[8]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12·胡适讲演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2.
[9]罗志田.文化东西:梁漱溟之问的时代性[J].探索与争鸣,2016(7).
作者简介
胡娇(1995-),女,汉族,重庆永川,硕士,中国近现代史,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