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藏族题材电影的艺术手段及叙事风格
2019-03-18秦丽君文化
秦丽君 文化
【摘要】藏族题材电影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中一个独特的部分,以《静静的嘛呢石》为代表的电影有其独特的风格。其中所使用的电影手法及所蕴含的藏族文化,值得我们去品味与思考。本文以以《静静的嘛呢石》为例, 从藏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展开论述,就该作品背景、人物塑造、叙事风格等进行剖析,总结她的艺术手段及叙事风格。
【关键词】藏族题材电影 艺术手段 叙事风格
少数民族电影是中国电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已为我们呈现出了很多的优秀作品。现如今国内不乏对电影中少数民族风情、语言、音乐、风情的调研,但是对于少数民族电影作品的叙事、视听、语言以及艺术风格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就此,本文以这部荣获第25届金鸡奖的作品——《静静的嘛呢石》为例,来系统的分析研究藏族题材电影中所应用的艺术手段及叙事风格,以导演、普通观众以及著名艺术家等多重视角来分析人物的塑造、故事情节和作品价值的优劣,试分析藏族题材电影创作中的利弊得失。并提出笔者对藏族题材电影未来走向及趋势的看法,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创作民族题材电影的思考。
一、《静静的嘛呢石》作品阐述
(一)作品背景
这部由藏族本土导演万玛才旦先生独立编导的纯藏语对白影片,讲述了长期生活在藏区的人们的故事。影片刻画了一位在偏远寺院学习经文的小喇嘛回家过年时看到电视机、VCD等新鲜的事物所产生的好奇心理,这些事物都是小喇嘛所不曾接触过的东西,由于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小喇嘛被外面的世界所深深地吸引著。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生活片段,引起了我们的思索。
2003年,万玛才旦在大学时曾拍摄30分钟的剧情短片《静静的玛尼石》,在国内外获得了剧情类短片奖。电影《静静的嘛呢石》以这部小短片为基础,丰富了故事内容和叙述手段。在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奖项中,摘取最佳导演“处女奖”。这个奖是他通过电影之路的一个资格认证。
现代文明已使得传统的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封闭的藏区已经使众多人了解乃至熟悉。《静静的玛尼石》这部影片,看起来像片名一样的嘛呢石貌似一动不动,实则在风吹雨淋中,早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同样发生在那些相对内地来说偏远的藏区社会中。
(二)作品概况
《静静的嘛呢石》这部电影是由中国年轻藏族导演万玛才旦自编自导而成,电影生动地表达了小说本来所要表达的艺术情感和人物冲突。这是一部全藏语独白的剧情片,以嘛呢石立题。在藏区,人们会把藏、梵文经文刻在石板上,汉语俗称嘛呢石。嘛尼石从表面看,则是一块块石头,经过日积月累,经墙越磊越高。影片主要讲述一个地处偏远的小寺院,对新兴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小喇嘛和他身边的人,从大年三十到初三下午的故事。影片截取特定时空状态下的某个生活片段,构成小而平实的故事框架。从叙事节奏上来看,影片追求古典般的优雅舒缓。该剧刻画的主要人物是小喇嘛。该片为了突出小喇嘛的真实生动性,抓住了他生活的细节和纯真朴实的一面。音乐方面,结合剧本题材,采用藏族音乐、藏戏,诵经等手法,达到强化剧情,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心理的目的。表演风格,由于扮演剧中人物者均为非职业演员,从而突出了故事的真实性。
这部电影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力,也带动了中国电影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并向世界介绍了藏族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一种存在形态。这部电影在人物创作上,选择了一个在藏族传统宗教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小喇嘛的形象,人物在故事表达的意境中恰到好处,且构成了故事的真实性,加深了一般观众对藏族文化了解,提升了本部电影的文化底蕴。并通过影片的藏语对白,再现了故事发生的语言环境,成为了解这部影片剧情发展的现实依据。进而对小喇嘛的生活从不熟知到了解,解决了观者的疑惑及对小喇嘛这个人物在特殊文化背景下典型性的认知。
二、作品对民族风格的呈现
(一)内容分析
故事情节一:藏历新年即将到来,老喇嘛和小喇嘛在一旁擦着酥油灯。夜幕降临,小喇嘛来到小活佛家帮忙,在得到经师同意后小活佛带着小喇嘛去看电视,打开看到了电视上正播出的新闻节目。小喇嘛和小活佛看不懂新闻,于是打开DVD观看传统藏戏《智美更登》,并且被深深吸引。
除夕夜时分,小喇嘛高兴的向老喇嘛讲述了在小活佛家看藏戏《智美更登》,老喇嘛给小喇嘛讲述智美更登王子的事迹。
