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观察

2019-03-18冯光万

健康大视野 2019年4期
关键词:临床疗效

作者简介:冯光万(1982年11月-),男,汉族,大专,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临床诊疗工作。

【摘要】目的:分析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3月到2018年9月就诊的74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将其分为A组与B组患者,其中A组(37例)进行西医治疗,B组(37例)以此为基础进行黄芪建中汤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在临床治疗后,对A组、B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估时,A组总有效率72.9%,B组总有效率97.2%,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的发病率39.7%(11/37),较高于B组的5.4%(2/37),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胃虚寒证胃痛患者临床治疗中,患者采取黄芪建中汤治疗,可以提升其临床疗效,确保患者病情得到控制。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脾胃虚寒证胃痛;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4-122-02

胃脘痛通常称作胃痛,属于消化道比较常见病症,脾胃虚寒型胃痛作为临床常见胃脘痛证型,其临床症状:胃痛隐隐与四肢无力等。由于脾胃虚寒型胃痛发病率较高,且具备反复发作的特征,通常发病在年老体弱人群,因此,在患者临床治疗中,选择有效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提升其临床疗效,避免患者病情复发,已经成为医务人员急需解决问题[1]。本文选取74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进行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医院2017年3月到2018年9月就诊的74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其中15例患者为胃溃疡,20例患者为十二指肠溃疡,15例患者为复合型溃疡,12例患者为慢性浅表性胃炎,12例患者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患者(均37例),在A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45.5岁;B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6岁。对A组、B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对比,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A组患者进行西医治疗,对于消化性溃疡患者,选择法莫替丁(剂量20mg,每天2次)治疗。幽門螺杆菌阳性患者进行治疗时,其根治方案包括:奥美拉唑(剂量20mg,每天2次)、克拉霉素片(剂量

0.5g,每天2次)、阿莫西林胶囊(剂量1.0g,每天2次),持续10天治疗[2]。在B组患者中,其主要是以此为基础进行黄芪建中汤治疗,包括:炙黄芪25克、山药15克、茯苓15克、高良姜9克、陈皮9克、元胡9克、白芍9克、半夏9克、炒白术9克、桂枝9克、炙甘草5克、大枣3枚。以水煎服的方式进行早晚服用,持续30天治疗[3]。寒胜痛甚时加用党参和干姜;发病时加用良附丸;在患者止痛以后,选择香砂六君子丸予以调理。

1.3疗效评估标准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评估时,其标准包括:痊愈,临床症状已经消失;好转,患者胃痛得到缓解,且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变,甚至呈现病情加重的现状[4]。在对患者进行4周持续治疗后,应该对其临床效果予以评定,其总有效率为痊愈率+好转率。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通过SPSS 21.0统计学软件加以处理,计数资料的表示方式为%,组间进行x2的检验,P<0.05表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在临床治疗后,对A组、B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估时,A组总有效率72.9%,B组总有效率97.2,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如下表1所示。

2.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

A组不良反应的发病率39.7%(11/37),较高于B组的5.4%(2/37),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x2=7.5586,P=0.0059)。

3讨论

中医学中胃痛又称作胃脘痛,其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在社会持续发展下,科学技术随之取得明显进步,且生活节奏发生明显变化,呈现工作压力不断增加的趋势,主要是由于患者未按照其饮食规律造成脾胃虚寒,从而引发患者胃部疼痛,使其生活质量受到直接影响。对此,在脾胃虚寒证胃痛患者治疗时,对其进行有效治疗极其重要[5]。黄芪建中汤具体包括:炙黄芪、山药、茯苓、高良姜、陈皮、元胡、白芍、半夏、炒白术等,其中黄芪能够补气生阳,属于药材主药,对几种药材结合使用,能够有效提高其临床疗效。与此同时,在对该药方进行治疗时,应该特别注意:第一,若是患者出现胸闷纳呆血虚证时,需要去除黄芪,增加当归与阿胶,发挥其养血活血功效。第二,若是大便隐血阳性,应该去除桂枝,同时添加相关化瘀止血品等。

在本次研究中,A组总有效率72.9%,较低于B组97.2%,两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治疗中,黄芪建中汤治疗方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其临床疗效,同时缓解患者平滑肌痉挛,通过降低不良反应的方式,以实现患者病情的控制,从而缓解其疼痛症状,具备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麻丽萍.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7,(20):2936-2938.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7.20.016.

[2]余雄辉.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6):139-140.DOI:10.11954/ytctyy.201516074.

[3]刘建波,梁艳,杨华强.研究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1):133-134.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18.11.074.

[4]憨兰.督灸配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刊,2017,(1):125-126.DOI:10.3760/cma.j.issn.1674-4756.2017.01.048.

[5]王秀志.督灸配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23):98-98,100.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5.23.60.

猜你喜欢

临床疗效
CRRT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及护理
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研究
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