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县级博物馆文物藏品陈展中的保护管理

2019-03-18杨桂新

中文信息 2019年2期
关键词:保护管理博物馆

杨桂新

摘 要:博物馆作为关注度比较高的公共文化机构,用其独特的文物藏品展示方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形成了独特的博物馆文化,通过展示文物藏品要让民众在博物馆中感受到视觉上的愉悦感,还要有知识获得的满足感,精神上的归属感。本文首先分析了县级博物馆文物藏品陈展管理现状,接着提出了县级博物馆文物藏品陈展中的保护管理措施,包括对陈展的文物藏品管理者开展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建立文物藏品陈展中的保护管理条例等。

关键词:博物馆 文物藏品 保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2-0-01

县级博物馆是立足于公众服务的基础文化机构,主要特点是公益性,以研究和展示、传播人类生存物证等为目标,属于人类文化记忆与传承的重要场所,为群众提供公益性服务,是提升群众文化修养的重要阵地之一,在国家文化建设道路上发挥着积极作用。群众在闲暇之余参观博物馆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是切身的文化体验。藏品管理属于博物馆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重要的核心工作。所以,在新时期,博物馆要明确自身在推进文化繁荣方面应当做出的贡献,注重藏品陈展中的保护管理,建立创新展览机制,从而促进县级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一、县级博物馆文物藏品陈展管理现状

博物馆文物藏品跟陈展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两者缺一不可,可以说是互为表里。博物馆要展览陈列的文物,要以藏品的存在为基础,藏品只有通过展览才能显示出其价值。但是县级博物馆因为其资金有限,基础设施的局限性大,陈列展览的周期更新时间比较长,藏品的数量也不是特别多,藏品陈列展览放置的时间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物毫无保留的暴露出来,会受到空气以及自然光线等影响,同时也受温度、湿度以及光线的影响,就可能出现损坏。部分县级博物馆采取的保护措施就是针对文物保管库房而言,没有涉及到陈展中的藏品保护。特别是那些建立的比较早的县级博物馆,基本采用的是传统的展品陈列管理模式。[1]当展品展览之后,就会把文物展品移交给安保部门进行统一管理,还有的交给宣教部门管理。部门之间存在差异性,这些文物藏品管理者不是科班出身,专业知识不多,技术不到位。他们对陈展中的文物藏品管理就局限在“不能使用闪光灯”以及“禁止触摸”等,他们更为关注的是藏品的安全性,确保其不损坏、不丢失。即使每天都对展厅进行保护,但是因为专业性限制,他们难以察觉到藏品的一些细微变化,导致陈展活动结束,当文物藏品收回库房的时候,发现部分藏品出现褪色、风化等状况。此外,在陈展活动中,部分县级博物馆的工作制度不是特别完善,特别是文物藏品交接手续方面,规范性不强,导致交接手续出现混乱的情况,比如,有的交接清单上没有注明藏品的文物号,会有同类同名的文物藏品出现混淆。

二、县级博物馆文物藏品陈展中的保护管理措施

博物馆依托自身的藏品展览,为公众提供参观与学习、社会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属于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非营利性机构,这点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中得以体现。公众在博物馆中享受公共文化权利和文化利益,其藏品是人类共有的文化财产,以社会群众为教育对象,充分利用其自身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是其服务工作的目标和宗旨。县级博物馆文物藏品陈展中的保护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县级博物馆要结合实际情况,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陈展的文物藏品管理者开展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尤其是文物藏品保管巡视人员,要让他们了解文物藏品的相关知识。要求他们在看管巡视文物藏品的时候,不只是要保障藏品不丢失,不能出现人为损坏行为,还要能够在管理人员的指导下,运用科学有效的保护手段来确保文物藏品的安全。

其次,要定期对陈展的文物藏品进行清点。我们所说的“清点”,并不只是简单的检查陈列文物藏品的数量,还要结合具体的出库陈展的文物清单,对每一件文物藏品进行仔细检查和记录,要切实做到物品、卡片介绍等相符。[2]对于那些已经存在“生病”现象的文物藏品要进行相应的保护和处理,做到早发现早治理,要能够防患于未然。文物藏品管理者要具备基本的文物保护知识,那些不适合长时间展出的文物要做到定期更换,尤其是要注意展厅的布置,要能够做到通风、防尘以及除湿、防紫外线。当发现因为自然原因可能导致的文物藏品出现损坏的情况,要迅速的汇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尽可能的减少自然因素可能对文物藏品产生的破坏。事实上,定期清点文物藏品,时间为每个季度一次为宜。

再次,在文物藏品陈展筹备的时候,部分文物藏品也许已经列入到藏品计划中,也列入到出库陈展藏品的清单中,但是因为特殊原因没有进行展览。这些藏品在这个时间段中可能会出现既不在库房也没有出现在展厅,而是在某个地方暂时存放。由于缺乏专人去进行保护和管理,就不可避免的造成混乱甚至丢失的状况。[3]基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博物馆要积极完善文物藏品陈展制度和管理办法。比如,对于那些不方便直接展出的藏品,利用计算机中的虚拟现实技术依照现实中的博物馆构建一个虚拟的三维世界,用网络直观的为用户展现了珍藏的物品,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用户能够通过网络来浏览博物馆,欣赏到这个藏品。为使用者带来视觉和听觉的模拟,给用户一种沉浸的体验感,让用户看到三维空间中的展示品,还能对展示品进行旋转来进行全面欣赏。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信息的展览形式,通过文本信息、音频信息等方式来进行展品信息的介绍,并在其中插入链接让受众了解展品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确保物质文化传播的基础上起到了文物保护的作用。再比如,当文物展品陈展结束之后,要求陈展管理人员跟安保人员共同承担起文物展品清点工作,对于那些未出现在陈展厅的物品办理相应的退还手续,最大限度的保护文物的安全,提升文物藏品陈展保护管理成效。

参考文献

[1]胡守勇.新時期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37-39.

[2]陈燮君,毛颖.博物馆:城市的文化支点——陈燮君馆长专访[J].东南文化,2017(09):67-69.

[3]段少京.关于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探讨[J].南方文物,2018(03):79-81.

猜你喜欢

保护管理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林业工作站在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中的作用
徐州市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策略
自然保护区风景资源保护初探
刍议古书画文物的保护管理和收藏利用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