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不良心理及有效性的研究

2019-03-18安丹

健康大视野 2019年4期
关键词:不良心理急性心肌梗塞心理护理干预

安丹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及不良心理的影响。方法:选择82例于我院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纳入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41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心内科护理,实验组行心理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及护理效果。结果:2组患者护理前心理状态评分无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焦虑心理、抑郁心理评分与参照组相比较高,与参照组(78.05%)相比,实验组急性心肌梗塞护理总有效率(95.12%)较高,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予以心理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其临床有效性水平较高,应予以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心理护理干预;不良心理;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R5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4-134-02

分析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护理方式,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在保障患者心理状态方面效果显著。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急性心肌梗塞患者82例,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41)与参照组(n=41)。其中,实验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37至85周岁,中位年龄(61.96±11.25)周岁。参照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39至86周岁,中位年龄(62.05±11.31)周岁。统计分析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其结果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本次研究分组方式经可比性校验合格。纳入标准:(1)符合《内科学》对急性心肌梗塞相关诊断标准[1];(2)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本研究内容及风险,自愿签署相关协议。排除标准:(1)恶心肿瘤;(2)脑血管类疾病。

1.2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心内科护理,实验组行心理护理干预,在参照组患者基础之上给予下列措施:其一,患者入院后,对其心肌梗塞症状、预后、心理状态、认知水平、知识背景等予以全面了解和评估,掌握患者实际心理状态,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完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2]。其二,在密切关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体征的基础之上予以健康教育,告知患者临床治疗方案、预期临床疗效、治疗期间注意事项等方面,增强患者治疗信心,以便于帮助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心态,增强其治疗信心[3]。

1.3观察指标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予以评估;护理效果: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未见不良情绪为显著;患者体征平稳、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心理状态有所改善为有效;未达上述效果为无效[4]。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8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相关数据录入SPSS 19.0软件之中,实验组与参照组护理前后焦虑心理、抑郁心理评分数据行t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患者急性心肌梗塞护理效果情况行X2检验,采用(n%)表示。差异性以P<0.05为对比临界值,判定组间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急性心肌梗塞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数据(见表1),护理前2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未见显著差异(P>0.05),经护理2组患者心理状态有所缓解,护理后实验组焦虑心理、抑郁心理评分均低于参照组,两者差异明显(P<0.05)。

2.2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急性心肌梗塞护理效果情况(见表2),实验组急性心肌梗塞护理总有效率(95.12%)高于参照组(78.05%),两者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是患者心肌持续发生缺血缺氧症状,导致患者心肌细胞坏死问题,一般皆因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所致,对中老年群体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一方面,急性心肌梗塞疾病本身與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具有密切关系,患者长时间受到压抑、紧张等负面情绪的影响,其机体交感神经兴奋度有所增强,进而产生应激性反应,患者心肌耗氧量有所增加,加之血压升高等问题造成其心肌梗塞症状[5]。另一方面,患者受到心肌梗塞疾病影响所致不良心理状态,多数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对其治疗及护理依从性造成严重影响,极大威胁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鉴于此,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显著,通过对患者心理状态予以全面干预和管理,是完善其临床护理措施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理状态表现较差,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会造成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下降等问题。本研究应用心理护理干预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治疗期间,在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心理护理干预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刘莉莉,林平,赵振娟.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弹性影响的路径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1):21-25.

[2]付香莹,FuXiangying.以人为本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术后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4):2036-2038.

[3]任玉娇,朱丽萍,王春霞,etal.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家属负性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201-205.

[4]王姗姗,薛小玲.基于时机理论的家庭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12):1445-1449.

[5]于涛,李明子,赵立新,etal.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体力活动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8):1064-1070.

猜你喜欢

不良心理急性心肌梗塞心理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研究
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心理护理干预
人性化护理服务对重症病房患者不良心理干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