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核心素养下思维品质在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的渗透与培养

2019-03-18朱炜

新课程·小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思维品质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

摘 要: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必然要求。阐述了思维品质的定义和特点,分析了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的教学现状和思维品质培养的作用,通过提出疑问、注重意义和优化过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以及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旨在为教师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提升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维品质;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

思维品质具有灵活、准确、深刻、批判、创造以及开放等特点,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讲,其年纪尚小,思维品质还处于形成的初期,正是培养其核心素养的最佳时期,教师要利用充满趣味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内容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其对知识的敏感性和求知欲,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因材施教的目的。

一、思维品质的定义和特点

顾名思义,思维品质即是学习者应该具备的思维意识和优良品质,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认知意识薄弱,教师要将繁琐的知识简单化,以分解的方法调整学科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英语是小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教学主要注重听、说、读、写四大模块,对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方面还过于缺失,核心素养要求培养综合性人才,这就表示教师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转变观念和思路,渗透思维品质的教学内容,突出英语学科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在消化和吸收知识的同时拓展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品质。

二、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的教学现状

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的教学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思想守旧。虽然新课改的推进强调了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教师在课堂中仍占主体地位,学生缺少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学习质量自然不高。加之英语不同于汉语,小学生除了课堂以外缺少语用环境,而教师在课堂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容易丧失学习兴趣,注意力易被外界干扰,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课堂枯燥乏味。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受到新鲜事物的影响,所以重复机械性的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上课睡觉、搞小动作、乱讲话、走神的现象时有发生,课堂参与度不高,严重阻碍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渗透[1]。

第三,思维培养薄弱。在实际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仍为薄弱的一环,很多教师重视英语知识的渗透,却忽视了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在制订教学方案时也将缺少情感方面的涉及,这就导致英语教学失去了核心。还有些英语教师会认为培养孩子思维品质是班主任或语文教师的责任,英语学科相对来讲本就复杂,很难分心去渗透思维能力,而实际上思维品质应该是每个学科的目标。

第四,学习态度不佳。核心素养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其内容主要是知识和能力,而学习态度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英语课堂上也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现阶段,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其具有以生为本、直入主题、充满趣味性和生动性的特点,但是很多教师在应用时还缺少技巧,课件播放贯穿课堂始终,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审美疲劳,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三、核心素养下思维品质在英语课堂渗透与培养中的作用

首先,开拓学生思维。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制订教学方案,目的是开拓学生眼界,锻炼其独立思考能力,使其脱离教师的思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提升思辨意识。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可以推荐给学生符合其年龄特点的课外英文读物,使其接触更多的英语知识,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其次,提高创新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英语课文中的角色,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增加课堂趣味性,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对英语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此基础上可以自由发挥,加入自己的想法,还可以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来取长补短、合作学习、共同进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再者,活跃学生思维。学生在思考和解答英语问题时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这个过程就能活跃思维,开拓眼界。例如,教师根据文本提出的开放性问题能使其形成发散性思维,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各不同,学生可以吸取他人长处,弥补自己不足,还可以通过辩论过程增强知识储备,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形成深化思维。一般来讲,传统的教学多停留在表面状态,缺少深层挖掘教材本质的过程,教师要针对这种情况帮助学生形成深化思维,转变当前的教学形势,进一步渗透教学内容,发掘学生潜力,促进其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增强英语的实用性和创新性,使学生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获得思维品质的升华,为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做好铺垫。

四、核心素养下思维品质在英语课堂渗透与培养中的方法

(一)提出疑问,培养思辨能力

现阶段,小学英语课堂存在两种现状,第一种,被动型。即是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或者在学生一起回答问题时声音很洪亮且充满自信,但是一旦教师提出问题找学生作答时,教室鸦雀无声,学生都怕提问到自己;第二种,主动型。这种情况与前一种恰恰相反,学生善于思考并积极回答问题,虽然答案不一定正确,但是课堂的参与度很高,每个学生都想说出自己的看法[2]。显而易见,第二种的教学效果更好,但是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一个缓慢而长久的过程,要将这种思维模式逐渐变成习惯需要教师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提出疑问,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选取要难度适宜,难度过高容易使一些学困生喪失信心;难度过低会缺少挑战性,失去问题教学法的意义。