新年到来,老喇嘛想要去拉萨朝圣,这一愿望终于即将实现。大年初一,小喇嘛的父亲来接小喇嘛回家,并给了老喇嘛一些钱支持他朝圣,老喇嘛也告诉小喇嘛务必在初三赶回来参加法会。
在回家路上,父亲为了让小喇嘛高兴,告诉了他的哥哥买了DVD光盘并买了全套《西游记》,小喇嘛兴奋不已。他们顺路拜访了刻嘛呢石的老人索巴,老人说会送给小喇嘛一块刻有六字真言的嘛呢石。
回到家,小喇嘛便盯着电视机看《西游记》。看了一集小喇嘛家停电,电影以此为契机,顺势将小喇嘛引导到下一个情节中去,情节的转换在不知不觉中完成。饭后小喇嘛和弟弟一起去看哥哥和妹妹排练藏戏《智美更登》。在这一出藏族宗教色彩浓重的传统剧目中,智美更登正被施舍给婆罗门的子女分手,而小喇嘛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修行者”的出现,与《智美更登》所表达的故事走向和潜在意义恰好重合,他站在智美更登和哥哥之间,使世俗与宗教,过去和现在浑然一体,使得人物和故事更好的融合为整体,产生共鸣,使得剧情呈现出和谐的混沌之美。
第二天,小喇嘛一家去看藏戏《智美更登》。在这出戏中智美更登是个宽和善良的大好人,他把自己的眼珠和妻儿都施舍了出去,自己孑然一身。大人和老人们看的津津有味,甚至红了眼眶,但小喇嘛和弟弟因为年纪太小而无法理解。
故事情节二:演出结束后,一个醉汉调戏小喇嘛哥哥的未婚妻而与哥哥发生争执,小喇嘛的爷爷却在一旁斥责哥哥,说没有智美更登那样的宽怀和善良的为人。哥哥却并不在意。
而后,小喇嘛和弟弟提前送爷爷回家,并且偷偷的看了一会儿《西游记》,小喇嘛心思重重,想着老喇嘛也喜欢唐僧喇嘛的故事,于是在吃饭时提出将DVD和光盘带回寺庙给老喇嘛看,家人以会分心且妨碍念经为由拒绝。母亲和爷爷觉得小喇嘛常年在寺院生活十分枯燥,便支持小喇嘛带去寺院看几天。无奈之下,父亲答应了小喇嘛的请求。小喇嘛和父亲顺路去取嘛呢石,发现刻嘛呢石的老人索巴已于昨夜去世。小喇嘛为他诵经超度,带着没有刻完的嘛呢石返回寺院。
大年初三,法会即将开始,小喇嘛希望父亲看完《西游记》,父亲答应了他并执意带回了DVD ,为安慰失落的小喇嘛,老喇嘛将收藏了几十年的老式收音机送给小喇嘛,并告诉他要带上他一同前往拉萨朝圣,小喇嘛心情由此转晴。
祈愿大法会开始,小喇嘛和其他喇嘛一同,放下内心的浮躁,在诵经声中共同为众生祈祷吉祥平安。
(二)文化元素
《静静的嘛呢石》这部影片主要以纪实手法来拍摄,因此在画面色彩、背景音乐、传统舞蹈方面都以简代繁,大量的全景与近中景的使用,使得影片中的人物与环境体现出一种真实可信感,与当下国内外大片竭力营造的宏伟叙事框架、渲染宏大的影片迥然不同。这部影片时间跨度的短促,致使空间场景的转换极为有限:寺院,家室,村中的戏台,以及从寺院到村居之家的路程(主要是引出山上的嘛呢石刻老人索巴),就这么一点“舞台”、这么一点“布景”,一般情况下,如此情形极易走向单调和沉闷。然而,在万玛才旦手下,影像给人的幻觉好像是拿着摄像机在一旁“客观”地“记录”。其潜在的意图,就是尽量不去给“真实存在”“真实生活”涂抹上色,而能达到一种异常生动的自然。
《静静的嘛呢石》这部影片被中国电影报称为“民族题材电影的突围”,影片一开始,静静的嘛呢石,苍茫草原,悠远长调,风吹经幡,喇嘛在白塔前奔跑,状若油画。
本片通过小喇嘛体现了藏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对信仰的虔诚,录像厅里的枪战,电视剧涉及情爱的情节都受到修行者小喇嘛自覺的抵制。对师父的尊敬,想着把家里的电视机和VCD带到寺里去,师父也可以看到《西游记》。对弟弟成长的关爱以及勤劳和乐于组人,在小活佛和师父房子之间的山路上跑来跑去传递VCD影碟。
三、作品的艺术语言分析
(一)画面语言
整部电影叙事流畅,这种在小故事中构造世界的“微观”叙事理念和艺术,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也更能为大部分人所接受,虽然空间场景的转换极其有限,寺院,家,村里的戏台,一段土路,就这些舞台和布景,却能让人感受到片中一切都有戏份,经幡,玛尼石,路,甚至风,都那么具有感染力,只有生活本身流动的节奏。万玛才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不会让观众感到导演的刻意,他只是跟着某户普通人家,客观的记录了一些事,故事不是演出来的,是过出来的,而这种手法,却最能让观众感到一种饱满生动的自然,和一种极具说服力的朴素。
在最后一幕,祈愿大法会开始了,小喇嘛拿着自己心爱的孙悟空面具,匆匆的穿过肃穆的廊檐,回到了师兄师弟和他敬爱的师父身边,共同祈祷众生平安吉祥。
(二)声音语言
这部电影在对于音乐上的选择也十分用心,从几个小喇嘛聊天中唱起来的阿克班玛,从师父的收音机里听到华贡的藏吉他弹唱,以及小喇嘛的哥哥姐姐在拍戏的过程中吟唱的智美更登的戏词等等,无一不是藏族歌曲的代表作。万玛才旦就这样在润物细无声中,一点一点的传播着优质的藏文化,没有太多的技巧可言,却能拍出藏族导演自己的特色。这种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部分,为之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起到了教科书式的符号功能。万玛才旦在流畅叙事的同时,考虑到造型,把造型和叙事完美结合,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电影的选角色也是电影中一大亮点,它作为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选角的过程中请到了某活佛,在藏文化中,信仰重于一切的环境下,活佛来拍电影,在体现藏文化与现代文化开始包容的同时,也不难看出藏族人民对于传播自己民族文化的向往和热切.
