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发展综述

2019-03-18关震

卷宗 2019年4期
关键词:综述

摘 要:学校社会工作隶属于社会工作,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社会工作研究的热门方向。虽然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势头迅猛,但是依旧存在着实际经验不足,理论依据缺乏等问题。因此本次研究通过大量查找相关文献,从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提炼,从而总结我国当下学校社会工作的特点。并从研究方法论层次、研究范式、研究问题这几点入手,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学校社会工作进行综述。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发展;综述

1 前言

纵观近年来我国学校发展的整体势头,虽然其在我国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但是随着社会工作者和相关研究学者的不断实践研究,在推动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上依然颇有成效,已经积累出适应自身发展的经验和理论。但是不可否认是,由于发展的时间尚短,积累的经验和理论没有体系结构,缺乏整体性,因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将已有的这些经验和理论进行梳理,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学校社会工作相关理论经验整合成系统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检索关键字“学校社会工作”来查找相关信息,通过大量阅读后发现,近年来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重心放在推动其本土化发展上,努力让学校社会工作适应我国国情。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上。

2 范式

在梳理学校社会工作的范式理论前,先介绍下范式的含义,“范式”这一词最早是在1962年被提出的,当时的研究学者库恩首次在研究过程中运用这一概念,如今已经是各类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概念。所谓“范式”,就是指食物一般的框架或视角,这种一般化为研究学者提供了观察生活方式和关于真实客体特性的一些假设。而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理论研究存在两个范式。

2.1 社会工作范式

社会工作范式从字面上来看,这一范式研究视角偏向社会工作。是以社会工作专业视角探讨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而这一类的研究学者基本上都或多或少的接受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因此这些学者的研究内容也偏向于社会工作,将学校看做成一个单独特殊的“社会”,企图运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方式进行解决。在这一研究群体中,学者文军对什么是学校社会工作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李绍伟则对当下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模式进行可划分;陈东恩在进行实际的研究调查后,提出了高校社会工作服務体系的构建思想;蔡屹在对浦东新区学校进行实务研究后,以该学校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反思和经验总结,推动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

2.2 教育管理范式

同样,从字面上来看,学校教育范式的研究偏向于学校教育,因此考虑社会工作本土规划的视角为学校教育管理。从这一凡是研究学者的背景上看,大多是从事教育行业或者受教专业为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等。这一范式通常处理的内容为:政治思想类,学生管理规范类、学生心理健康类等,其中高等学校是今年来研究的热点。之所以会出现一个教育管理范式,学者佘双好认为当前学生工作面临新的发展要求,而从境外引入的专业社会工作概念也需要一个与本土化的概念相结合的过程。出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在这一范式下对学校工作的思考关注点在于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育管理方面。方巍在研究中首先提出以高校学生为特定背景,将社会工作模式带入到特定的背景当中进行借鉴。相反的,程毅在高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重心在于社会工作方法嵌入到高校工作当中,构建全新的高校学生社会工作体系,增加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能力。而刘枫则从现有的工作缺少角度入手,通过对当下高校学生社会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后,找出对应的解决途径,从而认定在高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是高校管理学生的新路径易钢提出利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观念与方法。

3 三大问题

所为三大问题,就是将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这个大问题进行细化,划分为三个子问题,分布是:学校社会工作是什么;学校社会工作的必然性是什么;怎么去开展相应活动。

3.1 第一大问题

上文中我们曾提到过,社会工作在我国本土化进程中小有成就,但是研究的经验和理论缺乏体系,特别是一些研究还存在将国外概念与国内研究相杂糅的情况,例如张大均在研究的过程中将心理健康的概念融入到学校社会工作中,以此来方法来关注高校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再如学者陈东恩虽研究了高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但并未对高校社会工作进行更为严谨的概念界定。在学校社会工作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向外延伸的探讨更多趋向于将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或高校心理咨询的区别研究。各种研究方法存在的弊端就是缺乏独立性和专业性,研究内容依存于其他研究理论。在众多研究学者中,许丽遐通过表格的形式将社工和高效的心理健康辅导人员进行区分,他们的职责划分明确,从而在根本上区分两者的关系。黄志祥则将学校的思想政治方面与学校社会工作进行了相同点与不同点比较,从各自的本土化程度、推广的方式以及工作的方法进行多方面比较。此外的,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整体上看,由于是学校社会工作,因此错误地将服务对象仅限于学生,甚至有的研究学者讲研究对象局限在“出现问题”的学生当中,鲜少有相关研究将服务对象和研究范围扩大到学校工作人员上,如学者齐建建议以学校社会工作处理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3.2 第二大问题

