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提示语 话中有话
2019-03-18张阿娟
摘 要:人物描写是小学生习作的重要内容,教学时要树立读写结合的意识。本文从变换提示语的位置,灵活对话;丰富提示语的内容,生动对话;明确提示语的角色,个性对话三个方面具体论述精细化的习作指导策略。
关键词:人物对话;提示语;表情包;肢体语言
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描写能够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对话描写关系着人物形象成败,可以说,写好人物对话就取得了人物描写的半壁江山。以统编版教材一到三年级上册为例,写人叙事类文章占了极大的比重,大部分课文都写到了人物对话。可见,学习描写人物对话是小学阶段学生习作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从三年级开始,教师都会从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方面指导学生展开人物描写,但一直到六年级很多孩子还是写不好对话,要么写出来的对话形式单一,内容单调,要么脱离主题,杂乱无章,更不用说围绕话题写对话。这是为什么呢?从教师层面上说有三个缺乏:
其一:缺乏读写相结合的意识;
其二:缺乏精细化的指导策略;
其三:缺乏系统化的指导思想;
本文将以指导写好对话为例,阐述精细化的指导策略。教材中有许多生动的对话,它们是指导学生练习的最好范本,可很多教师或视而不见,或等闲视之,或蜻蜓点水,不能依托教材,活用教材。《课标》指出:“要重视写作与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教学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可见,强调教师树立读写结合的意识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怎样才能指导学生写好对话呢?首先要知道对话包括引语和提示语两部分。提示语对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揭示说话者的神态、动作、语气、语调,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要写好对话,得从关注提示语开始。只有关注了提示语,才能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才能把对话写生动,写精彩,写出画面感。具体策略如下:
一、 变换提示语的位置,灵活对话
引语是引号里的内容,是文中人物说的话;提示语则交代说话者的神态、动作、心理、情感等。要增强文章结构的灵活,就要在提示语和引语的位置上下功夫。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三年级《去年的树》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第一步我让学生找出文中所有角色的对话;第二步把所有对话都变成在提示语前的方式;第三步引导学生对比原文,学生发现只用一种说话的方式太死板,太单调;第四步出示从本单元课文摘录的几组对话,引导学生提炼提示语的四种方式:
(一) 拉车式 即提示语在前
这种提前引后的形式,一般强调突出的是提示语,着重突出说话者的神态、动作、语气、语调等。
(二) 推车式 即提示语话在后面
这种引前提后的方式,一般突出的是人物说的话,就如《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一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三) 挑担式 即提示语放中间
这种提中间引两边的形式,一般说话的人有意用来强调自己前半部分的话,有时也表示听话的人这时才注意到说话人的动作、语气、神态、音量等情况。
(四) 无提示语
一般情况下在前文中已经交代过出现的人物,才采用的方式。它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读者知道谁;另一种是对话的双方一问一答,接得较快;还有一种是人多嘴杂,议论纷纷时,选择较有代表性的语言。
提炼完成后,我指导学生以同题异构,同样以《去年的树》为题,以大树为主角,展开想象写大树与小鸟别离后,大树等小鸟过程中的遭遇,要求用上四种对话方式。这样的读促进了写,同时这样的写促进了读。经过这样读写结合、目标明确的训练,学生今后写人物对话时下意识就会灵活运用多种提示语的方法,让文章更生动,行文更灵活。
二、 丰富提示语的内容,生动对话
实际生活中,人们每说一句话,或多或少,总会伴随着动作和神態,要写出精彩的文章,一方面要关注细节,一方面要走进角色的内心。因此,指导学生写对话时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想一想人物说话时的相关神情和语气,以慢镜头的方式写出对话的细节,就能更鲜明地刻画人物形象。具体来说丰富提示语内容有如下四种方式:
(一) 丰富的表情包
不同的人说话时的表情神态并不相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说话的表情神态也不尽相同,所以,关注表情是丰富提示语内容的方式之一。以《小木偶的故事》为例,我在教学这课时引导学生关注表情,这篇文章一共用了十五种表情,接着引导学生发现说话有表情包的和没有表情包的不同,学生发现只会“裸”说的方式太无趣,像一张没有色彩的画。我趁机引导孩子拿出前面同题异构的《去年的树》给去年的树中的树、鸟、树根、大门、小女孩对话的提示语加上表情。学会之后再观察身边的亲人、老师、同学,用小练笔的方式给笔下的人物添加表情包,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二) 形象的肢体语言
为了更好地表现出人物在说话时的动作状态,可以在语言表述之前增加人物的动作描写。如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12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1. 老屋低下头,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哦,是小猫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
2. 九只小鸡从门板下面叽叽叫着钻了出来:“叽叽,谢谢!”
一个“凑”字写出了老屋的年纪大,视力不好,符合“老”的特点;一个“钻”字写出了小鸡们的小、可爱。加上动词,可以让话说得生动,充满画面感,呼之欲出。
(三) 众口不一的“说”
在人物语言描写时,也可以用跟“说”类似意思的同义词来替换“说”,使语言表达的形式更为多样化一些。如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
1. “藏好了吗?”青头大声问。
2. “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
3. 青头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爬起来大声喊:“躲過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不会仔细嚼的,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
这三个句子中的“问”“叫”“喊”代替了“说”,文章避免了重复用词,凸显了当时的情境,句子变得生动了,人物形象也更饱满了。
(四) 销声匿迹的“说”
在人物语言描写时,不必每句话都用“说”来引出对话的内容,可以结合动作和神态描写,直接表述对话的内容。如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11课《一块奶酪》:
1. 可是,他犹豫了一会儿,终于一跺脚:“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
2. 他的心七上八下,只好下令:“休息一会儿!”
3. 蚂蚁队长命令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这点儿奶酪渣是刚才弄掉的,丢了可惜,你吃掉它吧!”
三个句子中没有一处用到“说”,可是蚂蚁队长的心理从矛盾到拿定主意再到干脆利落地下命令却一览无遗。除此之外,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语调等会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的人物的个性和心理,因此在描写语言时,要描绘出表达者说话时的语气、语调、音量的轻重、高低、急缓等,语言表达的形象感就会更强。
三、 明确提示语的角色,个性对话
写对话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千人一腔,众口一词,不分说话者的年龄,从事的职业,存在的性格,千篇一律,说的都是一样的腔调,缺少人物个性。仔细认真地观察一番就会发现: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身份,对待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说话态度和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各有各的特点。只有符合人物性格、年龄和身份的语言,才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个性。
总之,写对话三忌:忌千篇一律,忌众口一词,忌千人一面。要把握好人物的性格、年龄和身份特征,借助人物对话时的动作神态,力图写得自然、真切、恰当、准确,从而真实地表现人物个性,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011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D].
[2]黄琼.借助融合语生辉——“写活人物对话”指导系列之四[D].作文世界(初中版):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
[3]李仰臣.像并重,多维刻画——“写活人物语言”的方法例说[D].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山西日报报业集团,2009.
作者简介:
张阿娟,福建省龙岩市,龙岩市松涛小学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