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

2019-03-18郑强

商情 2019年1期
关键词:成都市文化遗产物质

【摘要】本文在对成都非遗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开展分析基础上,针对成都非遗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发数字化保护应用平台建设、创建数字化教育保护传承模式、打造设计非物质文化旅游体验消费新行为;健全非物质文化旅游保护发展专业机构队伍等对策,形成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综合力来实现非遗旅游资源在信息数字化环境下的保护、开发、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非遗旅游资源  非物质文化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about the current protection and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Chengdu. Specifically, reflecting the problems which existed in current digital protection and developing situation.The paper proposed through exploiting incorporate application platform of digi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ourism resources. crea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tourism experience and designing a new consumer behavior; improving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and team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tourism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creating new education model about digital protection and heritage; constructing integrate forces of intangible cult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to achieve protection,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abou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 in the digital environment.

[KeyWor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ization  protecti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Chengdu

非物質文化遗产既是一个个活的自然历史文化博物馆,又是一部部直观、生动的教科书,它不仅让人们感性的认知历史文化传承,还能让人们获得丰富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知识,具有很强的科普价值和极高的旅游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关系非常密切,它既可以作为一种旅游项目来开发,又可以作为一种旅游商品来生产和销售。旅游资源的非物质特殊性,正逐步成为现代旅游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也将极大的促进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在数字信息、通信技术与旅游业发展日趋紧密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既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成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综合保护,又能充分开发应用非遗旅游资源的价值为社会服务,并且与成都市城市旅游综合发展相结合是目前此项工作关注的焦点。

一、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

成都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1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8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6个。在这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中,成都市政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推进。

(一)完善了成都市“蜀风雅韵”非遗数据库建设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非遗数据库的建设上走在了全国前列,2006非遗中心研究开始对各类非遗资源、资料进行数字化管理。首先完善了成都市非遗文化专门网站“蜀风雅韵”的建设,把网站建设成汇集成都市非遗资源、展示成都市非遗保护成效、普及非遗知识、促进非遗保护的重要窗口和信息平台。

(二)编辑出版系列非遗书籍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与有关专业机构及专家合作,相继编辑出版了《蜀中琴人口述史》、《古琴清英》、《程永玲:我与四川清音》等系列著作。完成《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组稿工作。同时正在编撰既有史料价值、又有实用价值和阅读趣味,图文并茂的《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誌》,集中展现成都非遗神韵。

(三)建立了非遗展示中心建设工作

成都市各区(市)县非遗展示中心分批分期在建设,集中展示各区非遗资源和非遗保护工作。各个地区积极设立非遗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传习所,全省正式命名了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省级非遗传习基地1个。3家非遗项目传承基地、52家非遗项目传习所。

(四)培育生产性保护企业

成都市非遗中心积极发动社会企事业单位投入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挂牌命名了13家非遗优秀实践单位。同时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企业调查工作,建立成都市非遗生产性保护企业目录,积极扶持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同时探索非遗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园区化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径,着力推进了国际非遗博览园、郫县安靖镇蜀绣产业园、郫县川菜产业园、文殊坊非遗主题街区的建设与发展。

(五)加强宣传和交流工作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同各级新闻媒体的合作,不断增强非遗宣传力度。与《成都日报》合作开办《文化成都非遗之城》专栏,每季度整版篇幅介绍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先后已有《创新:轮番带给观众精彩》、《发掘民族记忆,保护精神遗产,共筑最美中国梦》、《舌尖上的非遗》等专题见报。成都市积极选派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类交流活动,加强非遗的交流和协作。

(六)依靠节庆活动,带动非物质文化传播

成都市设立了成都市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办公室,具体承担非遗节的活动策划和组织实施工作。还专门规划建设了占地1780亩的国际非遗博览园作为永久主会场,博览园2010年开工建设,2011年完成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从2007年至今,四川省人民政府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举办规模上不断在扩大,非遗项目内容越来越丰富,更加突出国际特色,国内外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七)開展了非遗传承进校园活动

成都市非遗中心协同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等单位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非遗传承进校园”主题活动,创建非遗传承基地学校,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非遗传承进校园活动,组织编写了部分非遗乡土读本。

二、成都非遗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数字化保护建设的深度反思

目前,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只是简单停留在用现代数字技术的进行简单的整理收集保存,在数字化保护建设工作的方式方法和理念上与国内外发达地区还存在差距,我们应当深刻的认识到数字化保护的目的不仅仅是收集和储存,而是要在当前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升非遗这种特殊旅游资源的社会文化价值。同时,也应当意识到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在不同程度上会弱化非遗资源的文化特性和地域特性。因此,如何充分运用数字技术保护开发非遗旅游资源,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智慧与精神,促进社会文化创新发展是我们思考的重点问题。

(二)缺乏跨专业学科交叉应用研究实践

数字信息化的特点是针对信息技术的软硬件研究和应用,而旅游则是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的旅游实践应用。

(三)匮乏稳定的专业技术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建设,从方案制定到具体实施、维护需要数字信息技术和旅游专业人员共同长期的协作才能系统完成,但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文化部门或者旅游主管部门都没有稳定的专业人员人事此项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也缺乏文化遗产旅游管理类专业,因此,从教学人才培养到工作实践环节上基本依靠不同专业人员外包来完成相关工作,没有自己稳定的跨专业技术队伍。