在研究学校社会工作时,几乎都会疑惑一个问题:既然学校社会工作是在西方国家诞生,发展的模式也是适应西方国家的情况,我国国情与西方国家差别较大,为何还要在本土引入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现有的学校教育体系上进行改良,难道不能满足学校教育发展的需求吗?通常在研究学者群体中,对于这一问题的给予的回答是:首先阐述现有的教育体系中的不足之处;其次,再从学校社会工作的优点出发,表明学校社会工作的优势可以有效的弥补这些不足,这样就证明了在我国进行学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以高校为例,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社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易发现却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日益突出,因此当下大学生大问题不能局限于校园内部,应该将目光放宽。学者刘枫指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模式以党委系统为主,行政为辅;第二种是党委和行政共同管理,职责划分以党委为领导中心、行政作为主要负责对象、将院系相结合、以各院为主;第三种模式则相对宽松,学校在宏观上进行方向把控,学工部作为最主要负责部门,各个院系则被划分为主管单位。在其他研究学者中,赵芳认为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主要是以政治教育为中心,集体化为主要的管理方式,在实际的工作中更偏向于灌输式理论教育和集体化管理,以统一的标准约束学生,这就导致学生被动的参与到管理当中,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对学生的工作缺乏个体针对性,由于不同学生的需求不同,意思并不能真正做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3.3 第三大问题

“如何去操作”这一问题是整个学校社会工作问题的关键之处,前两大问题的研究就是为了“如何去操作”这一问题去铺垫。如果“如何去操作”这一问题得以解决,那么整个学校社会工作问题就迎刃而解,因此通常研究学者都会在这一问题上遭遇瓶颈。在众多研究学者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可划分为:学习先进的经验、总结经验并转换为理论体系这两种。

3.3.1 学习先进的经验

通常情况下,学习先进的经验就是指学习西方已成体系的模式,通过整理后可以发现西方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传统治疗模式。这一模式下解决问题的导向为问题导向,将侧重点放在问题的解决上,通常用到的工作方法为个案法,模式服务的对象是问题学生及其家庭,主要的工作方式为情绪上的支持和心理疏导。

2)学校变迁模式。学校变迁模式下导向为学生导向,将侧重点放在学生本身的发展上,是在实际操作中更偏向于个案和小组工作的方法,服务的对象为整个学校,包括全校学生和学校包括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主要的工作方式为辅导,包括:生活辅导、学生辅导、职业辅导等。

3)社区学校模式。社区学校模式是在学校变迁模式基础上发展的,这一模式下的导向为社区导向,将侧重点放在将学校和省区建立联系上,通常用到的工作方法为个案、小组工作法和社区工作,模式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学校和社区,主要的工作方式为为离校学生提供追踪服务、学生服务社区、联系学生家長、推进社区教育。

3.3.2 总结经验并转换为理论体系

伴随着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研究学者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体制外聘任模式、体制内并存模式和体制内整合模式。

4 总结与反思

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来看,推动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是由上而下进行的,其表达的含义为:政府为体、社工为用,但这也蕴含了我国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牵动着我国政府利益的逻辑。在这些逻辑思维和含义下,最初由西方传入我国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基础已经逐渐改变,只有一部分的原则、工作方法和理论基础贝西收到我国的社会工作本土化中。而上文提到的逻辑意味着社会工作在短期之内很难实现独立发展,但是其最终的发展趋势是不依附于任何组织或机构。这段话与学界对学校社会工作体制内整合模式的认同相互佐证。

一系列讨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空间”、辨析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学生管理工作异同的文本都充分反映了学校社会工作在传统学生工作管理体制中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学校社会工作是西方教育架构针对学生、学校及社区相关需求产生的体系,我国的教育体系有别于西方,但是我国的学生工作特别是高校学生工作,也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完善整个学生工作系统。这就决定了两种体系的工作内容大同小异,难以进行非常严格的区分。由于在工作内容的重复,在体制上又是直接嵌入,实行的价值观又是本土的,是在长期发展下去,很难保证“嵌入”不变成“注入”。目前社工专业毕业生担任高校辅导员不乏其例,进入传统工作体制后,其工作中社工的专业性就逐渐消失了。由此可见对学校社会工作生存空间的诉求不仅在嵌入之前,更在嵌入之后。如何在建立了学校社会工作整合模式后,仍能在传统体制内保持学校社会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是个需要继续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志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社会工作:比较、借鉴、整合[J].西南民族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3):108-110.

[2]赵芳.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江苏高教,2004,(6):71-72.

[3]沈黎.关于我国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几点思考[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报,2004,(4):31-34.

[4]魏爱棠.中国高校学校社会工作的路径选择[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23-128.

[5]张义烈.学校社会工作出路何在?[J].中国社会导刊,2012,(1):123-128.

[6]章羽.学校社会工作: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架构[J].探索与争鸣,2011,(12):111-113.

作者简介

关震(1994-),男,汉族,辽宁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综述
认知需要研究综述
氢能有轨电车应用综述
综述的写作格式
5G应用及发展综述
机器学习综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深度学习认知计算综述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Progress of DNA-based Method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