(三)叙事结构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藏族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电影,最有特点的便是其中的全藏语对白以及电影中处处可以看到的带有强烈藏族文化特色的玛尼石,经幡,煨桑台,酥油灯,和影片中小喇嘛的父母所穿戴的典型的藏族服装,和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藏族食品。这不得不说是一次成功的藏文化传播,它真实的还原了藏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场景,不同于西方的蒙太奇,意识流,它甚至接地气到会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纪录片,因为它如此朴素而又贴近藏族人民的生活,导演兼编剧万玛才旦绝不是要拍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商业电影,他像所有藏族人一样质朴,甚至略带土气,邻居大叔一样,咧着满是胡茬的嘴,坐在你身边笑呵呵的说,来,给你讲个故事吧。娓娓道来,绘声绘色。你不知不觉就入了迷,跟着故事一起心潮沸腾,他讲完以后站起来拍拍裤子上的土,摆摆手就走,却不会让观众有看完大片之后的怅然若失,突然被切换到现实的不适应,因为他讲的本来就是现实,他的电影拍的本来就是生活,而这却能更好的被观众吸收和接纳,让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除了感叹祖国大地的幅员辽阔,景色秀丽,以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之余,也能看到边远地区交通极不便利的人们生活的艰辛。它创作态度的真诚,电影语言的朴素极具有感染力,万玛才旦擅长的流畅叙事让他在拍这部以纪实手法为主的电影中占尽了便宜,只是一个小喇嘛对于外来文明的好奇,一句话就可以说完的故事,可他偏偏在这朵花中看出了世界,在这片叶中悟到了菩提。他完美的诠释了,怎样把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说的精彩并让人印象深刻。
线性叙事组合段大年三十下午,老喇嘛让小僧侣到活佛家干活,小僧侣说服小活佛央求经师看电视。回去的路上和另外两个喇嘛唱弹唱,晚上吃年夜饭,和老喇嘛听收音机,聊藏戏《智美更登》。线性叙事组合段大年初一,老喇嘛和小僧侣到活佛家拜年,并看了电视,小僧侣的父亲牵马来接他,老喇嘛让他初三下午回来。描述性组合段父子俩在草原上行走。
由以上叙事组合段我们可以看出这部作品的叙事方法简单的近如白话几乎没有一个直面的冲突,这种真实的叙事手法也就印证了万玛老师所说的真实,就是这样简单的叙事方式但包含着所有藏文化的元素:农区的村庄、老人、玛尼石等等的符号。凭借着各种带有民族特色的东西来勾勒一副其乐融融的和谐画面,来表达一种对生命的关怀、慈悲、宁静,同时也感怀正在消逝的传统。
整部影片的叙事风格平缓,宗教信仰与人之常情相互包容映衬,叙事层次增强,叙事风格却不会因此改变,导演表面冷静,实则处处都难以掩饰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将藏族文化的精神内核传播出去,接受外来文化,也坚持本民族文化。
四、结论
藏族题材影片静静的嘛呢石,以小见大,聚焦藏族传统文化及其社会生活的点面,对藏族题材电影,乃至民族电影的世界传播开创了先河。由于藏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带动了藏区影视文化的发展。民族题材电影的出现对藏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提高民族自信的同时,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了解。藏族题材电影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的写实与塑造,将藏族文化呈现给普通大众,让人们对在现代化背景下的藏族人民的传统生活及文化有所了解和认知。
然而藏族题材电影因为其受众有限及题材的限制,不能很好地被广大受众接受与理解;另一方面,藏族文化题材电影多采用藏语对白,因为语言障碍,对普通大众而言,有理解的困难。如此诸多的原因制约了藏族题材电影的发展。
作者简介:秦丽君(1992—),女,甘肃甘南卓尼人。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理论专业,美术理论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文化(1959—),男,陕西省旬邑县人;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导。主要从事美术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