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器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影响及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价

2019-03-18刘展豪刘初容冯重睿符碧洲

健康大视野 2019年4期
关键词:早期康复治疗运动功能脑卒中

刘展豪 刘初容 冯重睿 符碧洲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应用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器联合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7.8-2018.9期间收治的11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组,对照组55例(应用早期康复治疗),观察组55例(应用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器联合早期康复治疗),观察两组运动功能情况,评估两组日常自理能力。结果: 治疗前两组运动功能评分无差异,治疗后对照组评分低于观察组(P<0.05);治疗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无差异,治疗后对照组评分较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应用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器联合早期康复治疗恢复效果更佳,运动功能和日常自立能力恢复更好。

【关键词】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运动功能;日常自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R3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4-245-01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为脑血管意外和中风,患者脑部血管发生突然破裂或血管发生阻塞造成大脑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引发脑组织损伤。根据发病原因不同又将其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临床卒中患者大多为缺血性卒中,占总发病人数的70%,患者可出现呕吐、头痛、偏瘫、意识障碍,严重者甚至昏迷,对其身心健康均造成巨大危害,也加重家庭负担[1]。临床治疗该病分为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但由于患者病情较重,因此预后较差,影响生活质量,如何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是临床治疗的关键,文章脑卒中患者应用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器联合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我院2015.8-2017.8期间收治的11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组,对照组55例,观察组55例。所有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在临床指征相对稳定下,将存在昏迷、意识认知障碍或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在外。对照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范围56-73岁,平均(62.47±1.07)岁,观察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范围56-74岁,平均(62.51±1.09)岁,。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1.定期为患者进行翻身叩背,更换体位,2h更换一次;指导家属为患者良肢体位摆放,保证肢体功能。2、患侧肢体关节被动活动,助力训练,20min/次,1次/d,维持关节活动功能.3.床边辅助支撑坐位训练,初始选取30-40度,根据患者适应度可增加10度,训练5-10min,患者能90度坐位后训练时间为30min,结合患者情况给予耐力训练。4.床上翻身、移动、起坐、搭桥运动以及躯干活动训练;

观察组:应用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器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同对照组。应用进行康复训练,卧床期患者进行被动和助力训练,应用屏幕反馈观察图标变化,嘱患者尽量主动延长训练时间;通过双下肢运动力量分配界面来反馈患者腿部力量的百分比,加强对患侧肢体的锻炼,根据反馈意见调节运动量,加强耐力和阻力训练,指导患者训练方式,缓解痉挛状态;利用双下肢运动力量分配界面给予对称训练,通过反馈调节运动量,维持双腿用力力度,提升患者对双下肢力量应用的把握性,纠正步伐姿态。训练20min/次,2次/d。

观察两组治疗三个月后的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运动功能情况,评估两组日常自理能力。运动功能情况应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进行评估,量表满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运动功能情况越好。日常自理能力应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Barthel)进行评估[2],量表满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治疗前两组FMA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日常自理能力

治疗前两组Barthel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2。

3討论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脑卒中的发病人数随之不断增多。存活患者中绝大部分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由于病情较重,预后情况较差,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受到影响,因此如何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升生活质量是临床治疗的重点[3]。

文章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低,分析原因发现早期康复治疗给予患者翻身、更换体位,关节活动等维持肢体功能位;指导患者进行坐位、站位训练,增强患者耐力,进行移动、躯干活动等训练,一定程度上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但由于缺乏系统性训练方案,因此适用性较低。有研究发现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器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应用于脑卒中患者时治疗效果更佳[4],结合本文研究看出,观察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高,分析原因发现,智能系统能实时反馈治疗进展,通过反馈能够更清楚了解肌力恢复情况,针对性为患者制定下一步康复治疗方案和计划,视觉反馈还可刺激患侧肢体产生主动运动,增强肢体肌电信号,进而募集更多单位神经元,建立神经通路和大脑运动模式,促进后期恢复,结合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将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器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应用于脑卒中患者能有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升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爱丽.MOTOmed康复训练器下肢康复效果影响因素的模拟仿真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7):748-752.

[2]王雅静.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2):140-141.

[3]李丽.早期康复治疗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2):78-79.

[4]朱娟.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结合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10):1144-11146.

猜你喜欢

早期康复治疗运动功能脑卒中
运动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神经智力及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治疗体会
早期康复治疗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影响的临床研究
针灸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