(四)缺少综合性的非遗文化旅游发展和教育传承平台

“蜀风雅韵”是成都市最早建立的数字化非物质文化博物馆之一,并与成都市图书馆数据库进行了衔接,可以共享资源,但是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并没有深入到各个高校和重要游客到访点和景区。并且在日常的管理运行中没有很好的与旅游部门和教育部门相结合,并没有搭建一个非遗综合性共享平台。因此,一是不能准确及时的给旅游主管部门提供相关决策参考,二是没有纳入国家正规教育体系,尚没有建立中小学素质教育、高职高专以上院校非遗教育传承课程。

(五)缺少有效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

现有传统模式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僵化,不能适应数字化条件下的协同联动和扁平化高效管理模式。虽然,成都市的非遗保护工作形成了制度化、机制化保障。建立了市、县二级非遗保护工作机构和工作队伍,深入普查,摸清家底,掌握资源,建立健全了市级、县级两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名录体系。但是,总体上仍然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只是文化部门一家之事,没有搭建由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广大群众联运的一个立体、多层次、多方位的保护体系,没有形成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的合力。

三、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对策建议

(一)综合开发数字信息技术与旅游资源融合应用平台

(1)挖掘整合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播价值。根据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系统”中对民间文学、美术、音乐、以及“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资源的规范化采录,通过数字信息技术对非遗文化的生产、使用、传播等进行再现,充分展示相关内容,建立“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虚拟博物馆”。通过虚拟博物馆的服务终端,研究者和社会公众通过电脑和手机可以实时学习和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达到传播和共享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目的。

(2)传承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音与图形基因。利用现代信息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的语言、文字、艺术等进行分类、数字信息化存储,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开发民间数字化信息获取技术、艺术图形、图像检索技术,研究民间艺术图案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等先进技术。对其各类信息特征进行数字化的分类,开发相应的软件,形成特色的非遗文化语音、图形应用数字系统,并将其运用到旅游开发、现代文化与艺术设计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信息基因有效的传承下去。

(3)依托“记忆四川“数据库,规划建立基于地理位置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展示客户端。省文化厅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四川将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大数据库建设项目,推进省级文化数据中心和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工作。非遗旅游资源可以依托此数据库进行多元化展示,通过地理位置的分区域信息处理,将各地传统非遗元素进行融合开发,采取体验式旅游项目结合的方式建立资源旅游客户终端,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路径来传承发展。

(二)打造设计非物质文化旅游体验消费新行为

非遗旅游的开发,可以借助信息时代电子商务的发展,拓展“互动体验”式旅游新模式,进一步拓展非遗文化的旅游价值,以期达到有效保护,综合利用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把非遗具有的那些原始、自然、生态的特点尽可能地保护传承下来,并且要在此基础上,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体育、养生多元化活动,使非遗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发展相融合,在建立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体验式旅游,让旅游者亲身去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积极开发非遗资源为旅游商品、旅游项目,有针对性的组织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演出对非遗文化进行展示宣传。

(三)健全非物质文化旅游保护发展专业机构队伍

在旅游部门设立与非遗保护发展相对口的工作机构和队伍,进一步发展具备现代信息技术专业技能的工作人员队伍,配备相应的电子设施设备以适应当前保护与发展工作的需要。在建立健全工作机构與专业队伍的基础上加强专业培训,提升信息数字化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现代综合信息应用专业人才的优势与作用,积极服务于非遗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工作。

(四)创建数字化保护教育传承新模式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传统的非遗文化以及由它而延伸的各种形式已经逐渐消亡。继承与发展非遗文化的关键在于技能人才的培养,运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教育传承是最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式之一。如非遗传统医药类“石氏伤科疗法”国家级项目,很早就介入进了中医高等教育体系,通过高教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一系列的科研和教学,所以此项医药国家级非遗项目得以发扬光大,并且已经开发成具有医药养生特色的旅游健身项目。因此,可以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与高校教学资源数据库的有效嫁接,借助学生课程资源系统,利用现代教育体系形成非遗教育传承的全新模式,进一步加强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以艺术教育与手工艺技术训练相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对于传统美食、工艺美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产生非承常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五)组织形成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综合力量

非遗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政府来开展保护工作是不够的,应当在政府的主导下积极发动民间团体、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合力。在此基础上广泛发动群众,在社会群众中积极宣传非遗保护的意义和目的,充分利用各学科的技术力量和优势,特别是运用数字信息技术构建全民对非遗保护、教育、传承和旅游开发的综合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位会员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民族美术传统的当下意义[D].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

[2]邓欣.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湖北省长阳县为例[D].中南民族大学,2010.

[3]四川省成果办.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四川省社科界,2007,(01).

[4]汪芳; 刘鲁.工业遗产体验式旅游开发设计思路的探讨[J].华中建筑,2009,(03).

[5]张兆远.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来自湖北省来凤县周村的报告[D].中南民族大学,2008.

[6]丁常春,杨俊,杨国军,陈云,刘兴淑.川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J],中华文化论坛,2009,(06).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SC13XK27)。

作者简介:郑强(1974-),男,四川眉山人,四川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规划、饭店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成都市文化遗产物质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2019年1~9月 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Tough Nut to Crack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