首先,构建问答框架。英语教学中,听说被放在读写之前,这就表示听和说是英语学习中最基础的部分,教师要在思维品质培养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听、去说,从而提升英语学习水平。以江苏译林版教材中三年级的一课为例,课题是In the library,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展开教学。教师摆出看书的姿态,提问学生“Do you know what I am doing?”学生会回答“Reading”,教师引出教学内容“Yes,I like reading in the library.Who can tell me whats in the library?”在提问的同时播放In the library背景音乐,让学生从歌词中获取问题信息,回答出“Books”,教师再拿出一些动词的图片如“talk”“sing”“dance”“run”“eat”等,问学生“Can we talk/sing/dance ... in the library?”学生回答“No!”由此引出否定句教学“We dont talk/sing/dance ... in the library.”学生可以通过提问掌握到新的语法知识,还能加深对单词的理解和掌握,避免应用过程中出现阻碍。因此教师要构建问答框架,形成语言思维,培养学生的听说意识,确保学习效果。

其次,突破学科限制。小学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很强,英语教师要发现与其他学科的相通之处,实现多样化教学,利用各种事物给英语带来直观感受,从体验中获取知识最终表达出来。比如,小学三年级有关颜色一课的拓展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会借助卡片或带有颜色的教具来完成,虽然比理论知识的灌输要生动得多,但是还缺少体验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在英语课堂中融入美术和科学,以实验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内容[3]。先准备好几个空水瓶,其中装入半瓶水,先加入黄色颜料,这时的水是“yellow”,在另一个瓶中加入蓝色颜料为“blue”,二者混合一起变成“green”,然后让学生进行操作,一瓶水是“red”,与“yellow”混合就会生成“orange”,学生会很享受学习的过程,既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在玩中收获到知识,一举两得。接下来教师要准备颜色卡片,要求学生进行颜色接龙,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用英语说出教师举出的卡片颜色,能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还可以强化词汇记忆,符合思维养成的要求。

(二)注重意义,开发深层思维

小学生的英语思维一般要靠重复模仿来培养,但是这种短期记忆难以满足教学要求,教师要注重英语的意义,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强调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发现教材知识点的本质所在。

首先,加强交流互动。英语对话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具有双向性的特点,但是传统教学以单向复述为主,缺少交际步骤,因此教师要设置有趣的对话,帮助学生交互。以This is my mum这一课为例,其中重点内容是学会使用“This is ...”句型,Unit 5学习的内容为“Fruit”,教师可以结合两者将水果拟人化,“This is apple”,这样能强化两个单元的知识点,还能在其中加入一些日常用语,比如“hello”“thank you”“Its OK”等等,学生能在与小伙伴的互动过程中拓展思维,锻炼表达能力,形成英语思维。

其次,突出语境状态。情景课堂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提升课堂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思维能力,使学习更加轻松愉快。教学情景可以围绕所学内容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比如设置小游戏由同桌之间合作完成,一名学生有文字信息,另一名学生要根据文字信息填写表格,这个时候需要靠交流来获取信息内容再填写到表格中,学生在交流时也能取长补短,形成思维互补。教师在强化学生思维时要由个体到全面,发挥学生主观意识,使其渗透到学习当中,自己要起到引导和辅助作用,一旦发现学生出现理解偏差要及时纠正并鼓励,让其发现自身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发展中人,教师要顺应其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通过设置交互来推动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4]。

(三)优化过程,强化创新意识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学习过程,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思维是具有创新性的,教师要从教材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确保其潜力的最大化发掘。比如学习“Good morning”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以进行师生互动,也可以进行生生互动,然后引出“Good afternoon”和“Good evening”,教师还可以提问日常打招呼还可以怎么表达?学生有的回答“Hello”“Hi”,有的基础较好的学生会说“Nice to meet you”,通过这一过程能达到思维拓展和强化创新的目的。

总而言之,围绕核心素养的要求通过小学英语课堂来促进思维品质的渗透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性活动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方案的制订要结合低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知能力,确保教学的灵活性和生动性,使学生形成英语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钱怡婷.引导英语绘本阅读 提升英语核心素养[J].基础教育论坛,2018(28):44-45.

[2]夏谷鸣.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内涵分析[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3):84-87.

[3]吴燕蔓.基于英语绘本与分级读物的小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8(18):88-91.

[4]王巧芝.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8.

作者简介:朱炜,1985年10月,女,江苏太仓人,本科,二級教师,小学英语教学。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思维品质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的探讨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