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缘身在此山中

2019-03-18田莲青

考试周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师说素材韩愈

摘 要:要深度挖掘《师说》对高中议论文写作的作用,就需要深入思考韩愈其人其事,对文中的名句进行发散式理解,以达到课本素材在写作中有效利用的目标。

关键词:《师说》;韩愈;素材

高考议论文要求文章内容充实,举例丰富、恰当、新颖。但相当一部分学生面对议论文叫苦连天,绞尽脑汁也找不到一个新颖的例子,交上的习作,不是老生常谈,张冠李戴,就是抄来一个无名氏的故事通篇一以贯之。真是“无理,无味,无物,无情,无序”。但是作文是高考的重头戏,高三的学生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得丰富的例证?笔者认为,学生们一直对自己学了三年的教材是视珠玑而不见,入宝山而空归。其中《师说》便是一座作文素材的宝山。

一、 思考韩愈其人

与司马迁、苏轼相比,韩愈属于学生作文中的“低频”作者。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既概括了韩愈的成就,又赞颂了他的品格。“文起八代之衰”是说他的古文开启了自东汉延续至隋朝颓靡文风的新篇章;“道济天下之溺”中的“溺”为“沉沦”之意,这是说他高举复兴儒学的大旗,宣传孔孟的仁义之道欲重振大唐雄威,以文章将沉沦的社会唤醒和复位。由此可见,首先韩愈是一个在诗文方面颇具改革创新精神的人,只有追求卓越、不避流俗之人才能有勇气打破前人陋习。其次,知识分子乃社会之良心,纵然手无寸铁,然而胸中时时激荡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不也在韩愈这里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吗?手中一支笔,力挽大厦于倾颓,拯救苍生于水火,这是何等拳拳之心?“忠犯人主之怒”称颂的是他直言进谏,触怒龙颜,即使遭贬甚至险些丧命,也在所不惜。面对皇帝以“宫市”之法敛财他反对,面对皇帝沉湎于佛教劳民伤财他再次反对,在他身上,是不是很好地证明了一句话:凡是为国分忧的忠臣必然都有冒死进言的大无畏精神,必“先国家之急而后无己也”。因为我们在韩愈身上也看到了屈原、魏征、白居易等人的影子。

“勇夺三军之帅”是对“百无一用是书生”最有力的回击,因为面对藩镇割据首领的叛乱,他居然单刀赴会,以三寸不烂之舌直陈利害使叛乱者幡然醒悟,为虚弱的朝廷立下大功。若非忠诚与无畏,若非才高八斗,如何能兵不血刃而退人之兵?烛之武那样的老臣毕竟是翻遍史书屈指可数,可韩愈做到了。

他是一代文宗,一世忠臣,他又是哲学家,思想家。但我们无法忘记他在《祭十二郎文》中自诉家世:三岁丧父,兄嫂抚育,家境贫寒,颠沛流离,四次科考方才及第,即便考中,又被严苛的职官制度拒之门外,三次自荐,三次被拒,为官之路,是从一介节度使幕僚开始。可他不放弃,更“不违心,不费心”,无论处于何种地位和处境,都那么从容淡定,勤勤恳恳,赢得百姓一片赞誉。他时刻践行着“前超古人,后无来者”的儿时誓言,以“愈”为信念,又不忘妻子“欲成大器,必先退之”的劝诫,以“谦虚”为做人之根本,他完成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崇高责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人,还不值得我们写进文章当中吗?

二、 挖掘《师说》其文

韩愈作品中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名言,比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大凡物不得平则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等。而《师说》观点鲜明,富有论证层次,其中同样不乏经典语句。整理文本素材,就是引导学生对文章中有感触的句子展开思考,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从而使学生对课本素材活学活用。

(一)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绝非天生就无所不通,谁都有疑惑,有了疑惑卻不拜师以寻求解决,是非常不明智的。由此得知:

1.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完善和提高。庄子说:“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

2. 每个人都非完美,对自己的定位越准确,认识越清楚,越能进步,否则就是故步自封。

(二)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的择师标准是,不管他地位的高低贵贱,年龄的大小,道理学问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由此推知:

1. 正确的道理才是学习做事的标准。

2. 世间万事皆有准则,各行各业离开了标准是行不通的,而标准往往是有差别的。

3. 学习应不分地点、时间,时时处处都可学习。

4. 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三)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博学如孔子尚且拜师,何况普通之人?所以人欲成大器,必要虚怀若谷,博采众长。

(四)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弟子勤奋学习,便可超越老师,而老师绝非处处强于学生。道理和知识无处不在,只要能解开我的疑团,都是我的老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差别,只是懂得某一个道理的早晚不同,只是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同而已。由此,可以总结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规律;在学习面前,要坚定信心,敢于挑战权威,挑战老师,才能实现知识和学问的突破。

茅盾说过,积累素材要像“奸商”一样,囤积货物“不厌其多”。要“积之愈厚,发之愈佳”。我们的课本是经过编者千挑万选后确定的知识精华,当中的每一篇都可从不同角度阐释出既新且深的观点。高三的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一篇文章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并恰当使用课文素材,是解决学生无话可说、写作文就是凑字的尴尬局面的特效药,更是快速缓解他们写作文时焦虑心理的退烧药。可以说课本犹如一座宝山,珠玉相击又“倚叠如山”。只要你“注重积累,善于总结,就能铸一把内容之剑;善于模仿,铸一把文采之剑;善于体悟,铸一把情感之剑。”

参考文献:

[1]罗会仙.浅谈课本素材在作文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2).

[2]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 韩愈》讲稿.

作者简介:

田莲青,甘肃省银川市,银川九中。

猜你喜欢

师说素材韩愈
晚春
从韩愈的《师说》分析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师说》“受”字探析
听《师说》公开课之我见
重置《师说》段落?巧化作文结构