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
2019-03-18胡鹏
摘 要: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是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在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清晰的法治观念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当前部分的农村初中,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对本学科重视程度不够,这不利于青少年的积极、健康乐观的成长。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目前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和改进策略加以探讨。
关键词: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改进策略
一、 现阶段农村初中道德与法制的教学现状
(一) 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枯燥
部分农村初中的道德与法治(就会宁县部分乡镇中学为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教师的单独教子为主要形式,通常在课堂上,教师按课本内容讲解,学生听写的同时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全点和勾画,课后教师让学生机械重复背诵。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这种模式从根本上已经不能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需求。
(二) 教师配备专业化水平不够高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素养的要求是很重要的。而在目前农村初中的道德与法制师资的配置中,部分教师往往是兼职的,并非本专业毕业的人员,正规专业出身的为数甚少。一般情况下都是教师一边自学,一边教学。从而导致在吃透教材,研读课标以及处理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无法突破专业领域的限制。另外,由于受到当前学生中考模式的限制,教师往往重视语、数、外等主科目,对诸如历史、地理以及道德与法治作为小科目。重视程度不够。
(三) 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完全展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的人,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性特征。即包括人的能力方面,也包括人的情感和意志方面,其根本特征是人本体方面呈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没有完全激发出来,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培养不全面,不充分。
(四) 学生缺乏主动性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而现在的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他们认识不到位,存在“要我学”而非“我要学”,在他们看来学习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他们内在动力没有真正激发。部分学生在课前不预习,课堂上思想不集中,课后抄袭别人作业,学习毅力和耐力都不高。
二、 改进策略
(一) 注重教学技巧实施与应用,积极开展有效教学
首先,要充分利用结合各学科知识为我所用。教师要结合语文,历史,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进行有效教学。譬如在教学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第十一课《财富之源》这节课中,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语文学科中《庄稼汉和他的孩子们》寓言故事,让学生分析寓言故事所蕴藏的道理,引出辛勤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基础。然后结合八路军在南泥湾开荒种地的历史知识说明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著称。再通过学生采访或阅读资料,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家乡人依靠勤劳脱贫致富的典型事例。点明了财富之源是来自劳动这一主题。其次,设置合理的课堂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就道德與法治而言,教师运用新颖的导入,可以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气氛中,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一般可采用设置情景导入,播放视频导入,或者角色扮演导入等。如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公民》第三课时善用法律这节课中设置八年级学生王某的父亲因为宅基地的问题和邻居张某发生口角后,被张某的儿子打成重伤这一事件展开教学,引出主题,让学生认识到必须拿起法律的武器,才能公平、合理地处理问题。再次,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提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效的、恰当的课堂提问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精致的、贴近生活的小问题。比如在讲《关爱他人》这节课中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关爱?关爱有哪些特点?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本,找到相关的答案,也就为如何关爱别人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二) 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随着教育装备技术的更新,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采用视听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节课中,首先展示诸如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社会管理秩序以及生产秩序的图片。引出问题,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出现一种无序化状态,社会将会混乱不堪,社会生产和生活将无法正常进行。展示斑马线上,礼让行人的和随大流中国式过马路图片,再播放闯红灯的相关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无视规则,个人在遇到危险的同时也严重危害其他人的利益。又如在九年上册第七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文中,播放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候的讲话视频,教师引出问题:第一,谁提出的中国梦?什么是中国梦?第二,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解。通过直观的视频播放,学生知道了中国梦是由国家主席习近平所提出的。学生可以结合课本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 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是把传统的“满堂灌”转化为学生的“满堂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和研究。开展导学,小组合作,讨论等多种模式进行教学。例如在教课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这节课中教师先让学生阅读导学案中关于令计划受审的材料,设计问题,“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组长总结答案,教师最后总结得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违法,违法必定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道理。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自觉行动。
(四) 重视教师本身能力的提高,坚持不断创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习近平指出: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多年以后可能会过时,可能会遗忘,但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是学生一生的财富,会让他们终生难忘。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中。因此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教学同样处于与时俱进的状态。首先教师要充实自己的专业素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曾多,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其次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标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发现自己的不足,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方法。最后加强和同事,前辈,专家的沟通,多听课,课后总结反思。学无止境,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胜任初中道德与法制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 结语
总之,在当前农村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要立足当下新形势教育趋势,不断充实教师的业务水平,结合自身学校的特征,教师做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主动学习知识,积极巩固知识,拓展知识,与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样才能够顺利地展开教学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理宗.浅议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4(1).
[2]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上海亚东图书馆,1928(4).
[3]2011版义务教育思品课程标准[M].
作者简介:
胡鹏,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大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